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卞之琳的诗与文

来源:二三娱乐
读卞之琳的诗与文中的哲思

汉文083 任静静

对于卞之琳,我们所熟悉的就是一首《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只有短短四句,精巧短小,用简单的白话叙述式的描述了一幅丰富的画面。言浅意深,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将人、明月、窗子、梦归置到了同一个画面中,站在桥上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在卞之琳的《海与泡沫》一文中我们更加鲜明地体会到了先生在稀松平常的小事和日常话语中的哲理和深刻的意味。此文主要是描写青年们在西北拓荒时的场景,青年们有秩序有纪律有组织地参与劳动,虽然很累,但是“很得意地觉得自己今天很强壮”。淳朴、勤劳充满活力的青年们,在黄土高原上垦荒,生活本是无趣的、劳累的,但这群青年却很有激情,甚至还保留着诗意。

主人公梅纶年将要开垦的山头看成是一片灰蒙蒙的阴海,而无数个山头像是群岛站立在那里。在劳作中,有歌声在山头回荡,大家轮流劳动、休息,互帮互助。“草和荆棘的根交织得全然是一张网,罩住了黄土,像是一种秘密的勾结,被反过来的黄土揭发了。而每一块土地的翻身,就像鱼的突网而去似的欢欣。正如鱼跳出了网就不见了,隐入了水中,每一块黄土一翻身也就混入了黄土的波浪里。这一片松土正是波浪起伏的海岸!而海又向陆地卷去,一块一块得吞噬着海岸。”在主人公梅纶年眼中,将已松过的土地看成了海洋,将未开垦的土地看成是陆地、海岸,随着不断地开垦,土地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由于两边开垦快,中间锄头进攻的太慢,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好望角”,连接的是一片“非洲大陆”!又通过其他队友的互帮互助,对一块土地形成包围的攻势,以至于“好望角”坍塌,连“非洲大陆”都沦落为了“澳大利亚”,最后形成了一座孤岛。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此文通篇都运用了各种精辟奇妙的比喻,处处显示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语言的张力,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奋斗的场景写得生动形象,而劳动者更是充满了“革命激情”的,显示出了年轻人们的活力和单纯质朴地为理想而奋斗的可贵品质。在文章轻松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之中,作者同样蕴含了深刻的哲思。海洋上有浪花,有泡沫,通常被人们所忽略,因为海洋是主体,所以浪花与泡沫就变得没有了意义。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海洋是以浪花、泡沫的形式表现的,如同言之于行,浪花消失于大海,言消失于行,但言依旧充满了意义。它的声响始终是无法消除的,因为“除了锄头和土,和草根的撞击的声音,土块的翻动的声音,除了谁的一声咳嗽,谁的一句哼唱,没有意义的哼唱,或者咒骂,不存恶意的咒骂。好的,这正是文化人拿锄头开荒的意义:从行里出来的言又淹没在行里,从不自觉里起来的自觉淹没在不自觉里,而哨子又起来给时间画下了一条界线”,行为无法摆脱声音。在这里充满了辩证的哲思。象征、类比的手法被作者运用得十分自如。文的最后用甘草根的苦中带甜的滋味道明了青年们在开荒时的心情:虽然手上起了大水泡,磨起了茧,但他们很得意,“觉得自己今天很强壮”,赞美了那一代拓荒者的奋斗精神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