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简论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

简论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

来源:二三娱乐
e uA 嘲匪lLuNYuAN嚣传媒论苑 筒论胡适的言论匀由思想 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自成体系,对 学术与实践都富有启示意义;不过由于 意识形态的遮蔽以及系统研究的缺失, 至今仍被误读乃至忽视。基于以下三重 原因——消除认知盲点、发掘历史资源 以及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个人旨 趣,笔者于2006年9月中旬确定“胡适 言论自由思想”为博士论文研究主题。 此后,笔者便开始海量阅读的历程,从 而发现:该论题存在广阔的论述空间。 已整理出版的一手史料奠定了厚实的 基础;此前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了丰 富的参照。2007年8月初,笔者开始动 笔撰写,尝试通过钩沉细节、梳理脉络、 提炼要点,力求客观、整体、透彻地分析 和呈现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以期构建 趋向完整的历史记忆。2008年5月22 日,笔者博士论文《胡适言论自南思想 研究》顺利通过答辩。该文还被评为“湖 北省200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 将择要介绍胡适的言论实践与理念。 ~、言论实践:追求“监督政党”的 议政书生 作为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 核心人物,胡适的言论实践很丰富。自 1908年主编《竞业旬报》始,他先后参 与《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 《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 《大公报・星期论文》《自由中国》等的创 办或编辑,是公共舆论中引人注目的重 要发言人。通过考察他的言论活动,笔 者认为:在言论实践中,胡适是一位追 求“监督政党”的议政书生。 ◇吴 麟 胡适对政治始终有“不感兴趣的兴 趣(disinterested—interest)”,因为这是 “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他 曾引用明末清初学者周亮工所著《书 影》中的一则故事自述情怀:“今天正是 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 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 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火,我 们不过尽我们的一点微弱的力量,减少 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 19世纪英国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 约翰.密尔,是胡适议政时的“偶像”。 1947年9月21日胡适在天津公能学 会发表演讲,首先提出一个问题—— “究竟一个没有军队支持,没有党派协 助的个人能做些什么?”然后指出:至少 有三大类事情可做:“第一是消极的研 究、讨论,来影响政治,个人、团体都能 够做。第二是不怕臭,努力扒粪,调查, 揭发,总会使政治日渐清明。第三是以 团体的力量做大规模的调查和教育工 作,直接推动了选举,积极促进了政 治。”胡适将其“忍不住谈政治”的经历 列为第一类,表示:“我只是学弥尔(J.S. Mil1)……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参加实际 政治,但他一直在自己的本位上写政治 论文、批评实际政治,他的著作给英国 政治以很深的影响。……弥尔这种批评 政治,讨论政治的精神,我们可以学习, 也是我们所能做的!” 胡适曾将政论家分为“服从政党”、 “表率政党”、“监督政党”三类。他很推 崇“监督政党的政论家”,这亦是他议政 之时的自我定位——“他们是‘超然’ 的,独立的。他们只认社会国家,不认党 派;只有政见,没有党见。也许他们的性 情与才气是不宜于组织政党的;他们能 见事而未必能办事,能计划而未必能执 行,能评判人物而未必能对付人,能下 笔千言而见了人未必能说一个字,或能 作动人的演说而未必能管理一个小团 体。……这种独立的政论家,越多越有 益,越发达越好。政党的政论总是染了 色彩的居多;色彩越浓,是非越不明白。 若没有一派超然的政论家做评判调解 的机关,国内便只有水火的党见:不是 东风压了西风,便是西风压了东风了! 有时他们的责任还不止于评判与调解, 他们是全国的观象台、斥侯队。他们研 究事实,观察时势,提出重要的主张,造 成舆论的要求,使国中的政党起初不能 不睬他,最后不能不采用他。他们身在 政党之外,而眼光注射全国的福利,而 影响常在各政党的政策。” 书生议政,虽诸多不合时宜;但胡 适信仰坚定。汤尔和曾对胡适直言:“我 劝你不要谈政治了罢。从前我读了你们 的时评,也未尝不觉得有点道理;及至 我到了政府里面去看看,原来全不是 那么一回事!你们说的话,几乎没有一 句话搔着痒处的。你们说的是一个世 界,我们走的又另是一个世界。”对此, 胡适如是表明心迹:“我们也明知那说 的和行的是两个世界,但是我们总想 把这两个世界拉拢一点,事实逐渐和 理论接近一点。这是舆论家的信仰,也 传 20l0.07@ 传媒论苑一cHuANMElLu Y AN 可以说是舆论家的宗教。” 二、言论理念:民主宪政文化体系 中的“常识” 1956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怀仁 种幼稚的政治制度,它并非什么高不 可攀的理想,而仅是一种政治生活的 观点,笔者认为:他的言论理念可被视 作民主宪政文化体系中的“常识”。虽然 在学理层面缺乏深邃的论述,但可探骊 得珠,得自由主义的精髓。 三、时代递嬗中的思想接力与超越 习惯。民主宪政的训练是实行民主宪 政,良好的公民并非“天生”的,而是需 堂宴请全国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 曾就批判胡适一事指出:“批判嘛,总 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 要经过慢慢“训练”。言论自由与民主 宪政互相关联:保障言论自由自是民 主宪政的应有之义;言论自由亦是实 行民主宪政的必要条件。 在后一层面,胡适则主要阐述三 为了确定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的历 史坐标,笔者还将他与梁启超、储安平、 殷海光分别进行比较。梁启超积极利用 言论机构发言,以此作为实现自己政治 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 求是。2l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 吧。”①随着思想解放的步伐,在1979 年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时,就出现 了一批重新评价与研究胡适的论文, 学术史上的胡适开始不再被忽视。随 后二十余年的研究,胡适的“本来面 目”亦日渐清晰。 尽管如此,少数研究者除外,人们 对胡适其人及胡适思想的认知依然存 在偏差。具体到“胡适的言论自由思 想”,则更是一个认知盲点。与他的其 他理念相比,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不 仅不广为人知,且更易遭人误解。1962 年3月2日,胡适辞世后的公祭之日, 台湾《联合报》的社论《胡适与言论自 由》一文就指出此点。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胡适的言论 理念自成体系。该体系由两个层面组 成:其一,“为什么要言论自由”,即言 论自由的具体价值。其二,“如何才能 言论自由”,即言论自由的实现途径。 在前一层面,胡适主要从个性发 展、人权保障、民主宪政三个角度立 论。其主要观点分别为:(1)言论自由 能够促进个性发展,养成自由独立的 人格,有利于铸成“健全的个人”,进而 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应该予人民以思 想的自由,放弃“统制文化”;还应不以 “思想言论”人罪,让青年自由探索。 (2)保障人权首先需要确立法治基础; 争取人权亦应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言 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因此,应建立 能够“批评政治”的自由;“负责任”的 言论不受非法干涉。(3)民主宪政是一 2010.07 传媒 点:(1)言论自由要“自己争取”。一方 面,争取言论自由应成为一种习惯;另 一方面,争取言论自由时须注意讲究 技巧。(2)言论自由必须“负责任”。因 此,应秉持“敬慎无所苟”的理念,以 “独立的精神”、“研究的态度”、“清楚 的思想”议政。(3)言论自由与相互“容 忍”。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不能相 互“容忍”则无言论自由。因此,在观点 相异之时,应该谨防“正义的火气”。 更为值得强调的是,能成体系之 外,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中有两点格 外突出:(一)强调个人权利——言论 自由应以个人为本位。公民个人的言 论自由权不可让渡,这一基本人权具 有价值优先性。(二)提倡相互宽 容——“容忍”是言论自由的根本。由 于“理未易察,善未易明”,所以人人都 不应以自己的主张为“绝对之是”,每 个公民既是被宽容的客体,又应是宽 容的主体。这实则深刻把握住了言论 自由的两个维度。 人类学家吉尔兹曾指出“常识是 一种文化体系”;并且强调“常识”的重 要性——“常识对我们而言即是当所 有那些人为的各种符号体系竭其所能 皆于事无补之后,它是仍保留着那些更 为深层复杂的成就的原因皆备于旁的 那个部分。”②的确,“常识”往往非常可 贵,具有那种穿透重重迷雾、直指世道 人心的力量;“常识”并非众所周知,虽 然可能“卑之无甚高论”,但常常呈现出 稀缺状态。考察胡适关于言论自由的诸 理想与个人抱负的重要手段。他不仅 “坐而言”;一旦条件成熟,亦会“起而 行”,直接参与实际政治。胡适虽以“讲 学复议政”自期,不过始终不改学者本 色,其重心是“讲学”;甚少参与实际政 治。他往往在知识分子使命感的驱使下 才“忍不住”谈政治:且自始大体没有偏 离“监督政党的舆论家”这一定位。储安 平虽也有过“讲学”生涯,但其重心却是 “议政”。他与实际政治运作更少瓜葛, 纯粹地追求言论“干政”,期望能以舆论 影响政治的现实运作。殷海光的经历则 很特殊,他在言论实践中的立场有颇为 曲折复杂的演变,以其对国民党政权的 态度为准,基本可划分为虔诚的拥戴 者、大胆的谏诤者、坚定的抗议者三个 阶段。 他们俱肯定言论自由的重要,但 强调的具体理念甚有分歧。在国人几 皆处于蒙昧状态时,梁启超以“新民” 为己任,强调思想自由并清楚地指出 “独立”是其核心,振聋发聩之功不可 泯灭。但他的自由观具有国家本位倾 向,经历了从重个体自由到重团体自 由的演变,最终认为团体自由比个人 自由更具实际重要性和价值优先性。 因此,他重视追求内心境界的自由;此 外,顺其思想脉络推演,公民个人的言 论自由权并非不可让渡。胡适曾深受 梁氏的影响,同样强调思想自由和独 立思想。不过他反对将内心境界的自 由视为真正的“自由”,指出“自由”是 免受外力干扰的具体权利。同时,他始 终信仰“健全的个人主义”,一以贯之 eHuANMElLuNYuAN I传媒论苑 从“犀利号 ”等网寸 I -j 络事件的 传播看当代媒体的责任 ◇李 萌 2010年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网络 的。但从整个过程来看,某些媒体的价 上发生了一件被称作“犀利哥”的事 件:一个贫困潦倒且患有精神病的乞 丐,缘自一张照片被网络媒体传播炒 作成一个众人皆知的火热传奇,被PS 后的照片也成为了时尚前沿的代表, 甚至登上了时尚杂志的封面。网络媒 体及无数人士的关注使得一个乞丐从 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跃升为一个明星 样的人物,在短时间的热潮之后又回 值取向是用一个“犀利哥”的闹剧满足 着一些人空虚寂寞的心田,吸引着表 面热闹沸腾的视觉效果和背后潜在的 经济利益,带来的却是社会上一些人 人性的失落和同情心的变味。当“犀利 哥”面对围观群众放声大哭,并对别人 说“我现在不快乐了,感到很害怕,你 要保护我”的时候,这种违背“犀利哥” 本人意愿的关注到底是体现出对弱势 到了茫茫的人海中。 如果说炒作者的初衷是基于对弱 群体的关心还是对他人隐私权、肖像 权的侵犯和正常生活的干扰呢?如果 说“犀利哥”闹剧带给我们的是空虚和 势群体的关心,那么,这也是无可厚非 地主张自由应以个人而非群体为本 家自由未见实现,而个人自由首遭剥 夺。因此,个人有自由与否的问题;国 家却只有独立与否的问题。 湍急的时代风浪时,会有强烈的信念 危机、会有迥异的思想转变、会在迷茫 中走上歧路、会抛出逆潮流的主张。处 此艰难时世之中,在言论自由问题上, 位,强调“个人自由”是“国家自由”的 前提。因此,公民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 不可让渡。储安平捍卫异己者的言论 自由权利、强调公民应有政治意义上 通过比较研究,综观梁、胡、储、殷 四人的言论自由思想,其间演变路径可 概括为:在时代的递嬗之中,既有思想 的接力,又有思想的超越。需要强调的 是:胡适的首倡之功虽然不及梁启超, 在个别问题上亦无储安平、殷海光的洞 胡适既有不为时惑的睿智识见、又能 稳健地保持韧的争取精神,显得尤为 难能可贵。 注释 的言论自由,这与胡适的观点颇一致。 储氏比胡适更突出知识分子在建设民 主与健全舆论中的作用。尤为值得称 道的是,他敏锐地注意到中产阶级与 民主政治之间关系密切。胡适认为言 论自由要“自己争取”,观点虽然平实 0 ①唐伎:《春天的怀念》,栽金瑞 英主编:《风雨同舟四十年》(1949— 1989),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 116页 见;但就思想的系统、理性而言,他则高 出一筹。 却是灼见;殷海光则认为言论自由是 “天赋的”,即便是出于抗争威权的需 要,这一阐述亦有误读之嫌。不过,殷 氏对“个人自由”的认知更为透彻,明 近代中国诸多享一时盛名的人物, 或因对舶自西方的新知了解浮泛、或是 ②[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 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 龙、张家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第119页 无力抗拒西方极端思潮裹挟、或被强烈 的功利主义目标所驱使、或被高涨的民 族主义情绪所侵扰,往往缺乏穿透复杂 确指出:个人不可被视作达到任何目 标的工具。强调“必先牺牲个人自由方 可换取国家自由”,其结果是:往往国 历史现象的洞察力。因而,他们往往如 鲁迅所言“激烈得快颓废得也快”,直面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 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传媒2olo.07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