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来源:二三娱乐
2010年第9期 (总第236期) . 学 术 论 坛 ACADEMIC FORUM (NO.9,2010 Cumulatively NO.236) 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杨 明 [摘要]中国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高校应当通过武术的教育教学,增强当代大学生对 民族意识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整体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的争谐社会作 贡献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教学;中国武术;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杨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司法警察系副教授,广西 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542;G8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9—0178—0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是不同历 史阶段文化的积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 了中国不同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它具有承传 性、连续性、发展性的特点,是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 精神成果的总和。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华文明是 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 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着密切的联系。军事格斗技能的训练对武术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它以人们在狞猎活动中的捕 杀动作和战争格斗中的攻防技术为基本素材,模仿 自然界鱼龙鸟兽活动的形象,充分发挥人体运动机 能特点进行研究和训练,经过数千年的狩猎、战争 和祭祀过程中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一个博大 精深、千姿百态、内容丰富的体系,成为中国特有的 种文化现象,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运动项 目。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2009年国家体 育总局把“武术”规范定义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 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 深影响着当代中国。”[1】《呦’传统文化一旦形成,可 以独立存在于人民的意识、语言、行动中,一旦为人 们所接受,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将对人 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导向和制约的作用。 中国武术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 不仅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 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 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文化的土 壤里,它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而 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它涵盖了中国哲 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宗教、兵学、文学、艺术等中 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武术作为一种独 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是根,武术文化仅是其一个分支,从中国 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长期以来也一直是我国 百姓和海外民众喜爱的健身运动之一。因此,在高 校武术教学中,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 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文化的渊源,传统 文化的烙印是武术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保证。由此 可见,中华武术内容深厚丰富,融汇了传统文化的 (一)中国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武术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一样,起源于生产 斗争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远古时代人 们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为了生活而猎取食物,逐 精髓,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文 化底蕴。 步获得了格斗和捕杀的技能,并制造和使用了极原 始的武器。它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与军事活动有 修”的整体观与阴阳辩证的理论。《易传》里“与天 178 (二)中国武术体现辩证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有传统的“天人合一”、“内外兼 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 进退、伸缩、呼吸、吞吐等等阴阳学说的内容,成为 其吉凶”的叙述就是这种哲学观的体现。孟子有 各派武功练习的共同要求。而欲左先右、欲伸先 言“万物皆备于我”,庄子唱日“天地与我并生,而 屈、欲开先合、欲起先伏、攻中寓防、防中有攻的技 万物与我为一”,王阳明说“心外无物”,这些所强 调的都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 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 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秉承中国传统哲 法要求,则是古代阴阳学说在武术技法练习中的 具体运用。在大学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传授 中国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 深,重视辩证思考,认识到真理的重要性,树立统一 和谐的自然观。 学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强身精神,把人体各部 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内部 各部分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如“内外合 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等。武术既注重人的形 一(三)中国武术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武术的技击性在冷兵器 时代是中国人保卫身家的一个重要手段,两军交战 体修炼外,也讲究精、气、神,要求练习者形神兼备、 内外结合、身心俱修,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 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如太极拳讲究身心合一,要求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成了“动静结合、虚实 分明、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快慢相间、内外合一” 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技术特色,在动 作设计上也符合天人、身心的平衡调节,最终获得 整体优化。如形意拳讲究“六合”,即“手与足合, 腰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 武术中有许多拳种和拳式是从大自然生化衍 变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并模仿自然界的生灵创 编出象形拳,如大家熟悉的猴拳、蛇拳等,都是摹仿 一些动物捕食及动物自卫进攻的动作技巧。此外, 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 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的方 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 空则为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 为基本架式,如太极拳动作连贯圆活,处处带有弧 形,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太极拳吸取了“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 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武术传统练功非常讲 究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 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非常讲究练功的季节、 时辰、地点、方向等。武术理论认为,人的气血随四 季变化有所不同,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即使一日之间,生命状态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在 练功中方向的选择也受到许多人的重视,有的主张 面向南方,使人体阴阳于地磁场相合顺;有的倡导 始终面向太阳练功,以广纳自然的能量等,以加强 人与自然的诸和。古代武术家认为人的生命根基 是气,而气分阴阳。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化形式极 其丰富,表现为开合、虚实、动静、刚柔、俯仰、起落、 都是肉搏上阵,因此涌现了不少以英勇著称的斗 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发扬了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抗金名将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抵御外辱的霍 元甲、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志士等都是传统武术大 师,他们精通武术,武艺高强,是名垂千古的民族英 雄,他们的光辉业绩世代相传,至今仍是众口皆碑。 岳飞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的故事曾让多少后人为之 震撼。“精忠报国”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忠”字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忠”指臣民应该尽 心竭力维护君主统治,所谓“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这实际上是被管理者的一种自我道德 约束。武术提倡“精忠报国”的价值观正是儒家思 想的沿袭。岳飞是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是一位 武艺高强、武略非凡的武术家。岳飞的母亲在岳飞 的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教育岳飞从小 立志报效国家。一个缺乏尚武精神的民族不仅难 以发展,而且不可能成为强国。孙中山就任大总统 时说过:“中国的拳脚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 同等的作用。”他还激励民众:“此剧烈竞争时代, 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要国人振兴武 术,强民卫国。1919年,他还特地为精武体育会写 下“尚武精神”的题词。屈原在<国殇>中刻画了为 国捐躯的将士:“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 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中华民 族正是具有“正道直行,崇尚气节”的精神,使中华 民族成为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民族。为了正义要 习武,要抗争,不惜献出生命。这种思想对培养健 康优秀的民族品格,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有 着重要的作用,激励人们敢于同有害于国家和人民 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中 国武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通过武术教 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注重个人对社 l79 会、对他人的奉献,为民族、为社会的牺牲精神,增 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中国武术体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乐 观进取意识 高,更好地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而太极拳把进入虚静状态视为练习的高级阶段,即 “实中求虚、动中求静”,要求练习者心静体松,排 除一切杂念,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采用控制呼 吸等方法,注意与呼吸、意念的配合,经络气运行, 疏通经脉,提高心血管机能和消化呼吸及神经系统 的功能,以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武术 《易乾卦篆辞》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意思是说,天的运行表现为刚健的属性,人应该 效法天,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正是这些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培育了中华 民族敢于向一切危害自然与社会的行为进行顽强 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武术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武术,源于华夏祖先们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野兽 是现代生活中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可 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这 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六)中国武术体现高尚的人格道德精神 及同类而进行的生存搏斗,从一开始就是不畏困“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武德是中 难、不惧强恶、不甘屈服、自立自强的产物。几千年 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中华武术文化的核心 来,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习武者在长年坚持 不懈的练功实践中,需要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 精神。为提高技击能力、强健体魄、实战对抗、拼打 攻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与严酷生存环境 作斗争的艰辛锤炼过程中磨练了意志、鼓舞了斗 志,培养了顽强拚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意志品 质。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可以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 精神。 (五)中国武术体现健身、养生的特点 我国武术强身、养生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 是习武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传统武术言 语中“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尊师重道、礼仪为 上、宽容谦和、不凌弱逞强”等等,生动地说明了武 术重德的特点。传统武术有许多门派,每个门派都 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所有门派都不约而同地把 培养武德当作习武者的前提条件。如少林寺戒约 中说“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 士,始可以技术相传”。武当派的戒律中有“十传 十不传”,规定凡犯奸、盗、邪、淫、赌者都属违反戒 律。“武者,止戈也!”《说文解字》认为:“武”字造 字之初,就是用武力消灭武力,以达到和平的意思。 孔子说:“仁者,爱人”,“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仁者,义之本也。”这 尧时期,人们就通过练武来强壮身体、舒展筋骨和 活动关节,排泄心中的郁闷。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 人修养、中庸和谐、清静淡泊、顺乎自然、整体把握 种以“仁”为中心的文化道德修养,尊重人,爱护 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体性,形成了中华民 等一些思维方法和基本理论,受中国文化修身养 人,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延年益寿成为中 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仁”也成了“武德”的主要精 国武术的一个特征。中华武术把技击性和“健”和 “寿”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武术以中医的阴阳 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作为生理 学依据,认为人之一身,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 存,“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 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 《类证治裁》)。这些养生思想丰富了武术运动的 方法和内容,促进了武术健身观的形成。武术练功 神。孔子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只有道 德高尚的人方可长寿。所以,武术的伦理思想中渗 透了“仁义”观念。古代武术比武较艺讲究“点到 为止”原则和“舍己从人”策略,是从“仁”出发的, 以武会友,而不是致人于死地。“不仁者不传”、 “八打八不打”等等,都是武德的具体条目,这些都 和儒家的道德思想“仁义”和“礼乐”、“大德必得其 寿”是一致的。武术对在礼节、规则、制度等方面 寓意崇德,以 不仅重视外在的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演练,同时强 都有着深刻影响。如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中庸”、礼让礼节, 调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讲究形神合一、内外兼 武会友,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强身健体的 体现了一定社会对“武”的约束和要求。高校武术 健身之道,形成了“动以养形”及“静以养神”的 练功效果,以求内壮外强身心全面发展,这也正是 武术养生有别于一般体力锻炼的重点之所在。如 长拳训练,让练武者身强力壮,耐力体力增强,动作 刚劲有力,使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得到提 18O 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将“尚德”、“礼节”、“尊师重 道”精神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贯穿于武术教学 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习武术时要重视武德的学习, 教育学生先修德再练武,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 宏大的胸怀和气魄,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是人生 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习武术可以培养 美。而太极拳借助许多古代仿生学的形式创编出 青少年遵纪守法、尊师重道、讲理守信、文明礼貌、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 情操。 (七)中国武术体现休闲生活及美学思想 名目繁多的套路、功法,练习时要求运动如抽丝,迈 步如猫行,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配上传统音乐, 可以使人们在习练过程中,休闲自得、延年益寿,注 重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给人 以舒畅、含蓄之美。大学生学习武术,既可培养审 美观,同时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宣扬向往积极向上的美好的生 活,鼓励人们热爱生活、健康长寿,武术的休闲、娱 乐性及审美意识在人类早期生活中就已逐渐形成, 最早有“九伐”“、舞象”“、大武舞”、“礼舞”、“健 舞”,实质是培养人们的格斗技能,但是以作为“ 舞”的形式出现,有了相当的表演娱乐观赏性,已 二、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 化传承的对策思路 经成为人们闲暇聚会、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春秋 战国时期,武术的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健身 性等社会功能演变出来。孔子的学生子路精于剑 术,他曾在孔子面前自豪地“拔剑而舞之”,而且他 们喜欢剑并不是为了征战,而是把剑作为一种文体 娱乐的爱好,是一种生活中的休闲活动。《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庄“军中无以为 乐,请以剑舞”。这种剑舞不是一般的武舞,而是 有一定的程式,既可供人观赏又可致人于死命的武 技。当时剑舞是作为一种娱乐或者是欣赏在宴会 上进行表演的,从而为他们的宴会增添色彩,这与 现代意义的休闲也极为相似。太极拳创始人陈王 庭在一篇遗词中就曾记载:“只落得《黄庭》一卷随 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 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从陈的遗词中“黄 庭”、“闷来时造拳”等字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 当时造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也是作为 一种解闷的方法,是一种娱乐休闲方式。正说明了 古代中国人将在闲暇时间参与武术的习练和创造 作为休闲内容的生活方式。 武术者在练武时自身得到一种舒心的娱乐体 验,而欣赏武术表演者则得到一种审美享受。杜甫 看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器舞时写下了《观公孙大 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其中描写道:“耀如羿射九 日,矫如群帝骖龙翔。”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舞剑诗 《送羽林陶将军》,豪气干云,壮美无限:“将军出使 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 拔剑舞龙泉。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 鞭。”武术训练强调内外具练,讲究“内练精气神, 外练手眼身法步”,“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生动地表达出了美的特 征以及美学的要求与标准,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观 念。不同的拳种让人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如长拳 热情、奔放、直观、具体,给人以力量之美、速度之 (一)创造良好氛围,是进行武术文化教育的前提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武术课,教学内容以 简化太极拳、五步拳、太极剑、初级套路等简便易学 的套路和散打为主,许多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中还 将太极拳列入学生的必选课。这些做法对学习、研 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长久以来, 武术在中国有着国术之称,“文武并举”、“体用兼 备”,它鼓励习武者不仅在武术的技法上有所成 就,更要重视文化内涵的修养,保养民族精神和气 节,习武修身,体用结合,由艺人道。因此,笔者认 为,教师在武术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于传授技术 技能,更要讲授武术文化,做“文武并举”的传播 者,激发学生树立“内圣外王”的智慧和气度,这是 教师的职责。教师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扩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在传授武术技术、 技能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武术教学各个环 节,注重中国武术所特有的文化底蕴的学习和继 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学 习、认识和重视中国武术的同时,时刻感受到传统 文化与己相随,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力量,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大 学生的传统文化生活。 同时,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和支持大学生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社会上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 习中国武术的氛围。要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 学可教武术操、少年拳等,培养武术基础。大学是 武术在蓬勃发展传播的主要阵地,许多高校成立了 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等大学生武术社团,开设武 术专业课对高校武术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 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活动,如武术训练、武术比赛、 武术节等,利用校园电视、广播、校刊、校报、校园网 络、宣传板报等各种媒介和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 向学生们展现介绍中国武术的历史、所涵盖的内容 和学习的意义,营造良好的学习中国武术的氛围, 】8】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武术文化,引 导大学生对武术的向往,使他们成为学习中华武术 的推动者。 (二)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教材建设,是进行 武术文化教育的关键 攻防格斗技术主要是指实战技术,它来源于实践。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 相连,作为搏杀手段,讲究实用,其目的在于杀伤、 制服对方。在西周时代,每到冬季或战前,天子 就会令将帅讲武,号召士兵积极习武,以提高士兵 的实战能力和战斗士气。春秋时期,齐国提倡士兵 比武,在技击格斗中寻找武艺高手作为精兵为国 征战。 虽然大部分的各级学校武术教师都有一定的 武术基础,但了解武术文化的教师不多,教学多以 传授技术技能为主,不注意传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 关的知识。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目前主要有 散打和套路两种表现形式。散打是对抗性项目,着 桶水。”武术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之一,要求武术教师在具备高水平的武术专业技 一重实用技击方法,对抗性强;套路运动由攻防格斗 术、技能的同时,首要之举是了解中华武术丰富的 文化内涵知识,加强武术理论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注重教学教法的探讨,在传授学生技术技能的 过程中,善于把合理的教学方法融人文教育于技术 教学中去,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 提高学生的武术人文素质e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 武术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自身素质加强学习 和进修,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对中国传 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修练内功”,完善自 己。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武术的技术动 作、攻防含义、武术文化和教法上进行学习研究和 提高。 目前流行和使用的有关武术方面的教材过多 强调技术动作,传统文化弱化,因此,要加强对现有 教材的分析研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尽 快编写规范化的教材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教学大 纲,有关部门应集中经验丰富、对传统文化有造诣 的武术专家、学者、教师编写具有浓郁中国文化传 统特色的各级学校《武术》教材,编写突显中国文 化的高质量的各类武术教材,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 渗透在武术的教学当中,让青年学生了解武术的来 龙去脉,知道武术是中国所独有的,每一个流派、每 一个拳种、每一个套路、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历史和 文化,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武术达到强身健体、掌 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三)培养大学生竞争和拼搏的意识。是武术 文化教育的根本 技击性自古以来就是武术的重要内容,是武术 的本质属性。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攻防含义。 182 动作组成,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以达到表演艺 术效果,给人美的感受。武术运动集中体现了攻防 格斗的特点,如太极拳中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以柔 克刚、四两拨千斤等。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 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 法。如棍打一大片,枪扎一条线,各拳种在技击方 法和技击原理上都表现攻防的特点。现代武术作 为体育运动,技术上都遵循攻防的规律,将技击寓 于散打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当代大学生学习武 术可以培养竞争和拼搏意识,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武术作 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内核、特点及其演变,我们要利用武 术这一平台,挖掘武术文化中丰富的中国文化内 涵,向大学生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他们珍惜这份经过5000年绵延积淀下来的丰厚 的精神资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继承、繁荣和拓展 中国武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世相 袭,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壮、有文化的国家栋梁,为祖 国的繁荣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A].十六大以来重要 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李道湘,余铭松.中国文化与民族凝聚力[M].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7. [3]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 社。l99o. 【责任编辑:舒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