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老年人血压水平及伴随疾病的调查研究

来源:二三娱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老年b脑血膏病杂志m年6月第4卷第3期 】 c曩由一 mVd4№3 仅是对于有症状的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而且对于 人群策略,走向社区干预。这样,心血管病防治观念 危险因素异常而尚无症状的高危者进行检出、评价 的更新,不仅将改变I临床实践,而且将带来医疗卫生 和处理,即对高危个体的一级预防。对于已患心血 体制的改革。面I临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全面上升 管病者不仅是对症抢救治疗,而且要对其危险因素 和冠心病发病率升高的挑战,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更 进行全面评估并处理,即预防再发的二级预防。治 新自己的观念,跟上科学的发展,为防治心血管病作 疗的手段将不仅是药物,而且要广泛应用非药物手 出贡献。 段。防治的策略将不仅是高危策略,而且要结合全 收稿日期:( ̄ff2-01—24) 论著摘要 中老年人血压水平及伴随疾病的调查研究 李贤英,张蜀平,刘孝贤,张仲秋,高红梅 (成都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高诊室,四川成都61(1017) 为了解成都地区中老年人血压及高血压患病情况,我们 缩压呈逐渐增高,平均舒张压呈逐渐下降,平均脉压呈逐渐 结合∞01年干部体检,对l 987例中老年人群进行了血压水 加大趋势,最大为≥8l岁组平均脉压(74±1.7)mml-lg。但 平的调查,并对1 029例高血压人群进行了伴随疾病的调查 经统计学处理,各相邻年龄段之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 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平均脉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o5);此外,高血 1资料与方法 压病程在6~10年阶段伴发冠心病及糖尿病开始增多 分别 2001年接受体检的中老年人共1 987例,男1 884例,女 达64 12%及30 53%,到26—30年阶段达高峰,分别为舳% 103例;其中患高血压病者1029例,男982例,女47例,年龄 及40%,而高血压病程在6—10年段伴发脑卒中开始增多为 47—91(71.5±0.3)岁。将全部受检人群及诊断为高血压病 l1.45%。在2l~25年段达高峰为33.33%:本组1 029例高 的人群按年龄分为≤50岁、51—6o岁、61一 岁、7l一舳岁、 血压伴冠心病者576例,占55 98%,伴糖尿病者266倒,占 ≥8l岁5个组,统计各年龄段患病分布情况。按病程将高血 25.85%,伴脑卒中者103例,占l0.01%。 压病患者分为≤5年、6—10年、11—15年、l6—20年、21—25 3讨论 年、26 30年、≥31年7个组。统计各组伴随疾病的发病情 目前血压的升高已不再认为是增龄过程中的自然生理 况。全部受检者均同时由专人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详细询 改变,年龄的增长并不伴有血压的显著升高,本组全部受检 问J 脑血管病史(冠 病、糖尿病、脑卒中),并同时检查肾功 者平均收缩压随增龄而逐渐升高,但≥81岁年龄段不再增 能、血糖、尿酸、心电图、X线胸片等 计量资料以 ± 表 高,与上述观点一致。本组高血压病人群中,高血压病的分 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布以6l~70岁,7l一80岁两组最多(分别为25.17%和 意义。 .24%),占82 41%,这与文献报道的以6o一69岁年龄组为 2结果 最多(占印.1%)不同,分析原因,可能与地区、环境、生活习 全部受检者平均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至≥81 惯及统计人群的差异导致高血压患病年龄上移有关。从我 岁年龄段不再增高,而平均舒张压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平 们的观察中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病患者的平均 均收缩压最高的两个年龄段是6l~∞.岁、7l一80岁,(收缩 收缩压逐渐增高,平均舒张压逐渐下降,平均脉压逐渐加大, 压分别为(135±0.8)nm№;(139.8±0.6) ̄a-ig<1 nm№= 说明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老年人的收缩压比舒张 0、133 kPB),这两个年龄段分别与前一年龄段(51一印岁与 压更能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病是危害人们健 6l一 岁;61—70岁与7l一80岁)比较,平均收缩压差异有 康的常见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显著性意义(P<0、05);1 98"/倒受检人群中,高血压病者 之一。本组研究也显示了高血压伴冠心病者占55.98%、伴 1 02喇,患病率51..79%。高血压的患病分布以61—70岁, 糖尿病者占25 85%,伴脑卒中者占10.01%,因此有效的降 7l一80岁两组为最多(分别为25.17%和卯、24%),占患病人 压治疗是防治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的关键=我们在积极采 数的82、41%;本组高血压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收 取合理有效的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提高患者的自我 收稿日期:2001—11.15 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坚持长期合理的药物治疗,减少心 作者简介 李贤英,女,1950年5月生.四川省平昌县人,副主任医师 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的发生。 本科,从事老年心血管内科专业。 j蕊。 懑甄 习 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