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三政治导学案3.6我们的中华文化2015年12月05日

高三政治导学案3.6我们的中华文化2015年12月05日

来源:二三娱乐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3.6我们的中华文华

【学习目标】 1.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课标要求 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纲考点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查重点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结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高考定位 ②结合各地文化节的举办,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节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结合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汉语影响的不断扩大,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认识中华文化发展的原因。 ④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 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等。材料题主要立足于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预习导学】(必背必会)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与汉字的意义及区别?★★★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

A作用:B特点:C地位: ②中国的科学技术

A地位:B特点:C意义: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①成因: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与个性) ①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 ③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④意义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 1页(共12页)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意义?★★★ 6.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

【学习过程】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探究活动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秦的统一,使古代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代。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表现在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5.我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注重理论创新。

6.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探究活动二:针对训练——突破重难点

【针对训练1 】(2014福建文综28)“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2014年感动中这人物—拾荒助学子的高龄孤寡“环保”老人刘盛兰用行动诠释了

A.甘于清苦的作风 B.崇仁厚德的品质 C.坚守职业的信念 D.永不言败的精神

【针对训练2 】(2014北京文综24)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针对训练3 】(2014广东文综)按照起草草案、审议等法定程序,十二届全国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4年2月27日通过表决,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决定的性质和目的分别是 ①常委会立法权的体现 ②常委会决定权的体现 ③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 ④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针对训练4】(2013福建文综21)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第2页(共12页)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针对训练5】(2013·新课标全国II)19.《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在2005年访问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党领导人。《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针对训练6 】(2013安徽文综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 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 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点拨提升1】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

1.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 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 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又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 程中发展的,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5.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 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 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 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 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 国美好的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 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探究活动一:正误判断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

探究活动二:针对训练——突破重难点

第 3页(共12页)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 [针对训练1][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针对训练2]

(2011福建文综)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点拨提升1】正确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侵蚀、冲击,中华文化要正确发挥其“包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同时必须坚持中华文化发展的性,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

【点拨提升2】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在兼容各种文明的基础上的健康增长。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从全球视野看,文化的“包容性增长”应该允许多种文明共同繁荣进步,不能企图用一种文明铲除、取代另一种文明,也就是不能搞“文明的冲突”。

第4页(共12页)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关注生活】

[2014·山东卷]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收获反思】

【巩固提升】

1.(2011广东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2天津卷)初到的游客,常会因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2012安徽卷)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第 5页(共12页)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 4.(2011江苏卷)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1海南卷)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0广东卷)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7.(2012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2010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2012课标卷)在,道教、佛教、天主教、教、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①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6页(共12页)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10.(2009安徽卷)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

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16.[2014·广东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11.(2014广东百校联考31)2013 年8 月,甲骨片、后母戊鼎、贾伯壶、拓片�6�7�6�7记述中国象形文字 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意味着古老中国文字艺 术展将开启它奇幻的世界之旅。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②汉字是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2014山东山师附中一模18)图书 《舌尖上的中国》 荣膺 2013 年度 “世界最好的美食图书大奖” 称号,该书以食物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带着对食物的 敬意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美味,引起了世界 目光的广泛关注。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2014山东山师附中一模16)3000 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

热土 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 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 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4山东济南调研)2013 年 12 月,20 个省区的 433 项少数民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北京举行展示, 设有“剪刻绘画”“文学史诗”“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民族器乐”

等多个展区。这 一活动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C.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同

15.(2014山东临沂一模)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导致汉字书写能力下降。

面对汉字书写危机,央视推出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宣传语的《中国汉字书

写大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说明

A.科技发展不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 B.汉字汇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C.汉字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标志

D.书写之美是汉字文化的根本

第 7页(共12页)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10分)

17.(2010年高考•安徽卷38)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

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山东馆的外

形,体现“海岱交融”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外观以大海的浪涌为顶,以泰山为主视角,形

成“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中,五岳之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齐鲁青未了”的主题,也颇具齐鲁文化风味。 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第8页(共12页)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3.6我们的中华文华(参)

【学习过程】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探究活动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2.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还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4.从内容上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表现。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通过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

5.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6.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在性质上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题中观点错误。

探究活动二:针对训练——突破重难点

【针对训练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拾荒助学子的高龄孤寡“五保冶老人刘盛兰用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B符合题意;“甘于清苦、坚守职业、永不言败”等在题干未涉及。故答案选B

【针对训练2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方式多种 多样,因此 A 观点错误,传统文化应适应时代变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据此 可判断 B 观点错误,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不一样,C 观点错误。我 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体现了D,故答案选D。

【针对训练3 】B 【研析】胡兴松老师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常委会的权力,且与时事政治联系紧密。全国 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全国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 定草案》 和 《全国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 其性质是: “以立法形式确立纪念日和公祭日” ,是“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纪念日和公祭日,使我们中华民 族纪念历史的行为上升到国家和法律层面,是赋予经念日和公祭日以法律效力” ,故行使的是 立法权,而不是决定权。

【针对训练4】A。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的理解能力。传统文化具有鲜明

第 9页(共12页)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 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B、C表述错误,不能说引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也不能说汇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大全。D说法不符合题意。 【针对训练5】A。解析:之所以将这幅画作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角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美丽,也说明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故①②正确。将这幅图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说明了这幅画在及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能说明

【针对训练6 】[解析] A 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 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①正确。三种文化底蕴深 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②正确。文化受环境影响,但不是由 环境决定,③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不可能统一 ,④ 说法错误。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探究活动一:正误判断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包容性不只指向兼收并蓄,而且兼收并蓄指向的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

[针对训练1]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④错误。 [针对训练2]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关注生活】

①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巩固提升】

1.答案: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在时代变化中与时俱进,排除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是相互促进,排除④。题中观点看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选A项。

第10页(共12页)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2.答案:C 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说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正确;A、B强调了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D不符合设问“差异反映了”这一要求。故答案选C。

3.答案:D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①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②错误;众多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④正确,答案选D。

4、【答案】C 题干信息“历史„„地方特色的剧种„„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16.[答案]

①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 ②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 ③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④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等知识。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根据材料主要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及中华文化文化市场异彩纷呈”,这反映了①、④、③;题干反映了戏曲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同发展,没有反映出时尚流行,②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①④观点错误。

6、【解析】A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故A正确,B, C错误,D混淆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关系.

7.答案:A “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等特色产品充分体现出黎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①正确;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来到海南,并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这说明黎族文化历史悠久,是黎族人民长期实践的产物,②正确。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而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③错误;文化发展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④错误。故答案选A。 8、【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③违背文化多样性原则,排除含③的选项。

9.答案:B 在,存在道教、佛教、天主教、教、教等多种宗教文化,说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①正确;在,各种宗教和睦相处,中西建筑、婚礼、餐饮相映成趣,说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④正确;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但不是文化性质的决定因素,②错误;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答案选B。

10. 答案:C 解析:京剧由多种戏曲交融而成,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C项正确。D项本身内容错误,容易排除;京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多”而“一”的过程,A项不符合要求。材料中关于京剧的形成过程,主要强调了对多种戏剧的吸收、借鉴,是从横向角度分析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 11----15.CDAAC

第 11页(共12页)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 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17. 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齐鲁建筑和“海岱交融”的文化特色,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12页(共12页)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