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钢管微型桩极限抗滑力的工程实例分析

钢管微型桩极限抗滑力的工程实例分析

来源:二三娱乐
2012年9月 第9期(总168) 铁道工程学报 Sep 2012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 NO.9(Ser.168) 文章编号:1006—2106(2012)09—0045—04 钢管微型桩极限抗滑力的工程实例分析 马周全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兰州730000) 摘要:研究目的:微型桩具有施工简便、施工快速、布置灵活、抗滑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山区边坡(滑坡)加固中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钢管微型桩加固边坡的破坏实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反分析,对钢管微型桩的极 限抗滑力进行研究。 研究结论:对于采用了桩顶连系梁的钢管微型桩组合结构而言,桩后滑坡推力呈上部大、中间小、下部大 的“u”型分布形式;桩前土体抗力呈上部大下部小的倒三角形分布。钢管微型桩组合结构(四排钢管桩+连 系梁)的极限抗滑力为596 kN,单根钢管微型桩的平均极限抗滑力为149 kN。在实际工程中,可采用改良桩 问土、桩前设置支撑结构、优化结构布置形式等工程措施来提高钢管微型桩的抗滑能力。 关键词:微型桩;极限抗滑力;有限元;顺层边坡 中图分类号:U213 文献标识码:A Engineering Example Analysis of Limit Sliding Resistance of Steel Pipe Micro——pile MA Zhou——quan (Nor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of CREC,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s:Micro—pile constru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reinforcement in the mountains slope(1andslide)with the feature of simple,rapid construction,layout flexibility and strong skid resistance.Based on the failure examples of steel pipe micro—pile reinforcement slope,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research the limit sliding resistance of steel pipe micro—pile through back analysis. Research conclusions:This study showed that,for the steel pipe micro—pile that using pile—cap—beam combined structure,the landslide—thrust distribution back of the pile is big in the end and small in the middle performance’’U” type distribution form;Soil resistance before the pile is big top and small bottom performance inverted triangular distirbution.Limit sliding resistance of steel pipe micro—pile composite stuctrures f four row of steel pipe pile+contact beam)is 596 kN,single steel pipe micro—pile average limit sliding resistance orf 149 kN.In practical projects,these engineering measure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anti—-sliding ability of steel pipe micro——pile such as modify between pile soil,setting suppo ̄structure before pile,optimiz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form,and SO on. Key words:micro—pile;limit sliding resistance;finite element;bedding slope 微型桩一般是指桩径小于300 mm且长细比较大 泥浆即可…,插入钢管的则称为钢管微型桩,也可简 的钻孔灌注桩,也称为小口径灌注桩、树根桩等。它施 工简便,一般在坡体上钻孔,在孔内插入钢筋、钢管、钢 轨等抗剪力较强的筋材,再向孔内灌注水泥砂浆或水 称为钢管桩。将一定数量的钢管桩按一定的组合形式 和连接方式组成组合结构,可以利用钢管桩材料的抗 剪强度较好地抵抗滑坡推力。凭借钢管桩的施工快 收稿日期:2012—02—10 作者简介:马周全,1963年出生,男,高级工程师。 46 铁道工程学报 2o12年9月 速、布置灵活、抗滑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山区边坡(滑 坡)加固中,尤其是在震后边坡快速修复工程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J。钢管桩的水平承载力,即抗滑力 的确定是钢管桩加固边坡(滑坡)设计中最重要的内 容之一。闫金凯 等采用模型试验研究了微型桩单 桩加固滑坡体的承载机理、受力情况及破坏模式,结果 表明,微型桩可有效提高边坡的稳定系数,采用微型桩 加固边坡后,可将滑坡的稳定系数由0.96提高至 1.35;微型桩所受的滑坡推力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分 布,桩前抗力呈上大下小的三角形分布,且随加载量的 增加合力作用点逐渐向滑面靠近;微型桩于滑动面附 近发生破坏,其破坏模式可判断为弯剪破坏。 Andrew 通过大规模的模型试验研究了边坡处理中 微型桩的荷载作用机理,指出若微型桩和地表的连系 梁结合起来,微型桩抗滑结构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边 坡的稳定性。 本文基于钢管桩加固边坡工程的现场破坏情况, 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反分析,确定了钢管桩的极限抗 滑力。首先介绍了边坡的地质条件、变形破坏情况,并 从地质分析角度对变形原因进行了探讨。然后采用有 限元方法模拟了现场边坡的实际破坏过程,并将计算 结果同现场破坏现象进行了比对,反分析得到了钢管 桩的实际极限抗滑力。最后给出了一些提高钢管桩抗 滑能力的工程措施建议。 1边坡现场破坏情况 渝湘高速公路黔江一彭水段K 17+690~+860 段为一挖方路段,出露的地层为砂岩、炭质泥岩互层, 岩层顺倾,采用钢管桩进行加固,其设计断面如图1所 示。在边坡开挖过程中,边坡出现了沿层面产生的滑 动变形,调查中发现该滑坡的变形分为两部分,其中K 17+690~+780段设置钢管桩后在其前部设置挡墙, 目前挡墙已经施工完成,墙后的钢管桩出现了弯曲变 形,以上边坡未出现明显的变形迹象;K 17+780~ +860段前部钢管桩均已产生变形破坏,挡墙尚未实 施,后部在坡口线以外约25 rn处出现贯通的裂缝,缝 宽20~30 em,局部下错约0.5~2.0 m。变形原因分 析:(1)总体而言,该段坡体的变形仍为顺层岩石滑动 变形,其滑动面为灰色的炭质泥岩,滑坡上部岩体沿黑 色炭质泥岩产生滑动变形。(2)当地的暴雨影响也是 坡体变形的一个主要原因。暴雨期间,大气降水难以 尽快排出坡体,使得大量雨水下渗至相对隔水的泥岩 顶面汇集,软化泥岩表层,降低其抗剪强度,在重力作 用下产生滑动变形。 图1钢管桩加固边坡设计断面图 2极限抗滑力计算 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计算软件采用国际广 泛使用的岩土工程专业程序PLAXIS。 2.1计算模型 选取滑坡主轴断面进行分析,根据现场的破坏情 况,将坡体分为滑体和滑床两部分,微型桩设置于滑坡 前部,由于滑坡滑动出现在挡墙基础开挖施工过程中,丁 ●● ●』 因此计算中不考虑挡墙的支挡作用,并将开挖面设置 于挡墙基底。岩体采用高精度15节点三角形单元进 行网格离散,钢管桩及桩顶连系梁采用梁单元离散,桩 体附近适当加密,离散后共计单元数532个,节点数 4695个。模型边界除顶部自由外,其余均采用对称约 束边界条件。离散后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计算 工况包括3步:(1)生成初始自重地应力场;(2)施加 钢管桩结构;(3)开挖坡体。 图2有限元模型(单位:m) 2.2本构关系及材料参数 滑体及滑床视为弹塑性摩尔一库仑材料,钢管桩 及连系梁采用梁单元模拟,视为线弹性材料,滑面采用 接触单元进行模拟,服从摩尔一库仑屈服准则。各项 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第9期 马周全:钢管微型桩极限抗滑力的工程实例分析 表1岩体及结构物理力学参数 47 岩体类型 重度 /(kN/m ) 模量E }白松比 /MPa 粘聚力c 内摩擦角 结构类型 重度 /kPa /(。) E , 168e6 .El/ 泊松比肛 /(kN/m ) (kN/m) (kN・ /m) 滑体 滑面 22 — 300 — 0.3 — 300 10 3O 18 连系梁 25 1.26e4 0.2O 滑床 22 350 O.3 330 32 钢管桩 25 5.1e5 718 O.22 2.3极限抗滑力分析 钢管桩的极限抗滑力是指其抵抗水平荷载的最大 能力,极限抗滑力的确定对于钢管桩的合理设计具有 重要的意义。渝湘路顺层边坡段,钢管桩预加固后,挡 墙基脚开挖引发顺层滑动,钢管桩变形破坏,相当于进 行了一次大型的现场破坏试验,可以粗略地认为此时 作用在钢管桩上的滑坡推力相当于钢管桩的极限抗滑 力,本文的数值模拟则再现了这一破坏过程,从而可根 据计算结果确定出钢管桩的极限抗滑力。数值计算得 到的开挖后边坡及钢管桩的变形破坏情况如图3所 示。边坡整体沿位于开挖面底部的软弱结构面发生顺 层滑动。首先是坡体前部牵引式滑动,现场表现为前 部岩土体解体破坏;钢管桩的桩前抗力减小,前部钢管 桩首先开始变形破坏,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滑动面处 的弯剪破坏以及桩顶与连系梁节点处的受弯破坏,引 发后部钢管桩产生递进式破坏;坡体破坏面由前向后 扩展,坡体后部出现大范围的剪切破坏区,后缘出现受 拉破坏区,这与现场出现的坡体后缘拉裂缝区是吻合 的。数值分析得到的坡体及钢管桩的破坏情况与现场 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合理性。 图3开挖后边坡及钢管桩变形破坏 将四排钢管桩及桩间土视为一个整体,提取滑面 以上后排桩桩后水平推力以及前排桩桩前土体抗力绘 制曲线图,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桩后滑坡推力沿桩 深的分布规律为最大值出现在桩顶,随着桩深的增加 迅速降低至最小值,然后基本保持恒定,在接近滑面约 0.5 m位置处又开始增加,整体呈“u”型分布。桩前 土体抗力的最大值同样位于桩顶,然后逐渐减小至零, 整体呈倒三角形分布。 将桩后水平推力与桩前土体抗力相减,得到作用 在桩(四排钢管桩)上的水平外力如图5所示,该水平 外力即为钢管桩的极限抗滑力。由图中可以看出,作 用在钢管桩的水平外力分布形式为两头大、中间小,呈 “U”型分布。桩上水平外力的这种分布形式与钢管桩 的布置形式有关,服从按刚度进行分配的原则,桩顶处 采用了刚度较大的连系梁连接,其等效水平刚度相对 较大,故在桩顶处出现一个峰值;同样在靠近滑面的位 置,虽然滑带岩体发生剪切屈服,刚度陡降,但滑床岩 体刚度仍然较大,故在靠近滑面处出现另一个峰值。 计算出桩上水平外力的合力,可以得到四排钢管桩 (单宽滑体情况下)的极限抗滑力,即397 kN/m,考虑 到钢管桩的横向间距为1.5 m,故四排钢管桩的极限抗 滑力为596 kN,单根钢管桩的极限抗滑力为149 kN。 桩土水平作用力/kN 0 50 10o 150 200 250 300 350 0.0 0.5 1.O 1.5 隧2.o 担 2.5 3.0 3.5 4.0 图4桩土作用力沿桩深的分布 3提高钢管桩抗滑能力的措施 钢管桩属于微型桩的一种,具有长细比大、拉压承 载力高、抗弯承载力低的特点,当用于边坡(滑坡)加 固时,其抗滑能力的大小与多种因素相关。在实际工 程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 素,避免不利因素,这对于提高钢管桩的适应能力并同 时节省工程投资是非常有益的。 提高钢管桩抗滑能力的工程措施具体如下。 3.1改良桩间土 钢管桩通常设置为多排,桩与桩间土可视为一个 等效连续墙,桩相当于钢筋,土相当于混凝土,由钢筋 48 铁道工程学报 2012年9月 桩受的水平外力/kN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0.0 0.5 1.0 1.5 账2.0 2.5 3.0 3.5 4.O 图5桩所受的水平外力沿桩深的分布 混凝土设计原理可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可有效增大 连续墙的水平承载能力,故可采用注浆等方式提高桩 间土的力学性质,增大抗滑能力。 3.2桩前设置支撑结构 可在桩前设置挡墙或在桩顶施加锚索,提高桩前 抗力,避免钢管桩递进式破坏。从本文的工程实例可 以看出,桩前设置了挡墙的边坡,钢管桩变形较小,而 未设置挡墙的边坡,钢管桩前部失去支撑,发生弯剪 破坏。 3.3优化结构布置形式 桩顶设置横向和纵向连系梁(即框架式),或在桩 顶设置压顶板(即集束式),增加钢管桩的整体刚度; 对于推移式滑坡,在靠山侧采用较大直径,靠河侧采用 较小直径,对于牵引式滑坡,则相反;靠山侧钢管桩采 用斜向布置,增强其水平刚度;将钢管内的钢筋焊制在 钢管内壁上,相对于放置于中心位置,可提高桩体的抗 弯承载能力。 4 结论 基于钢管微型桩加固边坡的破坏实例,采用有限 元方法进行反分析,对钢管桩的极限抗滑力进行了研 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采用了桩顶连系梁的钢管微型桩组合结 构而言,桩后滑坡推力呈上部大、中间小、下部大的 “u”型分布形式;桩前土体抗力呈上部大、下部小的倒 三角形分布。 (2)钢管微型桩组合结构(四排钢管桩+连系梁) 的极限抗滑力为596 kN,单根钢管桩的平均极限抗滑 力为149 kN (3)可采用改良桩间土、桩前设置支撑结构、优化 结构布置形式等措施来提高钢管桩的抗滑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安洪,周德培,冯君.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支挡 防护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Li Anhong,Zhou Depei,Feng Jun.Bedding Rock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of Retaining Protection Design [M].Beijing:People ̄Communications Press,2011. [2]王恭先.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的国内外现状[J].中国地 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1):1—9. Wang Gongxian.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the Landslide Measure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1998(1): 1—9. [3]陈德中.岩质高边坡综合治理施工技术[J].铁道工程 学报,2004(3):85—88. Chen Dezhong.Constructon Technique for Treatment 0f High Rock Side—Slope[J].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04(3):85-88. [4]马惠民,吴红刚.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践 [J].铁道工程学报,2011(7):34—41. Ma Hnimin,Wu Honggang.Practices on High Slope Disease Control of Highways in Mountainous Area[J].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11(7):34— 41. [5] 吕凡任,陈云敏,梅英宝.小桩研究现状和展望[J].工 业建筑,2003(4):56—59. Lu Fanren,Chen Yunmin,Mei Yingbao.Small Pile of Research hte Statsu Quo and Prospects[J].Industrial Buildings,2003(4):56-59. 『6] Bruce D A,Dimillio A F,Juran I.Introduction to Micropile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In: William F K ed.Foundation Upgrading and Repair for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New York: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ASCE,1995. [7] 闫金凯,殷跃平,门玉明.微型桩单桩加固滑坡体的模型 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5):669—674 Yan Jinkai,Yin Yueping,Men Yuming.Micro Pile Reinforcement Landslide Model Test l J 1.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9(5):669—674. f 8] Andrew Z Boeckmann.Load Transfer in Micro—piles for Slope Stabilization from Test of Large—scale Physical Models[D].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