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作者:闫红梅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6期
摘 要:水利工程的发展既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它既是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缓解各种洪涝灾害以及旱灾的重要保护设施,将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何将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率?本文将主要加以说明。 关键词:水利: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50 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科研队伍整体水平
为了有效地解决我国水土流失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要给予水土流失保持工作足够多的关注,比如可以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以保证水土治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此外,还要及时的更新设备,优化工作技术,在治理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一些最新的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保持工作的质量打好基础。还要及时的发放科研人员的工资,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科研人员如果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土流失保持工作当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此外,还要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强硬的科研队伍,让这些科研队伍人员随时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治理技术,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平衡分布科研队伍。积极的更新和应用工程的措施,要给予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水土流失保持工作足够多的重视,确保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2 对水源进行保护和涵养
保持水土不流失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的重要功能,水土保持工作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水土保持生态服务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植树造林,在沙化的土地上要多种植树苗,使这些土地被林木所覆盖,这样既可以使土地的土壤得到有效的巩固,还可以截留降水,促使土壤能够具有更好的下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分的蒸发,而且还能够减少水量流失的情况,增加径流的时间。如果赶上干旱的季节,还能够使河流的流量及时地得到补充;在洪涝的季节还能够使河流的流量减慢,有效地调节了水位的功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护和涵养水源。此外,水土保持还有生态服务的功能,能够有效地净化空气,凝固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风沙也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护功能。 3 做好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般情况下,每个城市的水土流失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因此,在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过程中,就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法和策略,而且还要遵从治理和管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治理原则。近年来,在城市的不断扩建中,同样也需要对水土流失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治理,而且还要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或者策略,要合理地划定防治的范围。因此,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比如护坡、土地整治以及防洪和绿化等措施,此外,还要做好水土流失治理的监督工作,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理工程的质量与进度,而且还能够促使城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 要加强宣传的力度
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有效地改善水土的流失情况,而且还能够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公益性工程,因此,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依靠群众的力量。这就需要有关的单位以及部门需要重视群众的力量,结合群众力量一起来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可以借助广播、电视或者是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加大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够意识到水土保持工作是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这样就能够增强他们水土保持的意识,自觉对地区内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还能够督促建设单位将水土保持的措施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力度与效果,真正地将水土保持的工作落到实处。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也是评定水利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真正地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水土的流失,要将保护水土资源的理念贯彻下去,加大宣传的力度,发挥群众的力量,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吕爱霞,周长俊,王辉,李菁,赵来成.莱芜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2(04).
[2] 邹贵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149.
[3] 李百凤.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报告有关问题探讨[J].西北水电,2014(05):108-110.
[4] 王旭升,朱志刚,郭晓霜.浅谈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