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论是从历史演变来看, 备观圣像。”直到宋代,依然
还是从理论结构、社会影响来 将五台、峨眉“两山”并称为“名山”,并受到皇帝的关 注。不过,宋代也有将庐山、 天台山与峨眉、五台并称的。
千年左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佛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
看,都表现出明显的“中国 化”特色,在当代社会,具有
成功融入中国文化,并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历史演变来看,作为整 体的“四大名山”是在长时段
而在元代的时候,与五台、峨 眉并称的又是河南的伏牛山、 少室山。相比之下,从唐代到
这和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是分不 开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形
的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融合过
成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或模 式,比如,隋唐时期形成的八
程中形成的。南北朝时期,五 台山已经是著名的佛教名山,
明末,三大名山的出现似乎更
为频繁,只是唐宋时期并非特 指。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大宗派被认为是佛教中国化的 唐初,五台山就已出现了第一 部志书《古清凉传》。唐代还
理论典型:又如,明清时期,
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 四大名山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
最终将《华严经》中的“清凉 山”指认为山西五台山,五台 山遂成为华严道场、文殊道
“特指”,普陀山开始与峨眉 山、五台山并称,协同发展。
明谢廷谅撰《三大士殿》曰:典型代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指的 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
“普贤肇峨眉,示迹惟西方。 文殊现五台,台殿俱清凉。猗 与观世音,普陀实吾乡。胡为 三大士,鼎足偕兹堂。”其中
场。此后不久,因为《华严
经》尊崇文殊和普贤的原因, 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便和作
九华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 应化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 的应化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
为普贤道场的峨眉山开始融 合,如唐代的华严大师澄观法 师“大历十一年(776)誓游五 台,----巡礼,祥瑞愈繁。仍明确指出“三大士”及其居住 道场,即普贤肇峨眉、文殊现
萨的应化道场;九华山是地藏 五台、观世音在普陀。九华山 最晚进入四大名山体系。明万
菩萨的应化道场。在四大菩萨
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四大名山信 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 历年间,开始出现“四大名山”。从清初开始,四大名山 为将愿、悲、智付诸于普度众 年,佛教成为真正影响或组成
开始趋于稳定。此后,晚清乾 陀所校定的仪润《百丈清规证 义记》中,四大名山进入叩钟
生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精神 民间信仰以及民间社会生活的 一股力量,以至于人们“日用
全部的落脚点。这四者其实不
能分开,它们是四而一、-而 四的关系。所有的佛、菩萨都 体现了这四种精神,所谓菩萨
而不知”。佛教深入民间社 会,影响民俗生活,主要表现
偈。民国时期,印光大师修订 了《四大名山志》。可见,四
为朝山进香、许愿还愿、吃素
经
AnciernChineseLHermureSearch大名山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 '四德’,指的就是这四个方 念佛等,与此同时,具有佛教 色彩的民俗节日也开始盛行, 经忏法会也日益流行。这些活 动都需要具有较大空间的场
中国化的过程。从理论结构来看,四大
面。”悲、智、愿、行这四大 理念是适应了中国社会和文化
名山支撑了菩萨信仰所表征的 的重要精神,是“自度度人、 自利利他”精神的高度凝练。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理论体 系。四大名山中, 五台山的文
所,四大名山信仰应运而生, 迅速崛起,成为民俗佛教的重 要载体。在空间分布上,四大
从社会影响来看,四大 名山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以
殊菩萨表征大智, 峨眉山的普 贤菩萨表征大行, 普陀山的观 音菩萨表征大悲, 九华山的地
来佛教深入民间社会的重要载 体,在此基础上,四大名山信
名山分布于中国北方、西方、
东方以及东南方,是民俗佛教 在各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涌现 出来的重要代表。如果脱离开
藏菩萨表征大愿。关于这四大理念,在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
仰已成为明清以后佛教信仰中
国化的重要代表。日本学者中 村元认为,以公元10世纪的晚
唐、五代为节点,此前的一千
坛提交的论文中,肖黎民先生 认为:\"大乘佛教的内在精神
四大名山信仰来谈明清佛教,
那么明清佛教是不完整的,因
由四个方面构成,即:悲、 智、愿、行。四者共同形成了 完整一体的佛的精神。彼此之 间的逻辑关系是, 无愿不成 悲, 无悲不为智, 无智难以
年为中国佛教前期:此后直至 为这是明清时期民俗佛教的重 要代表,如清华大学哲学系教 授圣凯法师所说,“’四大名 山'的形成,是中国佛教信仰
行。 这里,'愿'即发菩提
心, 这是成就佛菩萨的首要环
节: '悲’即慈悲,拔众生苦20世纪晚清时期的一千年为后 期,他认为中国佛教的后期, 大致是宋元明清时期,为渐次 衰落的一千年。但李四龙教授 认为,北宋以后虽然佛教义学 发展缓慢,但民俗佛教却蓬勃 发展,在此一千年,“佛教与
中国民间社会血肉相连”,这
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佛教信
仰中国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结 果。'四大名山'的信仰形 态,是民众信仰方式的表现,
为悲,与众生乐为慈,最后需 是善男信女表达宗教感情的朝 拜地,是佛教文化的最生动体 现。”摘目“人民政1*报\"2019-01-24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 家的根本精神;'智'即般一千年不应当以“衰落”来形 容,“因为这才是真正影响中
若,这是成就佛菩萨的关键 国民间社会生活世界的一千年 佛教史”。在宋元明清这一千
所在;'行'可通俗地解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