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甘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上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 全年日照2 446.30h,年平均气温12℃,降水量500mm左右,无霜期198d。特定的气候、地理、生产条件,决定了特色农业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谷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高原夏菜“西菜东调”基地县之一。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蔬菜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以塑料大棚生产为主的特色农业,开启了蔬菜产业的历史新时期,也为全县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随着“西优、东移、南进、北扩”战略的逐步深入,规模逐年扩大,品种不断增多,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连年增加,效益显著增长,已成为全县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打造农产品品牌,扎实推进农村改革,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县农业生产整体素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挥自然区域优势、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引领航程的作用。特色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更为突出的作用,不仅成为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1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甘谷县种植蔬菜1.10万hm2, 较“十五”末增加58.90%,总产47.40万t,总产值4.3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4.40%,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3.20%,带动农民增加收入356元,主产区农民蔬菜收入人均达到了850元。全县蔬菜商品量40.20万t,占总产的84.80%,商品蔬菜种植范围涉及到15个乡镇、212个村,分别占全县总村数的52.30%,受益农户5.30万户,占总农户的37.80%。从菜种布局上看,蔬菜有10大类27个菜种100多个品种,特色菜有甘谷线辣椒、地膜马铃薯、韭菜、春萝卜、菜豆、大白菜、大葱、大蒜、蒜苗等,形成了以特色菜为主,多品种布局,周年生产,四季合理搭配的生产格局。从设施类型上分,全县设施栽培面积0.40万hm2,占蔬菜总面积的36.30%,全县已建立绿色无公害蔬菜规模生产基地11处、0.91万hm2,占82.40%。在全县15个乡镇中,形成蔬菜“一村一品”产业的乡镇有15个,涉及158个村,4.10万户,近16.50万人,总面积达0.46万hm2,占全县蔬菜总面积的42%,总产22.70万t,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48%。
甘谷县是甘肃有名的蔬菜生产大县,其产品以肉嫩多汁、优质味美、香脆爽口、芳香浓郁、色形俱佳、富含营养而闻名省内外,享誉四方,每年有周边省、市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慕名前来参观蔬菜产业,已成为促进甘谷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录王辣椒、蒜苗、春萝卜、菜豆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番茄、韭菜、辣椒、大葱、地膜马铃薯、大白菜、大蒜、茄子、黄瓜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燕家韭菜、雒家蔬菜、五坪蔬菜被注册为“燕家”、“雒家”、“五坪”、“朱圉”商标。甘谷县被命名为全国辣椒标准化示范
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
县内有蔬菜批发市场 10个,其中区域性批发市场3个,分别是冀城蔬菜批发市场、新兴镇姚庄蔬菜批发市场和磐安镇蔬菜批发市场;产地蔬菜批发市场7个,分别是磐安燕家无公害韭菜基地批发市场、磐安五坪蔬菜批发市场、磐安镇三十铺蔬菜批发市场、大像山白云村蔬菜批发市场、大像山杨场村蔬菜批发市场、六峰镇中洲村蒜苔大白菜基地批发市场、新兴镇雒家村大葱蒜苗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主要有 21个,主要有菜市口蔬菜市场、西关蔬菜市场、三保超市、万家福超市、华东超市、五洲超市及15处乡村蔬菜市场。2007年冀城蔬菜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定点专业批发市场。贮藏企业主要有磐安镇蔬菜保鲜库,年贮藏能力1 500万t。蔬菜运销企业有,晓洋果蔬购销站、庆源恒蔬菜贸易中心、中州蔬菜购销站、天水华隆商贸有限公司、隆源德蔬菜购销站、六峰蔬菜购销站等10多个。开展蔬菜营销活动的产销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8个;以姚庄旱码头为主的向省外开放窗口的运销大户有9个;参与蔬菜经营的经纪人达到380多名,蔬菜外销量达到40万t。在信息服务方面,以甘谷农业信息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甘谷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建立村级网点32处,及时采编产销信息,网上年发布信息1 500多条,编辑《农业信息导报》24期,及时传递了我县蔬菜产销信息,发挥了良好的农产品促销作用。加工企业有9家,分别是甘谷县全录王辣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谷县恒盛辣椒制品有限公司、甘谷县华美食品有限公司、甘谷荣升利辣椒制品有限公司、甘谷永宁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天水市翼城红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磐安圣地辣椒制品有限公司、甘谷县金利来辣椒食品有限公司、甘谷县鼎盛辣椒食品有限公司等,年加工能力4.70万t,总产值9.48亿元,实现利税0.30亿元。
2主要的蔬菜栽培模式
蔬菜栽培模式由“粮-菜”单一模式发展为蔬菜间、套、复种栽培模式70余种,其中日光温室12种,塑料大棚18种,地膜栽培25种,露地栽培15种。一年一茬(或多年一大茬)10种,一年两茬41种,一年三茬17种,一年四茬2种。最为典型的产地模式有8种,推广面积0.43万hm2,占总规模的37.60%。一是燕家模式:以设施大棚韭菜栽培为主,覆盖渭河川区30多个行政村,总规模0.10万hm2,总产6万t,总产值9 000万元以上。二是雒家模式:以地膜马铃薯复种大葱(蒜苗)为主,分布在渭河川区15个行政村,总规模0.13万hm2,总产11万t,总产值1.20亿元以上。三是白云模式:以地膜茄子(黄瓜)间套玉米复种绿叶菜为主,分布在白云村为主的6个行政村,规模166.75万m2, 总产2万t,总产值1 625万元以上。四是五坪模式:以塑料大棚春萝卜套果菜套菜花(甘蓝)为主,分布在以五坪村为主的10多个行政村,规模333.35万m2, 总产6.50万t,总产值5 000万元以上。五是中洲模式:以大蒜复种大白菜为主,分布在以中滩河为中心的9个行政村,规模333.35万m2, 总产1.50万t,总产值1 250万元以上。六是大王模式:以设施大棚春萝卜套番茄套甘蓝(大白菜)为主,分布在大王村为中心的8个行政村,常年规模166.75万m2, 总产
3.60万t,总产值2 250万元以上。七是狄家模式:以设施大棚西瓜复种白菜类、地膜洋芋复种白菜类为主,分布在大像山镇张家井6个行政村,总规模200.10万m2,总产3.60万t,总产值1 950万元以上。八是南后山模式:以地膜菜豆为主,分布在以金川、武家河、古坡为主的30多个行政村,总规模0.08万hm2, 总产3.60万t,总产值2 400万元以上。
3对蔬菜产业的展望
“十一五”末,甘谷县蔬菜产业继续要在“拓宽区域、扩大面积、优化品种、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培育壮大特色蔬菜产业,努力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33万hm2,总产量达到60万t,总产值达到5.30亿元,建成西部蔬菜生产大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发挥“一亩园,十亩田,一年四季都挣钱”的作用,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