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就现在来说这是一个高频词,无数的老师和家长把自己抬到历史的黑色塔尖上,仿佛已看尽了人间百态,悲欢离合。然后对着孩子们,从牙缝之中挤出一句:玩物丧志!于是,在多数人的眼中,“玩物”和“丧志”就是一对连体婴儿,二者必定是连在一起的。
我并不能完全否认这种想法,但我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另外一个词语——人各有志。个人认为,上述所说的“丧志”,皆是外人(非主人公自己)按照自己的志向而武断地打下的标签罢了。谁也不知道他丢下了这个又捡起了什么,或许就是一个新的目标新的方向。那么他“丧志”了吗?谁又说得好呢。
既然“丧志”并非那么符合大家的认知,那么“玩物”呢。 有时我常这样想,“玩”是兴趣的源泉。这种现象在现代比在古代时候更多些。譬如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玩艺术”。艺术人们沉醉于其间,玩的深到也成了一门学问。当然你若是玩便定然喜欢,心里更是常常念着的,做这件事的时候,想必也更加投入。当然,通俗的说是玩没错,但若从语言方面看,称之为玩又有些不够严谨了,不过无论怎么说,还是由玩而起,不是吗?
中国有个厉害的人物,叫做王世襄,他玩鸽子,玩古玩,玩漆器,玩古音乐,玩蝈蝈„„这些看似不入主流的“小物件”,他硬是把他们玩到了极深的层次,其所著的书更是有多种版本,远销国外。记得在他上大学时,“玩物丧志”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可是到最后,他还是成为了几个界的泰斗。还有那一文不值的大门看守“列文虎克”,无事便去鸡窝趴着的小爱迪生„„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玩物”亦能玩出门道,玩出水平,玩出深度。
当然,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们依旧是有关系的,但我希望人们能够争取看待他们的关系,或许可以暂且称之为“有相关性”,但若把他们强硬的紧紧绑在一起,的确是不合乎实际情况与道理的。
最后,“玩物”并不等于“丧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