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引导学生从正侧面描写结合的角度分析人物性格

来源:二三娱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引导学生从正侧面描写结合的角度分析人物性格

作者:周翠霞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09期

摘 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作家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中学教师经常以现代文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掌握其技巧。其实,文言文刻画人物形象时,这种方法也经常使用,如《史记》中的列传。本文试以《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为例,分析正侧面结合刻画人物的重要性。 关键词: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D-0041-01 叙事性文本除叙述外常常要用到描写,描写从表述对象来分,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从描写的视角来看,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是指作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等,使读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目了然。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叙事性的写作中,作者不直接描写写作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汉乐府·陌上桑》中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名句,不直接写少女罗敷之美,而是通过写别人见到罗敷后的反应衬托罗敷的美貌,是为典型的侧面描写例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选自《论语·先进》,语言简短、凝练、惜墨如金,却能够准确地、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精神气质。文中通过对四个弟子的发言的正面描写和孔子对他们评价的侧面描写,生动展现了他们各自的个性、志趣。下面以子路和曾皙为例,对正侧面结合刻画人物的重要性做一点粗浅的探讨和分析,并设法引导学生理解、借鉴文言文中的正面、侧面描写的技巧。 一、对子路性格的描写

当孔子让大家各言其志时,子路在没有老师点名的情况下,“率尔而对曰”,从这一神态和动作的正面描写上就可以看出子路的直率、鲁莽、快人快语的个性。

之后,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段话其实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千乘之国的现状;二是子路治理后的成效。面对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中等诸侯国,子路三年之后就可以使这里精神物质双丰收,从这段语言的直接描写中似乎可以看出子路很自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夫子对他评价,可视为侧面描写——孔子听到后,先是一“哂”,文本在曾皙追问下,孔子说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这里的“让”是谦虚的意思,孔子为什么认为他不谦虚呢?其实这里子路的表现有两处不得当:一是说话态度不够谦让。当时师生谈话有一定的讲究,别的学生都是夫子点了名才回答,他却“率尔而对曰”,过于轻率,急于表现自己。二是其言的内容不够谦虚。孔子对他这段话是不十分满意的,一个“哂”字可以看出。子路把话说得太大,这样接受别人意见,获得进步的空间相对小。

这时我们发现先前子路的“自信”其实是过度的自信,过度的自信和乐观就是自负,就是骄傲,就是忽视了“礼”。不重视礼,纵有政治才干,在治理国家方面也会有偏颇。

我们把对子路言行的正面描写和孔子对子路评价的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分析人物性格,就会更准确。

二、对曾皙性格的描写

孔子在听几个弟子言志时,曾皙在弹琴,老师提问,文中从正面对他的动作描写是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接着说:“异乎三子者之撰。” 他边弹琴边听别人说。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倾听和善于思考的人。老师听完四人的陈述,其他三人都走了,只有他追问老师,不懂就问,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求甚解”之人。他的志向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想要脱下冬装换上春装,和几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去郊游。

我们从曾皙弹琴的行为和他所述的志向会认为他是一个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甚至有归隐倾向的人,这时我们需要看看文中孔子对他评价的侧面描写。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里的“喟然”是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息。

孔子是一个主张以礼治国之人,同时,他是主张入世的,即使周游列国之后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国君的认可,他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曾皙描述的这种生活的前提是为政者落实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图景表现的境界是孔子期待已久的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非常重视“礼”的人。所以,前面的几个弟子的述志内容不太符合这个坚持以礼治国方针的老师的要求,只有曾皙所说的内容和老师产生了共鸣,因此“感慨”。这时就会明白先前认为曾皙的清高、脱俗,想要归隐的性格只是他的表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在“课程目标”中:曾提出“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我们在教授此类名篇时,要在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其想象力和审美力。同时,从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要想全面地了解一个人,除了要“观其言而察其行”,还要看看他人的看法或者评价。也就是说正侧面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泽厚.论语今读[J].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