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傲慢与偏见》里的爱情婚姻观

浅析《傲慢与偏见》里的爱情婚姻观

来源:二三娱乐


浅析《傲慢与偏见》里的爱情婚姻观

摘要:在一段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孰重孰轻?我们的婚姻是应该建立在爱情上还是金钱上?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其名著《傲慢与偏见》中就爱情与金钱在婚姻中的地位表述了自己立足于生活实际的一种见解:金钱与爱情在成就婚姻上二者都重要,缺一不可。但相比较来说在成就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上,爱情的地位更为重要。《傲慢与偏见》采用日常生活为写作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本文以小说中人物的婚姻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班纳特的五个女儿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探究了简·奥斯汀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爱情婚姻观

一、作者及其写作特色

十八至十九世纪时期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盛行,当时的作品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阴暗面为主。女作家简·奥斯汀生活在乡村,并未受到当时流行小说趋势的影响,她独辟蹊径,记录中产阶级中平凡的人和事,以其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手法,成为了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简·奥斯汀的小说里描绘的大多是理智、贤淑、聪慧的少女形象。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个性鲜明,充满理性。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观察力细致入微,独特的视觉角度,细致的描绘了一幅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场景图。其中,《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以讽刺为基调,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关系。该作品也反映出作者本人的爱情婚姻观,这种爱情婚姻观在当今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弗兰 克奥康瑙尔说,奥斯汀是“英国文学最伟大的技巧巨匠之一,她在文

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完美无缺一样”。[1]

二、《傲慢与偏见》中不同的婚姻观对比

(一)情投意合,理智与情感完美结合的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二人的结合是真正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

16至18世纪英国上层阶层的择偶标准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注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强调门当户对,但是并不否认爱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

历史学家埃里克卡·尔森考察了英国都泽时代城市及乡村民间的婚姻状况,肯定地认为:“爱是至高无上的。”还有研究表明,至少从16世纪以来,爱或感情在人们的婚姻生活中占比较重要的位置。

伊丽莎白在班内特家中排行老二,她虽然没有简那么娇好的面容,却也出落的亭亭玉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而且还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荷,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内涵。

伊丽莎白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上以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姻也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但她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

正是伊丽莎白的这种不凡的谈吐和高贵的情操吸引了达西,让达西对她渐生爱意。这也体现出英国的传统的择偶观念,因为在美貌、血统和财富之外,社会上层也一直注重性格和美德。一直以来,英国的行为指导书和民俗都强调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婚姻中的重要性。

伊丽沙白和达西的婚姻不仅是一桩有爱情的婚姻,也是一桩有金钱的婚姻。除了高雅,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却嫁给了最有钱、最英俊的男子。她母亲以商人眼光满意地说这是一宗不坏的买卖;而对女儿的聪明一直非常赞赏的父亲却未曾料到,他给予她的教育在婚姻市场具极高的交换价值。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作家笔下理想的女性形象,也是小说中最富个性魅力的形象。她出身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富有个人反抗精神。她以她的聪明才智,高尚的精神境界处处向瞧不起她的上流社会挑战。从伊丽莎白的爱情和婚姻上,体现了奥斯丁的婚姻观:“结婚为钱是错误的,而结婚得不到钱则是愚蠢的。”

(二)建立在盲目的激情和享乐上的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的最后一章含蓄地指出了莉迪亚和威克姆婚姻的前景:“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弛,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威克姆选择莉迪亚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详细指出,不过他之所以同意与莉迪亚结婚,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威克姆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在与莉迪亚私奔前,曾经追求过金小姐和达西小姐,不是因为激情或爱,而是为了金钱。威克姆怀有这样的心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在18世纪时财富仍是社会中上层择偶时的重点。威克姆做为地位稍底的中等阶级,并没有大量的财产传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对金钱的贪婪。还是达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并在除去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她一千英镑,还给威克姆买了个官职,最终换来了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美貌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可见在这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钱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果要在《傲慢与偏见》中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

的婚姻了。作者简单的通过简和M·加德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他们走到一起这件事情的大概。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建立在盲目的激情上的爱情。简·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的轻浮、卤莽和无知贯穿了整部小说,威克姆的狡诈、野心和肤浅也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厌恶。

莉迪亚沉溺在男人的追捧中,她对人的好恶没有定义,选择男人的标准取决于对方的脸蛋漂不漂亮。她的注意力随着长相漂亮的男生转动。她一点也不在乎自己是否爱上了对方,也更不会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爱她。这种以激情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稳定性的。

(三)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婚姻——夏洛特和柯林斯

夏洛特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里有头脑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得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当时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在16至18世纪期间,英国贵族“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结合,而是一种确保家庭和其财产永存的制度性策略。”

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和爱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小说里人们谈婚论嫁时总少不了金钱的影子,而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卢卡斯的结合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柯林斯选择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已经详细阐述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2]

因而当柯林斯像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的把结婚对象转向了夏洛特小姐。柯

林斯急着结婚,并不是出于个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达西的姑妈)布置的一项任务,只要结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这些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门当户对,这就已经足够了。

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且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这也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看似荒唐的事。“并且,马克思(和贝尔)曾说,妇女在和男人的关系中的地位使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定特定社会自由和不自由的程度。

在这桩婚姻里,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枯燥平淡的生活着。奥斯丁并不欣赏这样的婚姻,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到她对这种婚姻的嘲讽之意。但以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夏洛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岁月不留人,对她这样一位老姑娘来说,有一个归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当然不会赞赏夏洛特的选择,但能否试着对她多一分的理解和宽容呢?

三、结语

通过《傲慢与偏见》这篇不朽之作,真实客观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属于奥斯丁独特的婚恋观。

奥斯丁认为爱情与婚姻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爱情是婚姻幸福美满最基本的条件。美貌虽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但唯有具备独立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性才能产生恒久的吸引力。

由于当时女性特殊的社会地位,每当谈论婚嫁,金钱和门第又脱不了干系,对决定婚姻关系,乃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质原因,奥斯丁可谓揭露得深。实际上,爱情、金钱、婚姻这三者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即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但爱情还要以金钱为条件,同时爱情本身即是以素质、智慧及品德为基础的。

2004年英国一家机构曾调查称,在现代英国女性眼中,梦想的“头牌约会对象”是《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人公达西,而2005年初,英国BBC4台(BBC Radio4)在读者中开展的一项调查再度验证了这一结果:BBC4台在英国发起选出对女性影响最大、曾改变女性爱情婚姻观的文学作品,结果《傲慢与偏见》位列第一。

奥斯汀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人们的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古老”婚姻观也没有脱离我们生活实际。时至今日在人们谈婚论嫁时何尝不是在进行金钱与爱情的权衡取舍呢?在成就婚姻上,金钱与爱情的搏奕奥斯汀的时代在进行,我们的时代又几时停止过呢?

参考文献:[1]李俏,王建华,张超,等.从傲慢与偏见解读现实婚姻观[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5(5):47—51

[2][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