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国古代公园的形成——兼论宋代城市公园发展

论中国古代公园的形成——兼论宋代城市公园发展

来源:二三娱乐
风景园林历史 论中国古代公园的形成——兼论宋代城市公园发展 Form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Ancient Parks—AnaIysis of Urban Parks Development in Song Dynasty 毛华松/MAO Hua—song Abstract:The tbrmation of parks is closely related to urban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itizens’life.Parks are the periodical result of urb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The study of parks’origin plays a landmark role in dividing the stages of urb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Since 1 990s,researchers of the history of gardens and parks have begun to pay nl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ublicity of ancient gardens and parks.They have analyzed quite a lot of cases of public gardens and parks.But they widely believe that parks came into being in the cities ofthe modem times in Qing Dynasty.This belief is against the stages ot’urb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Urban parks came into being in the open streets and cities later in Song Dynasty because of urban business and economy,civil 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aving fun with the citizens from Confucianism.This article proposes four elements including guidance of public investment in parks,public urban space,space opening degree and artiicifal landscape scale,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ark tbrmation in Song Dynasty and diferentiates and analyzes the original time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park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ategorization basis of parks and public gardens,concepts and elements ol parks and relevant summary of parks studies by combing the existing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 retrieva1.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parks;public garden and park;gardens and parks in Song Dynasty;city transformation “公园”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5世纪左右的南北朝,并 非“始于民元”I ,也并非如“庭院”一词,从日本引入l 。 在宋代, “公园”曾特指过向民众开放的郡圃’。在中国,对 但将“公园”一词置于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历程时,学者 普遍用“公共园林”一词,几乎把清末以前的各类公其性园林 囊括其中,涵盖了风景名胜、祠庙园林、寺观园林、衙署园林 等,使得中国公园的源起朦胧模糊。而社会学学者更是提出 中国历史上绝无公园之说,如“我国因4 000年专制政治之原 因,民治思想不发达,故娱乐之组织,徒知一己之私,鲜有顾 这类向民众开放的公共园林的认知经历了前期的无视,20世纪 90年代研究的兴起和当前研究深入的过程。童禽的《园论》 通篇未提及公共园林,陈植的《中国造园史》除认为灵台“是 近代自然公园及世界最早的记载” l外,对古代公共园林也极 少提及。而周维权先生跨度近20年 ̄93版《中国古典园林史》 (1990、1999、2008年),从第1版没有公共园林的理论和案 及公众之幸福。为民众公共娱乐之公园,绝未所闻”15], “举 世皆知,中国园林可谓历史悠久美不胜收,但不是官家园林就 是私家花园,从无‘公园~I【 。这些观点大多片面或浅显, 中国园林的公共性思想奠定于春秋孔孟儒家,至魏晋公共园林 已普遍兴起,到唐代更是在城市中形成大型风景区,而两宋时 期随着包含经济、文化的城市文明演变,大量公园出现在各地 城市,并以园圃、风景区、风景点等多种类型存在。 例,到第2版、第3版大篇幅提及公共园林I ,客观上证明,随 着大量历史文献的解读,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公共性认知 越来越深入。而近几年《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学刊》等相关 论文的发表,更充实了对中国历史园林的研究。 1。公园”一词.从《四库全书》检索结果分析,最初是指公共的园地,以供无业贫人耕作(如《史部-正史类・魏书》卷十九:“义明黜陟赏罚嗣之法,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首 次出现以“公园”称满郡圃的为北宋吕陶《寄题洋川与可学士公园十七酋》(四库全书・宋部别集浮德集)卷三十八,即文同在洋州(今汉中洋县)的郡圃。 116 LA Historv 1公园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概念上,公共园林与园林是隶属关系,是相对于私家园 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而存在的;公园则是相对于城市其他 公共空间而存在的。社会学学者戴一峰认为城市公园的空间层 次为: “空间一城市空间(对应的是乡村)一城市公共空间f还有 南朝建康等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但基于政治礼制和军事防备的需 要,实行了严格时空管制的坊市制度,限制了城市的商业经济、 娱乐场所的发展。除兼容公共游赏的寺观外,秦汉、魏晋时期 城市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园林少见记载l|。 “J。唐代城市化进程加 速, “商品经济不断繁荣,城市规模随之日趋扩大,人口日益集 城市社会空间、城市物质空间、城市经济空间等)一城市公园 (还有街道、广场、市场、戏院、茶馆等)”_,],清晰表述了公 中”【 j,促进了公共园林的发展,产生了诸如长安曲江池、杭州 西湖、桂林赏心亭’等城市公共园林,但在城市功能、街坊制度 上,依旧保持汉魏时期行政型城市性质,没有形成公园的物质基 础。典型者如宋代“杭人亦无时不游”的杭州西湖,在唐代所展 现的几乎都是纯朴自然的原貌,游赏者主要是镇守此地的官吏, 园的城市特性,也符合现行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以及《辞源》 《简明大不列颠词典》等将公园置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 绿地组成部分的定义,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相较于学界对公 共园林的定义,公园虽从属于公共园林,但更关注其城市文明 变革影响下的全民性开放度以及相对系统、连续、集中的园林 化空间。而公园与公共园林在概念上同时强调的公众性,成为 学界模糊提法的首要原因,有学者认为公园即公共园林_}{J、城 市公园即城市公共园林 ,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公共园林是公园 的前身、基础,诸如“有类似于现代城市公园和城市近郊风景 且游赏活动“以游访寺院为主” J。而作为地方衙署园林的郡 斋,如自居易忠州东坡花园,也只是在乡饮酒礼、颁布诏令时向 乡绅开放,客观上受唐代行政型城市性质影响。 两宋商贸娱乐型城市的演变,产生了和18世纪欧洲近似的 商业社会l, ,商业经济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开放的街市 成为空间的主角,以商店主和手工业者阶层以及如店员、奴仆 和其他雇员等城市低下阶层,成为城市人口的多数。城市居民的 户籍定为坊廓户,其义务与农村户籍不同,酋次出现了“城市居 民” 。 的概念和“城乡人口的划分”i 。市民文化在城市中蓬 勃发展起来,包括说书、弄刀、卖艺和其他城市娱乐活动的勾栏 瓦子等新城市功能大量出现在东京、临安,使宋代城市文明走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坊市制度的崩溃和街市的形成,使城市 空间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宽阔的活动 名胜区”【 j、 “基本上相当于后来出现的城市公园”l’ 或“有 几分接近于现代的城市园林”_4 J,甚至直接将魏晋寺院园林作 为中国公园的正式诞生 。这些对于公园、公共园林的模糊分 析结果,忽视了对公园形成所需要的城市化阶段背景的理解。 城市是政治和资本博弈的场所,作为城市空间组成部分的公 园得以形成,同样受政治和资本影响下的城市化阶段制约。中国 公园从思想基础奠定到建设形成,经历了先秦公园思想的萌芽、 魏晋公共园林的滥觞、隋唐公共园林的城市化和两宋公园的形 成、明清公园建设的停滞等几个阶段。其中城市h生质从行政型到 商业娱乐型的转型、城市形态从封闭坊市向开放街市的变化,以 及平民化城市带来的游赏方式转变,促进了官员“与民同乐”的 主动建设行为,成为公园形成的物质和思想保障。 时空和自由”I 】。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的众多夜市和 白话小说《裴秀娘夜游西湖》“夜游湖”[2o/的记载,以及诸如 桂林曾公岩, “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人 无日而不来”(刘谊, 《曾公岩记》);宁波月湖, “方春夏时,士女相属,鼓歌无虚 日”(舒直,《西湖记》)等众多的持久、随机游赏活动的记载, 可见时空管制变化为公园的建设提供了空间和制度上的保障。 2宋代公园形成背景分析 2.1城市文明演变——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展 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形成需要相应的城市化 2.2与民同乐的普及和士大夫走向自觉 “与民同乐”是儒家的基本治政策略之一,孟子以灵台为 例,提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论点,影响着后世的王 侯将相,成为公共园林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灵台所蕴含的类 公园形态使其成为后世各类园林公共开放性的上古典范。但其在 公园建设上的具体实践,首次出现在宋代平民化城市之中。 从灵台到汉上林苑 ,其内涵的“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 阶段支撑,宋代经历了中世纪城市革命,汉唐的行政型城市转 型为商贸娱乐型城市I 1 3j,工商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已成为城市 人口的多数【j ”J,加之开放的街市带来的城市空间形态转变, 形成了公园产生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城市性质方面,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以军事 焉,与民同之”的生产性活动,使得“与民同乐”更多地表现 为“与民同利”。魏晋群体性活动的经典——兰亭流觞,也只 和政治为主要功能的行政型城市一直延续到唐末,城市功能、 空间形态等更多受政治的影响,使得公园赖以生存的城市化发 展迟缓。魏晋及其以前城市,虽出现了如汉长安、北魏洛阳、 是贵族们的自发性活动,城市公共活动集中于基于“平等心” 教义的佛寺,且亦是贵族士人的游赏为主。。 “与民同乐”作为 ∞《桂林风±记》记有:“赏心亭:……以其郡无胜游之地,且风亭月榭,既已荒凉;花圃钓台,来睡深旨,一朝命于残马亭西t连玉钩斜道,开辟池沼,构葺葶台,挥斤既毕。萃其所,芳春九 旬,都人士女,得以游观 【”]” 如北魏杨錾 街之《洛阳珈蓝记》;黧嚣 荛 情况:记载的宝光寺游赏兄:京骷子,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韶,休沐告归,倾哪,征友明朋t耥崎。来游此寺。雷车 闱盖栅。攫轸,目 盂厩阴。疆 泉,甄蚕槽林泉,题 圃,鼹诗化圃, 折藕浮瓜,耦 字心,以为以刀 。六)亘 。 117 风景园林历史 皇家的恩泽,在唐代才开始关注到以官员士人为主的贵族群体, 并通过诏书 设置假FI l1]鼓励官员游赏,倡导官员游乐、休憩以 及州县的乡饮酒礼,但与城市平民的同乐记载少有提及。 在资金保障上,呈现公共投入为主体的现象,如许巨卿《绿荫 亭记》“不费官,不扰私”、尤袤《二贤堂记》“财取於赢而 用不费,役出于卒而民不知”等。土地属性也一般为政府的职 田、山林和郡圃,即便不是也能“视田之直几何,而赏不损其 延续到两宋,随着士大夫的“自觉精神”萌茁和市民文 化的全面崛起, “与民同乐”才表现出其明显“相对平等、普 价”(张纲,《金坛县放生池记》)、“买地属衢”(陈垓,《方 洲记跋》),通过适当的交易转为官府用地,确保了园林的公 共属性。 及”[2 31的特征。钱穆在《国史大纲》指出:“所谓‘自觉精 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 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2 ,而范仲淹的“士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自觉精神的最好榜 样。正是在这样的自觉精神影响下, “与民同乐”才开始涉及社 会大众,公共园林建设呈现皇家和官员在政治上的主动性、空 间分布上的地域普遍性。从皇家层面而言,一是通过诏书形式 督促皇家园林的开放,宋真宗共有8道诏书 有关纵官民游赏、 给假日的,其中有3道特别提到“许臣民宴乐” “纵民游观者一 月” “许士庶游观三日”,金明池、玉津园就是在北宋初年定 2.3群体游园炽盛——公园游赏遍及各阶层 中国园林群体式的游赏活动经历了秦汉以前的祭祀性公共 活动、魏晋的自然风景文人雅集、唐代公共园林游赏和两宋“群 体游园的炽盛”【2 ,为公园的发展形成提供了活力的保障。秦汉 以前的公共活动主要表现为“神人同乐”的祭祀性活动,如《墨 子,明鬼篇》“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 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包括孟子推崇的灵台亦是以祭 祀性活动为中心的群体陛活动。魏晋寺观园林的建设带动了城市 公共空间及其相应活动的发展,而趋于消极避世的士大夫热衷于 郊外自然风景的群体游赏,带动了诸如绍兴兰亭、洛阳龙门等城 郊自然风景游赏地。但此时的群体游赏仍处于自发陛阶段,游赏 期向城市大众开放的。二是皇家带领的公共游赏,如元宵节五 岳观迎祥池观灯、三月一日开放金明池,都是皇帝亲自参与,并 许士庶观赏的园林活动,成为州府“遨游”的范式。而且这种官 员带领的节庆遨游、以主民乐显得频繁而普遍,典型的如《岁华 丽记谱》上记载的宋代成都遨游,从正月元日到冬至,含9个节 日、22次太守带领的节庆遨游,地点涉及郡圃西园、浣花溪百花 潭、学射山、合江亭江渎庙、万里桥等,其状“仕女栉比,轻裘 祛服,扶老携幼,阗道嬉游”【2 ,可见与民共乐在政治上的主动 性得以强化。而且这样的施政政策亦成为官员考核和百姓评判官 的地点也多以自然面貌呈现。隋唐时期的都城和部分南方城市开 始出现了由官府主导建设的公共园林,如长安曲江池、桂林赏心 亭、越亭等以及部分城市郡斋,成为贵族、士大夫春秋佳节游赏 的场所,开启了城市园林群体游赏的滥觞。 宋代在官员“与民同乐”的引导下,在商业化、平民化 的城市文明演变下,成为我国第一个全民游赏文化普及、兴盛 的时代。如广州郡圃,“花时无禁,邦人群敖争先,帽桐之 员优劣的依据。如《宋史・司马池传》载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因 在郫县县尉任上“纵民游观,民心遂安”,提拔为光山知县 J _《全宋文》卷1755《记蜀守》中的“成都人称近时镇蜀之善 者,莫如田元钧、文潞公,语不善者,必日蒋堂、程戡……至今 人言及蒋公时事,必有不乐之言。问其所不乐者,众口所同, 准 三事而已:减损遨乐,毁后土魔及诸淫祠,伐江渎庙木修府舍 也。其尤失人心者,节遨乐也。” 在官员自觉精神的影响下,以园池台榭的建设为主体的公园 耋,骑竹之稚,韶妆缦裳之丽,遍绣台馆,秋千蹴鞠,娉嬉 老榕高柳边,杂还乎滁亭之游人也”(李昂英,《元老壮猷之 堂记》);成都学射山,“都人士女,被珠贝,服缯锦,藻绩 赢麓,映照原野”(文同,《静难军灵峰寺新阁记》)。而且游 赏活动是跨年龄、性别, “贵贱皆往”,如田况在《浣花亭 记》记述浣花溪游江: “噍夜老幼相扶,挈醉以归,其乐不可 胜言已”;《梦粱录》记载的杭州西湖游赏: “至于贫者, 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等。甚至乡 建设被视为重要的政治责任之一。北宋-韩琦《定州众春园记》 记日: “天下郡县无远迩小大,位署之外,必有园池台榭观游之 所,以通四时之乐……不有时序观游之所,俾是四民间有一日之 适,以乐太平之事,而知累圣仁育之深者,守臣之过也。”南 宋《嘉泰吴兴志》记日: “郡有苑囿,所以为郡侯燕衍,邦人游 嬉之地也……方春百卉敷腴,居人士女竞出游赏,亦四方风土所 同也。故郡必有苑囿,以与民同乐。 可见公园建设已成为地 村百姓也成为群体性游赏的参与者,如开封金明池, “盖是 日村姑无老幼皆入城也。是日郡府为盛会,争标、水秋千之 戏都皆如上巳,而观者杂还,过之远甚”(金盈之,《醉翁谈 录》)。这样广泛的群体游赏阶层成为两宋公园建设的界定目 标,如江篥《吉乡新修南池二亭记》记的临汾南池,“其君子 则日,今而后宾客之至者如归,是秉政之先务,贤哉吾守之有 礼也;其小人则日,今而后农工之隙,吾得而游晏,佳哉吾守 方政府的主动行为,而非部分学者所述的“自发性”l 4l”】。而且 )包括唐太宗的《令卅l县行乡饮酒礼诏》,玄宗的《许百官訇节休假不入朝诏》《令正月夜开坊市门谣》《千秋节赐父老宴饮敕》《听家畜丝竹敕》等,代宗的《颁寒食通清明休1限五日诏》《颁 中元前一日后一日休假敕》,德宗的《谓百宫游宴谕》以及文宗的《听诸司营造曲江亭馆敕》等 】 ②即《令中外宴衍诏》《建天庆节诏》《金明池每岁兢船之戏许群官游赏诏》《六月六日赐休假诏》《名继照堂诏》《同列出使许出饯给休假诏》《立先天降圣节诏》《冬至恭谢礼毕别给假三 日诏》等。 118 表1 城 苏州 园名 南园 (图1) 建设历程 地点 宋代部分方志中的典型公园记载分析 园林景点 开放性及公共游赏记载 在五代私家园林 罗城胥门旁:紧邻 宋初有“三阁八亭二台”;元丰年问(1O78—1085年)“犹有流 定期开放 基础上改建 府书院、使馆 杯、四照、百花、乐堂、惹尝、风月等处 f 每春纵士女游观 有幢憧桥(李夷庚建);众乐亭、寿圣院(以上钱公辅建);红莲阁 全开放 月湖 宁波 (图2) 嘉福年问(1056— 又名西湖。在罗城 (窜得象建);十洲[(花屿、芳草洲、柳汀、竹屿、烟屿、芙蓉 州人胜赏之地;四时之景不同,而士女游赏特盛 1 063年)郡守钱公 辅始辟为公园 西隅 于春夏,飞盖成阴,画船漾影。无虚日也;凡州 洲、菊花洲、月岛、雪汀、松岛、寿圣阁(刘纯父建);逸老堂 (莫将建)] 之人.月惟暮春,联航接舻,肴酒篼舷,来游期 间,环陡彷徉,风於柳杨,夕以忘还 开宝九年(968— 春台馆 (图3) 福州 瓯冶池 (图3) 976年)钱昱创. 又名甘棠院、州 园西园,在子城 有梦蝶亭、枕流亭、临风亭、绮霞亭(以上钱昱建);会稽亭、 、嘉祜二年(1 057 牙门西 年)蔡襄始为公园 流觞亭(以上元绛建);逍遥堂(刘夔建);双松亭(汪澈建) 定时开放 岁二月启钥,纵民游赏,常阅一月,与民同乐 也:每岁-N.府开西园.与民游玩至三月 熙宁四年(1 071 年)郡守程师孟始 又名剑池,在罗城 池之南陇阜盘迂,乔林古木。沧州野色,郁然城堞之下;亭阁 全开放 创 东南隅 其上。而浮以画舫。可燕可游:亭2.JL跨濠而梁,以通新道 州人士女,朝夕不绝,遂为胜概 景祜三年(1 036 在子城后侧的卧龙 正俗亭、曲水阁、流觞茂林亭(以上蒋堂建);绿波亭、望湖 定时开放 西园 绍兴 年)郡守蒋堂始建 山,紧邻府署 楼、清旷亭(以上向传式建);王公池(王逵建);漾月堂及冬瑞、 春荣秋芳、夏荫亭,水竹亭、置石(以上史浩建) 、邦人无小大得恣乐其中;二月二日始开西园,纵 郡人游观,谓之开龙12,府帅领客观竞渡 赐荣园 嘉定年间(1208— 有鉴湖一曲串、怀贺亭(以上史浩建);有幽襟、逸兴、醒心、 全开放 1 224年)郡守汪刚 在城外鉴湖千秋观 迎棹等亭前侧 有长堤十里,皆种垂杨、芙蓉,有春波桥(以上汪刚 春欲尽数日,游者益众千秋观前一曲亭,亦竞渡 ,始建 建) ” 东自百花洲而入。有小亭日放船.入门有天开图画亭,环以玲 珑池、玻璃顷、金碧堆、锦绣段四亭:东过镜中桥,如青溪 不减西园,至立夏13止 南恩 青溪园 景定元年郡守马 (图4~6) 光祖始建 在罗城东南隅 庄。与清如堂相望;南过万柳堤。堤上有小亭三,桥南有亭溪 全开放 光山色。桥北有撑绿、添竹、香远三亭;另有香世界、花神 游人泛舟其问,自早八暮,乐而忘返 仙、众芳、爱青、割青诸亭;园内有先贤祠、尚友堂、清如堂 等 之有惠也”,涵盖了士大夫和工农阶层;朱之纯在松江郡圃设 思吴堂, “当其男以田功之毕,女以织事之休,内无饥寒之 防、路桥、津渡等建设的公共风景点。其中最为典型的城市公 园形态为园圃型的郡圃、州园、别圃和纪念性园林,本文以保 存至今的宋代方志中的图文记载,分析此类公园的建设历程、 戚,外无赋役之劳 思以斗酒共相娱乐。今於此时,为之命僚 佐,临清流,设玉 ,金鼓喧阗於波间,管弦嘈唆於堂下,歌 者舞者,形和声和,以观游人士女,或三或五,溶溶溲溲,如 景点内容、开放性及游赏记载等方面的实际存在。 从表1可知,城市公园建设从宋初的开宝年间(968--976 年)一直到南宋景定年间(1 260—1 264年),基本贯彻了两宋的 全部历史阶段。而且这些园林大多由郡守主持修建,可见在官 员自觉精神下的“与民同乐”实质转化,而非部分学者认为的 鸥鸟之浮川,惰鱼之戏藻,是人之乐也”(朱之纯,《思吴堂 记》),亦是将游园人群设计遍及到社会各阶层。 3宋代方志中的典型城市公园分析 “国有囿,都有圃”(黄邵,《重修东湖记》),宋代平民 化城市的到来和群体游园的炽盛,使公园在开放式街市的城市 一“自发性”,体现出官方投资的公共化倾向。在公园选址上, 般在罗城内选址,以更接近普通百姓,也有在城郊选址建设 园圃,如绍兴赐菜园,或者依托自然山水营造大型风景式公 大量、普遍建设。从《全宋文》《舆地纪胜》《方舆览胜》的 记载分析可知,宋代城市公共园林有郡圃、州园、别圃和纪念 性园林,以及依托城内外大型山水建设的湖山风景区和结合城 园,如杭州西湖、潮州西湖、台州东湖等。在景点规模上,山 水形态改造和亭台楼榭的建设较为密集,已不是纯粹的自然风 景,而是具有较高人工的园林化过程。在开放度上,有全开放 志为基 D以苏州I《吴郡图经》、宁波《乾道四明图经》和《宝庆四明图经》、福州I《淳熙三山志》、绍兴《嘉泰会稽志》和《宝庆会稽续志》、南京《景定建鼠志》 础,未包括相关研究深入的《淳{】古临安志》《成淳临安志》中的杭州I荫湖。 鸯北宋《吴郡图经》记载范仲淹景祜二年(1O35年)辟南园巽方(东南方)为学府,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南园在南宋中“属张循王家”,即平江府图上的张府。 119 风景园林历史 式的园林,如杭州西湖、宁波月湖、福州西湖等大规模的风景区,也有墙 垣围合的封闭型园圃,或定期开放,如上述列表的苏州南园、福州西园、 绍兴西园等,或完全开放性的,如建康青溪园、福州瓯 台池以及《全宋 文》辑录的桂林八桂堂, “公之辟圃也,敞靡通途,无隔塞之禁,而不忍 擅一身之私,此后同其乐也”(李彦弼《八桂堂记》)。这些定期或者全开放 性的园林,已是面对社会各阶层开放, “邦人无小大” “凡州之人” “州 人士女”在宋代公园游赏记载中l:Idl:l:;皆是。与相关研究中认可的世界近代 公园典范摄政公园(Regents Park) ̄EI中国近代公园起源的租借地公园类 比,宋代城市公园的开放度毫不逊色。 4宋代公园的局限性和后世发展 宋代公园已具备城市公共园林的空间性质,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城市公 园,但与现代公园相比,其建设受官员的个人政治追求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存在公园制度化建设的缺失和园林空间小型化的局限性,影响着公园的持续 发展和大众游赏舒i重.1生。 虽然“与民同乐”已深入宋代各层次官员的执政理念,包括公园建 设的公共服务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组成部分,但相对于现代公园建设而言 缺乏明确的制度化要求,官员个人喜好和社会经济的起落影响着各地公园 的持续稳定, “废台巍然,荆棘蒙没” “基级倾圮,梁棋腐桡”之类的荒 芜、败落情况也常见于文献记载。同时在各类公园的开放度把握上,只是 依照诏令“与士庶同乐”,而没有统一的时间控制,可以是岁时佳节,也 可以是每天开放,影响着各地公园的不同面貌。与制度化缺失相类似的是 园林空间的组织,我国造园理论长期主导的还是基于文人园林审美的空间 类型,缺乏对大量人群使用的合理空间设计。因而公园在面向大众开放 后,这种以静观为主的小型空间模式影响着群体活动的开展。 “肩摩足 累” “不知珥堕而簪遗” “蹴踏而死者”的情况和士女自带帐幕游憩1 ̄giB 载,大致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在大型活动空间和休憩设施上的缺失。 宋代公园的局限性并没有遏制公园的普遍 陛发展,各地的公园建设 蓬勃开展,但为何后世会产生“为民众公共娱乐之公园,绝无所闻”的错 觉呢?从文化史、城市史以及园林史研究中的部分观点或许可明白其中缘 由。明清是我国封建专制的极盛时期,对知识分子的严格思想控制使得宋 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处于人性抑压状态 , ]。明清 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复古倒退” , “不论在形式上或是在 规划上,都极其明显地向传统观念倒退。在清朝1 ̄9,tE京,这种倾向进一步 发展,把工商业排出在前fT ̄l",极其强烈地复活了礼仪象征的准则”[。 。 可见在明清封建专制的高度发展下,对士大夫的严格控制使得士大夫阶层 的自觉精神严重受挫,两宋时竟相开放的郡圃在明清已少有与民同乐的记 载,大量的城市 ̄P=l-或者公共游赏地没有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进步,反而成 为皇家、官吏的私享空间,如南京的玄武湖成为明代皇家园林,潮州的西 图l南园在宋代平江府城池地图上的位置 A北宋景祜二年前苏州南园范围B南宋时张府c文庙D府衙(子城) 湖“宋代那种全民性的冶游逸乐已不可再见,此时的西湖一rm r-o  ̄下官宦们公 余憩息与土大夫躲避城市尘嚣的踪迹”[37]0城市里留下的只有如周维权先 E姑苏馆(高丽使馆)F百花洲G姑苏台 图2月湖在宋代宁波城池地图中的位置 A府筒t子城)B鄞县县衙c月湖D圣寿寺 图3春台馆、瓯冶池在宋代城池地图上的位置 A府衙(子城)B瓯冶池c春台馆D屏山E乌!El山生公共园林定义中依托城市河湖水系、名胜古迹“稍加整治、改造的” 游 F九仙山G西湖 赏点,客观上成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公园建设的理论依据。 120 LA History 4 5 6 I 溪 在宋代建康城池【}I的区位 图s 淹州局部放大 『剁n《景定建康志》}:的 溪I调 5结语 随着大量文献资料的出版,园林史研究对中国园林公共性 的关注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而对于公园的起源却依旧停留在 西方学者、日本学者提出的近代公园起源、现代公园发展的阶 段上,忽略了两宋城市文明演变对城市园林的影响。通过宋代 林生活和场所以及我国公园发展的阶段,从而理解我国城市文 明演变的阶段,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注:图1依据《吴郡圈经》《吴郡志》的南园记载在宋代平江图上 绘制;图2依据《宝庆四明志》月湖记载及其城池图绘制;图3依据《淳 公园的文化背景、要素特征和局限性的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公 园起源的观点,对于理清公共园林和公园的区别、宋代城市园 熙三山志》记载在明代《闽都记》宋代福州城池国上绘制:图4-6改绘 自《景定建康志》。 参考文献: 【I1夏世昌园林述要fMl,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社.1995:25. 3]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Ml北京: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D1f1:184一I90 『261(元)脱脱.宋史.国家图书馆馆藏蕾 『27I(宋)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2剐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IMI_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5:5f} _[21(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lM1瀛生,译北 京:学苑出版社,2flIl8:176 【3】陈植中国造园史I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1I)6:11_ f1 4l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fMI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96:l0 I15】刘庭风,划庆惠,陈毅嘉秦汉园林史年c Jl_中国 园林,2f1{16(3):87—91 f291(宋)罗浚昊郡图经.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1(宋)范成大原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IMIl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i999:l90 191 f311(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f32l(宋)粱克家淳熙三山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l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O8:22;249—255;33(1—335;352;443— 45();734-747 【1 6]张义中.戴茜,曹栋洋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史 年表Uj中国园林,2o09(4):90—93 l17j(唐)莫体符桂林风土记.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5】胡其舫江苏近代公园概貌及其意义和影响U】中 国园林,1 999(6):68—71. I1 81宁越敏,张务栋,钱今昔中国城市发展史lM J. 『33I(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f341(宋)张溪.宝庆会稽续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舍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5;254 『1 9l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 【M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26. 【6 J雷颐公园古今事IJI,炙黄春秋,2o08(4):65—68 f7I戴一峰多元视角与多重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共 空间 社会科学,201 l(6):I34—1 4l 【8]侯迫慧唐宋时期的公园文化【M1.台北:东大图书 l351(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361斯波义信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历史地理》第 六辑)/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7. f2州何世群文史视野下的南宋临安研究:以城市 笔记、话本小说为中心I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19:2f1. 【37】黄挺.宋元明清间潮州城的城市形态演化lIl韩国 师范学院学报,2f)o8(5):1—7 股份有限公司,1 997:I;2;56—58 [9】朱建宁西方1ii林史:1t 世纪之前IM}.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2n【l8:26(1 【2l】周振甫.《洛阳伽蓝记》译注【M1.北京: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l49. 【1l1l王铎.中国古代苑囿与文化I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ll1)3:281 I22]周绍良全唐文新编IMj长春:吉林文史出版 社.20(1I1 _【11】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j北京:北 京科学技术业出版社,1987:7. f23】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U】四川师范大学学 作者简介: 报:社会科学版,1989(2):61—67 【24j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社出版, /996:557-559;665-68【l 毛华{ff/1976牟生/男/浙江人/硕士 /重庆大学建 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学部重点 实验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重庆4(X)03()) f1 21郭黛妲.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辽、 金、西夏建筑【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r1f、0. 1 7 l251(元)费箸岁华丽纪谱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