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范本模板】

来源:二三娱乐


曲式与作品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1

目录

1 结构总览,背景资料…………………………3 2 引子,呈示部…………………………………5 3 展开部…………………………………………20 4 再现部………………………………………… 背景介绍: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

2

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速度:Grave

结构图示:

3

呈示部

4

一.旋律图示: 主部

连接部

5

6

副部一

7

副部二

8

结束部

9

二.曲式结构

三.旋律外形 主部

主部由两句构成,皆是先扬后抑的写法,所以是先上后下的走向。 连接部。

开头有两次向下的重复运动,中间部分上行较多,尾部再次下行,所以为抑扬抑的写法。 副部一

从图上看,起音落音位置有所改变,大致为上扬的写法。 副部二

先上后下,为先扬后抑的写法。 结束部

先上后下,即先扬后抑。

四.音列 主部

连接部

10

副部一

副部二

结束部

五.音域分布 主部

主要分布在c1~c3之间,由于在c2~c3间上行后有下行,所以在此段区间音的分布较密。 连接部

音域为#f~降e3,在c1~a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一

此部分包含了很多大跳,横跨多个区间,其中音在a1~降b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二

音域为g1~f3,其中在降e2~降e3区间内分布较密。 结束部

结束部较短,音域从d1~降e3,在此音域的中间部分分布较密.

六.骨架音 主部

起音:c1 落音:c2 重音:c1 f1 c2 f2 c3 e2 长音:c2 最高音:c3 最低音:c1

连接部

起音:b1 落音:a 重音:g2 长音:g2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f

副部一

起音:降B 落音:降b1 重音:降B 降b1 长音:降g2 f2 最高音:降b2 最低音:降A1

副部二

起音:降e2 落音:降b1 重音:降e2 降e3 降b1 长音:降e2 最高音: f3最低音:g1

结束部

11

起音:降e2 落音:d1 重音:降e2 降e3 降a1 降a2 长音:降e2 降e3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d1

七.音程统计 主部

纯一度:2 连接作用 小二度:17 级进 大二度:6 级进 增二度:4 级进

大三度:6 级进间的缓冲 纯四度:2 向下跳进 纯八度:1 向下跳进 连接部

纯一度:2 长音后的连接

小二度:29 辅助音,经过音,级进 大二度:5 级进

小三度:1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 大三度: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 纯四度:9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 减五度:2 反向缓冲向下的进行动势 纯五度:5 向上大跳

小六度:1 开头时的向上大跳 小七度:2 向上大跳 大七度:1 向上大跳 副部(1)

纯一度:24 同音保持,用于缓冲 小二度:28 级进 大二度:38 经过音

小三度:8 穿插于级进间 纯四度:6 增强调性感 纯五度:4 增强调性感

增五度:1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 大六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 小七度:5 跳进使用

小九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 大九度:2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 小十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 纯十五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 小十七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 纯十八度:2向上大跳入高音区 副部(2)

纯一度:9 同音保持

12

小二度:44 向上级进 ,经过音,辅助音 大二度:31 经过音,辅助音 减四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 纯四度:1 增强调性感 纯五度:1 增强调性感 大六度:1 跳进 小七度:1 大跳 大十六度:1大跳 结束部

纯一度:1 连接前后句,有顶真的效用 小二度:2 向上级进 大二度:1 向上级进

小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 大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 大七度:1 使调性不稳定

纯八度:5 上下多次大跳,强调调性 纯十五度:1

八.音型模式 音型 名称 八分音符 四分音符 二分音符 二分符点音符 . 全音符 作用 最小值 常用值 常用值 常用值 最大值 比例 1 2 4 6 8 九.节奏模式

节奏 类型 最大值 最小值 最高音 最低音

顺分—等分 等分-逆分 逆分

.

c3 c1 c3 升f1

.

b1 g2

13

顺分—等分

f1

顺分-等分

顺分

g2 升

降d1 降e3

降b2 d1

等分 顺分

顺分

降b a

降g2 降d2 降e2

.

等分

十.主题旋律

引子:

降e3 降e2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1:

14

副部主题2:

十一.分层结构 引子:

15

16

17

主部主题:

18

副部主题1:

19

副部主题2:

十二.小结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20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

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

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

21

展开部

一.曲式结构

二.旋律外形

引入:先上行后下行,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中心:先上行后下行,也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再现准备:此段中有很多次的上下起伏,所以从整体上看应为向下进行。

三.音列

引入:

中心:

再现准备:

22

四.音域分布

引入: d 1~e2 中心: 降b~降e3 再现准备: D~f3

五.骨架音

引入:

起音: 落音:d1 重音: 长音:c2 最高音:d1 最低音:e2

中心:

起音:c1 落音:c2 重音:c1 f1 c2 f2 c3 e2 长音:c2 最高音:be3 最低音:b

再现准备:

起音:c1 落音:c2 重音:c1 f1 c2 f2 c3 e2 长音:c2 最高音:f3 最低音:D

六.音程统计

引入: 纯一度:6 小二度:6 大二度:6 小三度:2 纯五度:1 中心:

纯一度:42 小二度:21 大二度:15 纯四度:3

23

纯五度:2 增五度:2 小六度:1 纯八度:1 大九度:1

再现准备: 小二度:37 大二度:40 小三度:31 大三度:7 减四度:4 减五度:4 纯五度:5 增五度:4 减六度:4 小六度:6 大六度:2

七.音型模式 音型 名称 三十二分音符 作用 最小值 比例 三十二分之一 十六分音符 十六分附点音符 八分音符 四分音符 四分音符+十六分附点音符 二分音符 全音符 八.节奏模式

24

常用值 常用值 常用值 常用值 十六分之一 三十二分之三 八分之一 四分之一 常用值 三十二分之十一 常用值 二分之一 最大值 一

节奏 类型 最大值 最小值 最高音 最低音

顺分—逆分 e2 d1

等分 e3 e1

顺分 a2 升f2

等分 降a2 c

逆分—顺分—逆分

降e3 九.小结

f3

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

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25

再现部

曲式结构

主题在c小调原样再现八小节,半终止,从205小节处进行同头变尾的扩充发展,变化从209小节二拍开始,通过二度上行的转调模进C—降D—降e—f而停留在f小调属和声上.这一串模进的下行和弦进行伴随着反向渐强的力度,犹如一波波奔涌而来气势磅礴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接引入副部主题。正由于此扩充部分的规模与张力之大,使得原呈示部中的连接部的出现已无必要。副部主题第一次出现在f小调上(223—234),之后通过4小节的过渡(235-239)才真正地进入c小调从而实现主副题的调性统一(240-254).

副题陈述完成后,三个结束主题依次出现,分别为

255-278,279—287,287—291,并全部同意于c小调。随后从291开始,6小节主和弦与重属导七和弦在音区的上级端变换伴随着分裂八度的低音级进下行,再现部最后结束在一个强有力的重属七和弦上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尾声在自由延长与寂静的休止后,沉重的慢板引子再次响起,随着模进音区的移高与力度的增强,在299小节三拍的sf上,沉痛似乎变成了一种加剧的渴

26

望并达到顶点,随即连续的下行伴随着力度的减弱和速度的减慢,复式的完全终止的扩充使音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内省。骤然间,在持续低音的隆隆声中,英雄的主题从远及近奔腾而来,这是最后一次对慢板引子所做的坚决否定,通过终止式和弦的短促有力的强奏,最后以大无畏的自信结束乐章。

总结

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体裁广泛、结构创新、技巧精湛的钢琴作品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杰出之作,具有明显的交响性与英雄性。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影响贝多芬一生最重要的事件,那时贝多芬19岁,作为18世纪历史巨变中的产儿,他的思想深深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相信民主、追求自由,以致终身都在用音乐创作对抗黑暗、传递信念、追寻梦想。另外一件让贝多芬纠结的事便是二十多岁就开始的耳疾,为此,他的生活陷入了悲观绝望的境地,还留下过著名的海利根斯塔遗书。1799年诞生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真实而细腻的反映了当时贝多芬的状况。

c小调是贝多芬在暴风雨般的激情乐章中最爱用的调性,这首曲子也是少有的贝多芬亲自命名的作品。本曲由三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之间的关联、承接比他以往的作品更加紧密,各乐章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乐陆具有前后呼应、乐思统一的鲜明特点。其中第一乐章更是承载了全曲的主要内容,光辉的快板、调性为C小调,用奏呜曲式写成。

庄重缓慢的慢板引子由三组对比乐句一次次递进开始,连续的附点节奏、饱满的和弦似乎是痛苦的呻吟和无助的叹息。经过一串快速音阶离调到c小调的Ⅲ级调bE大调上,紧接着又继续前一乐句的发展。由八度在高音区奏出宽广柔和的旋律,表现出期望中光明的一面,短暂舒展过后马上用带有附点节奏的沉重和弦表现一种压力与威胁.两种情绪多次对比出现,情绪也在痛苦与美好、理想与现实中转换。

一串迅速下行的半音阶之后,充满活力的呈示部快板开始了,主部主题的旋律声部以双音跳音的形态向上攀行,低音部则在持续音音型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定音鼓般的轰鸣,表现出一种势不可挡、勇于挑战悲惨命运的信心。经过连接部的调性准备后,副部主题转入be小调,用轻快伴奏衬托上行的断奏旋律,左手执着而重复的音型与频繁的转调似乎是在不安中感叹.副部结束在be小调的同主音大调bE大调上。结束部从bE大调开始,平均的节奏配以八度跨越音型使紧张的气氛得以暂时缓解,但一种释然的冷漠却涌上心头,最后在主部主题素材短暂闪现后,引入展开部。 1.上升式主题

在低声部震音(主持续音)的轰鸣下,主部主题的高声部旋律从弱起向上进行,音域跨越十五度之多,频繁的离调造成强大的张力,与左手执着的持续音震音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上行的旋律用快速的跳音奏出,似乎想摆脱左手的束缚,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面貌,极具鼓动性.

演奏时应将一切精神与力量集中于指尖,音量虽小却爆发力十足。高音部的跳音极富弹性又形成一串跳音的句子。低音声部的震音应借手掌、手腕、手臂的动力随高声部的变化而起伏,为音乐情绪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2。持续音的运用

27

主部主题中主持续音以震音的形态出现,既产生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又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副部主题中以全音符为单位的属持续音,既与主部的震音形成强烈的对比,又为调性的确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具创造性的一处持续音便是再现部副部主题再现时的c音,这个音既是当下调f小调的属音,又是即将回归的主调c小调的主音。在f小调中用主调主音做为持续音来运用,这是典型的调性回归的做法,也是贝多芬的创造性用法,它为c小调的真正进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减七和弦的核心作用

本曲的引子对全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在此一览无遗.在这个段落中,减七和弦是其中最核心的色彩和音响,m现了十几次之多。减七和弦是一个很不协和很不稳定的和弦,它的大量使用常常会使人感觉到紧张和惶恐,使主部主题与戏剧性冲突的慢板引子形成强烈的对比,为全曲表现挣扎与反抗确立了性格基础。

4。强弱对比与二元对立

整个乐章力度变化幅度相当大,并且常常能够使情绪瞬间转换。谱面是从弱变强,听到的是从平静变为锤击,感受到的是从叹息变为怒斥.主部主题多次出现渐强(包括下行的旋律)、弱拍上多次出现强音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作曲家达到激昂情绪、沸腾热血的目的.最终,第一乐章在五个由高至低却始终保持很强的和弦中奋力结束。慢板旋律多由附点节奏构架,快板旋律中普遍存在弱起节奏,双音的上行、单音的下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情绪的起落多靠和声的变化达到效果。

引子中fp之处我把它称为“狂暴\"与“乞求\",之所以称对比句中的强句为“狂暴\",源自它与弱句的强烈反差,在弱句好似求饶般的“乞求”面前,它晴天霹雳地突袭,毫不留情地拒绝,强势得令人难以招架。先强后弱的对比句虽短却意味深长.强句仅由一组和弦构成,但就是这猛然一击,更能说明突如其来、无法招架的打击,之后用附点节奏表现步履蹒跚的乞饶,用连音下滑表现无奈的叹息。力度的反差对演奏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只是表面上力度的变化,内涵的反差是需要 用心去领悟的。弱句中低声部重复的和弦细腻地变化着和声缓慢下行,以此衬托高声部旋律的逐渐上升,像是渴望在不断加剧.强句中高声部与低声部的重复和弦却像是威胁性的撞击,一步步逼近并不断加剧,而高声部的附点节奏更是增添了乐句的暴力倾向.

在此乐章中先强后弱的乐句出现了六次,先弱后强的乐句共出现两次。因为强弱的区别增添了强烈的对比性,使两种素材更为分明,两种情绪更为分明.演奏强句时要尽全力的将力量放到指尖,触键猛烈而流畅。演奏弱句时触键深而不燥。当然,不管是强还是弱,和弦与双音都应具备外声部旋律的线条连贯性。 5.节奏特点 (1)附点节奏

此曲乐曲开头大段缓慢的引子是一个主要的音乐语汇,它高度浓缩了全曲的主要思想,核心动机多次出现在乐曲的其他部分。附点节奏是构成核心动机的主要元素,右手旋律上行级进,左手旋律下行级进,呈很具张力的反向进行态势,加之令人惶恐的附点节奏便构成了著名的悲怆动机。附点节奏确实是引子中出现得最多的节奏,这个十六分附点音符在引子中几乎是无处不在,使音乐多了一份彷徨,增添了些许艰难.

28

用弱音演奏带附点节奏的和弦无疑是很困难的,既要整齐的触键又要突出外声部旋律.至于附点节奏中的三十二分音符,它更多的是倾向于之后出现的音符,具有向前的推动性。 (2)休止符

尾声中与引子呼应的乐句已没有了“狂暴”,只剩下“乞求\",此时应该更确切的形容为“抽泣”,三次休止比前面此句型的时值有所增加,这种空缺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更让人有一种心灵上的撞击。三次休止后的乐句每一次都有所不同,应区别对待,尤其是休止后的第一个音符的出现更需斟酌。内心对于休止符的控制绝非空白,越是没有音符,内心就更应有内容。此时空缺的恰巧就是引子中对比句的强音,即“狂暴”,因此要填补音符上的空缺内心必要有重重的一击。 引子中左手声部的附点十六分休止符是核心节奏的另一表现形式,这个休止让音乐有了句逗、有了呼吸。第九小节末的一拍半的休止,像是冲击前的整装待发,也像是思绪突然被打断,更像不明方向或无言的反抗,总而言之,这一拍半的休止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切分节奏

在主部的上升式主题向上冲刺时,两次切分节奏别有用心,重复前一个音符并稍作停顿,似乎意味着勇往直前的过程稍作休息再继续前进,也有强调奋进决心之意。演奏时除了要抓住切分节奏的特点,要尽量强调切分音,还应注意音色与踏板的配合。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探索钢琴奏鸣曲新道路、发展钢琴奏鸣曲新形式的典范之作。在此贝多芬的英雄性初步形成,通过二元对立塑造了强烈的对比,就像英雄无畏的前进冲力与无力的呻吟求助。附点节奏的连续使用使人欲哭无泪,不甚和谐的减七和弦充满着戏剧冲突的特征,恰巧能帮助作曲家表达紧迫、揪心的情绪,起到渲染色彩和音响的作用。切分音多次以突强方式出现,因出其不意的效果为乐曲增添了戏剧性和色彩性,使乐曲更具震撼力。 贝多芬音乐的旋律没有柴可夫斯基那样优美动听,他的和声没有德彪西那样色彩斑斓,他的配器没有柏辽兹那样辉煌灿烂。但聆听贝多芬的音乐,不是单纯的审美享受,更多的是精神的召唤、力量的吸吮。演奏贝多芬的音乐,不是单纯的情感表达,更多是坚定信念和追求人类理想的更高境界!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