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6月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June.2006 No.2 Ser.No.7O 第二期I总第7O期) 论《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 皮兰娇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典籍,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 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客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二者是《大学》的两条基本道德修 养原则,且构成了以修身为核心的一个互为对应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日”构建了一套修己 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同时也蕴含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关键词:《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修身 中圈分类号:B8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6)02—0049—03 德。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 德者,人之所得乎民,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 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敬,则有时而昏,然 《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的典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后由宋代学者 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中庸》、《论语》、《孟 子》并称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容是 “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概括为“三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为“八条目”。“三纲领” 和“八条目”互为对应地构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核心 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 遂明之,以复其初也。”I11 朱熹对“明德”的解释是: “明德”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理解万事万物的先验 的内在心理状态;由于“明”被人的气质或欲望所迷 惑,从而使人本来所具有的“明德”在现实生活中未 能发挥良好的引导指示作用。因此,“明明德”是个 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目”比较全面地阐释了 一种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也蕴含了儒家一贯 一体道德的理性自觉,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 力“修养”来恢复其本来的善良特性。“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以上各项是一种条件的蕴涵 关系,实际上是说:欲明明德于天下,先修其身,然 后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所以,“明明德”即“修其 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 、“三纲领”——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及价值 目标 《大学》的开篇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解释到:“此三者,大学 之纲领也。”111(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大 身”,而“明明德于天下”即使天下人皆能“修其身”。 学》的“三纲领”。“三纲领”概括性的理论体现了道 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 首先,“明明德”的涵义是彰明天赋给人的美 收稿日期:2006—O1—16 因此,《大学》是以个体价值为道德追求的出发点, 由“明明德”展开为“明明德于天下”,从“明明德”到 “明明德于天下”既是道德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又 作者筒介:皮兰娇(1978一)。女,江西新余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伦理思想。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价值目标逐渐接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修 身的重要性。 其次,“亲民”,“程子日:‘隶,当作新。”’【 l㈣朱熹 所说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 l(丹 所以,这里的 “亲”是革新的意思。“亲民”就是使人自明其德,革旧 更新。如果“明明德”是对自我本性的恢复,是一种内 圣之道;那么“亲民”则是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 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 与“明明德”扩展到“明明德于天下”相应,“亲民”的 展开就是“平天下”。这正体现孟子由“修心”、“养性” 到“仁政”思想,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再次,“止于至善”是“三纲领”中的终极价值目 标。设定至善的价值目标是中西哲学的共同特点, 西方哲学中至善的概念具有超验的、抽象的思辩 性,而中国哲学中至善的概念具有具体性。在《大 学》中就对至善的内涵作了具体的规定。“明明德”、 “亲民”都是指向“至善”的,二者同时也构成了至善 的内容。“止于至善”中“止”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 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始终应保持或致 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至善”是指一 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朱熹对“止于至善” 的解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 理当然之极也。”【l】(丹’要“止于至善”,修养上要求无 所不用其极,一层一层地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而 在这层层递进的道德修养体系中,“修身”是核心, 也是达到“至善”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三纲领”的分 析,我们知道“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从不同侧 面展开了至善的价值目标,使至善有了现实的意 义。这三者是逻辑递进的关系,由“明明德”到“亲 民”,最后到“至善”。同时,至善这一最高价值目标 也对主体意识及行为有一个引导和统摄的作用。有 了价值目标的引导和统摄,才使主体的行为准则和 价值目标与具体的行为结合起来,与现实联系起 来。正如《大学》中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三纲领”中“明明 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 二、“八条目”——道德修养具体方法及步骤 “八条目”和“三纲领”是一个整体,二者是互为 对应的关系。“三纲领”是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和价 值目标,要真正遵循这一准则,实现“至善”的目标, 就需要具体的行动和方法来指导。《大学》中的“八 条目”就是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及步骤。《大学》中 5O 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正 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构成所谓的 “八条目”,而在这“八条目”中,以“修身”为界,又可 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主体部分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对修 身的补充及说明。正所谓“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而由“格物”到“平天下”并非简单 的上下顺承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 首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手段 和工夫。“格物”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推理研究;“致 知”是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把握。“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物”是身、 家、国、天下,这里的“知”是对修、齐、治、平实践活 动的认知。所以“格物”、“致知”不是指一般的认识 活动,而主要指伦理范畴内的知,即如何“明明德于 天下”的认识活动。“格物”、“致知”是两个紧密联 系、层层递进的步骤。所以《大学》中讲“物格而后 知至。”朱熹解释到:“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 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㈣朱熹阐释“格 物、致知”时是强调人要努力学习和研究,丰富自己 的知识以达到理想人格,为“诚意、正心”做准备。朱 熹这一观点与人们的认识规律是一致的,都强调通 过对外界事物的研究考察而获取丰富的知识,从而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其次,在“格物、致知”之后又逻辑地推出了“正 心”、“诚意”的修养方法和步骤。“正心”和“诚意”是 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理性自觉能力。在 《大学》中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 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辨知事物的功能, 即专心致志、精力集中。所谓“诚意”,即不自欺欺 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这是一种道德自律。正如 《大学》中说到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 里将修身与慎独联系起来,从更深层面上突显了个 体本位的价值,体现了《大学》中以“修身为本”的思 想,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在个体独处各种独 特境遇时,仍然保持道德操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再次,修身是内在的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这也体现了对孟子“视身为天下国家之本”思想 是外在的事功,“自天予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的延续和发挥。因而在此过程中,“修身为本”与“止 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修身是本,齐家、治 于至善”,个人与群体在“明明德”上真正达到统一。 国、平天下是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条 人们对《大学》中的“修、齐、治、平”,往往从事 件,正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功的角度去理解它,把它看作是经世的经验和方 修其身;”而由修身出发,便可能家齐、国治、天下 法,其实不然,《大学》虽然提出“齐家、治国、平天 平,正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下”的政治理想,是儒家的外王之道,但其重点是内 后天下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圣与外王的结合。个体完善是实现至善的价值目标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 的前提,同时至善的价值目标范导和制约着个体行 在修、齐、治、平之上实际还有一个更高的“明明德 为,所以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是互动的关系,“个人不 于天下”,而修、齐、治、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能离不开家、国、天下而存在,个人的完善,同样也 和手段。“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并不相同,前 不能离不开家、国、天下中的具体践履。”『2】(Pl㈣所以, 者是就理想、道德实践而言,后者则是就现实、政治 《大学》并不主张脱离内在的道德修养去建功立业, 实践而言,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平天下”为“明明 经世治国。相反,而是把经世治国牢固地建立在修 德于天下”提供了保证,使其成为可能,而“明明德 身的基础之上,这可谓是《大学》中体现的内圣外王 于天下”反过来又促使“平天下”的实现。“明明德于 之道。 天下”与“平天下”从不同侧面展开了至善的价值目 标,并使之获得了现实的范导意义。因此,在《大学》 参考文献: 中实际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道德实践过程,由修 【l1【朱侏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身出发,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而“家齐、国治、 【2】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M】. 天下平”则在更大范围内使明明德成为可能,使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会的每一个人都能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平天 编辑:王玮 On the Ideology and Framework of Moral Culture of‘‘Da Xue’’ Pi Lan-jiao (Poh ̄ics and Law school,NorthwestNormal Univeristy,Lanzhou,Gansu,73DD70,China) Abstract:“Da xue”is a classic masterpiece in early Confucianism which has a precise and integrated structure. It has been named“the Four Books”,together with“Zhongyong”,“Analects of Confucius”,“Mencius”,and“Da xue”is actually the ifrst among them.The main content of“Da xue’’includes three principles and eight items which consisted of two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moral culture and sturctured a system of cultivating serf and others where the principles and items are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Da Xue’’constructs a framework of cultivating serf around its ‘‘three principles and eight items”.which also contains Confucianism’S ideology of“becoming a sage from inside and na emperor from outside”. Key words:“Da xue”;three guiding principles;eihgt items;cultivating self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