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小实验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作者:刘胜侠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7期
【摘 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实验能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形成刻苦探索的优良品质,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兴趣培养 设计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68-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化学,实验处处皆有,课外实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兴趣培养
学生首先是观察教师实验,满足于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所产生的表面现象及实验用品。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所发出的耀眼的白光,硫酸铜晶体的颜色等。这种兴趣 不稳定的。 再次是学生要求自己动手操作 ,希望能按照一定的程序把指定的化学变化重现出来。 如在“酸跟氧化物反应”的学生实验中,按照实验要求,把一根带锈的铁钉放入试管、加入 2 m L 稀盐酸,加热,直至铁钉上的锈去掉,变得光亮为止。实践表明 ,学生的这种兴趣在于操作活动本身,而不在于实验变化发生的基本原理。这比观察兴趣前进了一步。在此基础上学生注意了解其中各种仪器、药品的特点及实验的原理和条件。如在上面的实验中,学生考虑铁钉放入试管的方法 ,还能就观察到铁钉表面有小气泡产生 ,分析出铁与稀盐酸的反应,这种兴趣开始进入稳定期 。 教师的角色
课外小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强化,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实验活动能否有效、持久地开展。
化学课外小实验,具有既依赖教材又不同于教材内容,既依靠教师指导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与完成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是小实验的研究者。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对课外小实验进行分类,弄清哪些是知识巩固型,哪些是知识运用型,哪些是原理(结论)验证型,哪些是学生兴趣型,哪些需要改进,哪些可以创新等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和思想动态,吃透学生的爱好,预设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研究每一个实验的可行性,明白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药品,明白实验过程中药品器材的替代品,明白操作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骤的指导策略与方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实际,多留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善于发现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多关注当前社会中化学方面的问题.
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化学教师的共同参与。在活动中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指导,做好师生双方的有机配合,强化学生的协作学习,达到学生动有所思、思有所获,真正满足情境体验要求,达到良好的实效性。
众所周知,许多化学药品有毒、有腐蚀性,实验过程也可能发生仪器破裂、燃烧、爆炸等事故。所以设计实验时对可能会出现的意外,要有充分估计与准备。教师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规范操作,不能只顾了实验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安全。设计实验时启发学生多思考几个方案,依照安全、方便、有效的原则,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同时,规范废液、废渣、废气的处理,强化环保教育。 实验的内容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而我们的大多数同学则认为化学实验只是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实验室的分组实验。但我们只注重这些实验还不够,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课外时间还很充足,而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大量的实践训练,所以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化学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科学探究。 一、开放化学实验室.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走进实验室,动手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如:学习了初中化学教材 中“常见的酸和碱”后,课堂上探究了酸溶液和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的性质后,学生对用到酸碱指示剂很感兴趣,提出能否用其它试剂代替石蕊或酚酞测溶液酸碱性的问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安排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由活动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后实施探究实验。学生是这样做的:在实验室把常用的溶液,如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熟石灰溶液.分别装在瓶子里,在瓶子里插上鲜艳的牵牛花和月季花(注意:每天把瓶子里的溶液换成澄清的),观察鲜花颜色的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做课外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善于从实验中总结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的思维,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的能力。
有些实验按教科书上做了以后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的或明显的现象。针对这类实验,组织学生课外进行实验探究,就课本中的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方法等提出改进方案。如“Fe(OH)2的制备”实验,防止Fe2+氧化可采取:①沸水冷却配液法;②加油层隔绝空气法;③加铁粉还原Fe3+法。这些改进可以获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打破课本知识的禁锢,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 二、进行家庭小实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 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比如用肥皂水检验是硬水还是软水、清除水垢的方法、清凉饮料的制作等均可在家中完成,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就地取材完成实验设计及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生活中身边物质的认识,建立起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概念。
现行的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家庭小实验,有的实验可以就地取材,如“水果电池”,“自制NaCl晶体模型”;有的实验教师发部分试剂,如“成熟的水果中含有淀粉”发给少许沾有碘酒的药棉就可完成;有的可以结合环保教育进行,如“模拟水体受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实验。所以家庭小实验便于就地取材,学生参与面广,可以增强学习动机与兴趣。 三、利用当地社会教育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如:参观化工厂、分析当地饮用水的成分及环保措施、测定当地土壤的酸碱性、农村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等.通过这样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活动在实践第一线,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真真切切体会到化学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针对课本中某些疑点、难点,可以指导学生在活动课做一些补充实验。如:学过ca(OH)2的知识后,可让参加活动的学生思考: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开始会出现什么现象?继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两个不同操作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思考以后,再进行操作,根据所得现象进行分析,得出问题实质。所以适当选择一些补充实验,可使某些易混淆的理论得以澄清,难于理解的知识得以掌握,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与全面性。
实验的效果与作用
课外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实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认真、仔细地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循序渐进,尽可能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并强调智能与情商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体验要求。既要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操作、观察、记录方法而逐步攀登情境体验高峰,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途径、设计的方法、结论的分析等而攀登智能高峰。 实践证明,通过长期、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形成刻苦探索、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从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