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反思
作者:李青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10期
摘要:新课改给中职语文带来了生机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理解片面、舍本逐末、矫枉过正的现象。我们必须回到语文学科的根本,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联系专业而不追随专业课,显示语文的地位。中职语文改革不能流于形式,我们主张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主张开放有度的灵活自主,主张联系实际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指出了中职语文改革出现的偏差,探讨了中职语文健康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语文;反思课程改革给中职语文带来了生机活力,看视频、讲故事、演戏剧、搞活动等常出现在语文课上,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成为主流,精彩导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成果展示、过程性评价等构成课堂的流行元素。比起过去的肢解课文,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确实是一大进步,让人欣喜,令人振奋。但是,在教学改革中,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一、突出工具性,不能忽视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中职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足够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富于创新精神,能适应自身和职业需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劳动者。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专业课教学设计和手段打破传统的学科模式,使课堂教学“工作化”“程序化”,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按照它们在目标职业活动中的本来顺序展开。语文等基础文化课也受其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中职教师完全抛开基础的语句训练,忽略循序渐进的规律,直接进入并专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训练技能,收效甚微。只追求实用的知识,只强调技能的训练,结果是语文课成了训练场,所有的时间都承载着大大小小的任务(项目),或写应用文,或训练口语,就是读一首诗,也要带着学会欣赏诗歌的任务去阅读。课堂上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才能体会作品的人文思想。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可见朗读是学生欣赏美的第一步,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气势。在理解史铁生的《合欢树》时,选择背景音乐,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把握作品的基调。再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内容结构、情感脉络,读了几遍后就容易梳理。至于文章的主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但要言之有理,不能离开文本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中职生不是大学生,刚从初中的稚嫩中走过来,正处在积累知识、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储备心智才能慢慢走向成熟。况且大多数中职生是初中应试教育的落榜者,不仅语文基础不好,心理发育不健全,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起同龄的高中生,他们更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需要人文的关怀、健康的积极的引导。“文以载道”,语文学习在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中有很大影响,其它科目难以替代。只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挖掘作品的精髓,语文才能完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使命。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年青人,会成长为出色的劳动者。 二、与专业联系,不要亦步亦趋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决定了专业课的霸主地位。长期以来,中职语文一直陷于尴尬境地的原因: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常被任意削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核心内容,课改效果不理想。在很多学校,语文等基础文化课无条件地给专业课让路,第一学年160课时被严重削减为80课时,只能在《语文》(基础模块)中选部分内容。第二学年几乎全是专业课,除了文秘专业外,《语文》(专业模块)很少进入课堂。 不仅如此,语文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向专业靠拢,口语训练时设计与专业有关的话题,布置应用写作任务时考虑职业岗位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这些都没有错。但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任务的,教学大纲中指出,中职语文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中职语文必须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尊严,可以联系专业,但不能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亦步亦趋。现在,专业课向项目教学法一边倒。有些学校的语文课也在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使有些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也并不是所有章节都需要。从教学实践来看,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像计算机平面设计、汽车维修、电子线路检测等。而有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章节,像语文、德育这一类的基础文化课,还有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如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不能抛弃讲授法、诵读法、练习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宜根据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生硬地套用项目课程教学,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反而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合作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新课改的主要亮点在于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所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应该符合这种精神。例如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项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可是,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虽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进入中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倾向主要为形象思维,适合接受“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长期偏差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以及非常薄弱的知识基础,对任何科目都没有兴趣,不能主动探究,缺乏团队意识,不在乎所有形式的评价等,使很多中职生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方式的要求,中职语文教改困难重重。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得非常漂亮,实施起来,往往因为学生不配合、教学时间缺少、教学设备不足等诸多因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但是,有些教师忽视了: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条件,为合作而合作是没有意义的。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如下场面:小组长在发言,其他成员默不作声,汇报的当然也是小组长的“权威高见”;小组成员讨论热烈,但没围绕主题,没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些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热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品读、感悟、揣摩、玩味、涵泳,语感从何而来?能力和素养怎样提高?语文课往往“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学生对课文还不理解,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灵活自主,不宜开放无度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课堂现象:学生讨论热烈却没有主题,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意;教师袖手旁观几乎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独立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要标准。
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比如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渗透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语文的实践。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除了“虚荣说”“命运说”,有的学生会归纳为“老实人就是吃亏”,教师应纠正,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比较肤浅,也不是作者的本意。“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实际教学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的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造成了学生对探究的曲解,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实践,不能离开实际
中职语文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有效途径。有调查报告表明:企业需要的不是混口饭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从学校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其工具性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与实现以素养带技能的目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应该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通过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在活动实践中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进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规律,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语文》(基础模块)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但有的活动内容与本单元的技能脱节,有的对条件要求过高,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绕过不理。其实,我们可以参考课本里的设计,寻找适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的活动主题,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培养技能的平台。例如,在文秘专业讲授《求职信》时,笔者直接把学生带进了计算机房,在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电子版求职信,虽然有的还算不上漂亮,但学生兴致勃勃,都表示要利用课后时间设计一份更好的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讲台排放变成了四周围一圈的模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务驱动项目,分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包括前面学过的求职信、个人简历等。经过模拟训练,学生大致了解了应聘的环节。学校每年都有供毕业生找工作的校园招聘会,教师可以带学生去招聘现场闯一闯。学到的东西派上用场,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比以前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提交作业效果好得多。
面对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职语文任重而道远,。少一些报怨,多一些尝试;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既借鉴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保留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实践教学,做到“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企业愿意要”,即“学习——教学——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思路,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邱念英.中职语文教育弊端分析与对策探讨[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赵冠舒.多途径构建语文个性教学课堂[J].师道·情智,2013(6). [3]廖芳.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2009(8).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