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档Contract Template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档
前⾔语料:温馨提醒,报告⼀般是指适⽤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的直接⽬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件事、⼀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的⼀些内⼼的想法和⾃⼰的理解
本⽂内容如下:【下载该⽂档后使⽤Word打开】
《报告》负责⼈、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位;昆明具备舒适宜⼈的⾃然环境和特⾊的社会⽂化
环境,位居第⼆位;三亚市以空⽓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然环境宜⼈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然环境舒适性和宜⼈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便性、⾃然环境宜⼈性、社会⼈⽂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便性;其次是⾃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环境舒适性;⽽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短板。”不过,张⽂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主要
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然环境的认可度三⼤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活便利指数、⽣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级指标,四⼋项⼆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总结⼀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1、安全要素
安全是⼈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理需求之外的⾸选。⽬前城市的物质⽣活⽔平使绝⼤部分城市居民已⽆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理需要,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和有效控制危机的能⼒,可以将⾃然灾害和⼈为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有较⾼的安全感。2、⽣态环境要素
城市宜居继⽽体现在环境宜居上。城市化进程中产⽣的空⽓质量恶化、⽔源安全性降低、环境退化等环境问题使公众对良好环境的追求更为迫切。宜居城市应该拥有良好的⾃然⽣态环境和⼈⼯建筑环境,实现⼆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从⽽创造出怡⼈的城市景观,满⾜居民⽣理和⼼理舒适的需求。3、历史⽂化要素
在宜居城市⾥,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风⽓良好,公众有归属感,并且为⾝为城市的⼀分⼦感到骄傲。城市能够接纳外来种族、⽂化和事物,但不盲⽬改变⾃⾝的⽂化特⾊,社会各阶层相处融洽,城市历史⽂脉与城市社区有机融合,这⼀切都是城市宜居性的体现。所以,社会⽂化要素是城市宜居性的基础要素之⼀。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维护城市⽂脉的延续性以传承历史、延续⽂明、兼收并蓄,营造⾼品位的⽂化环境。4、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等⼀系列城市问题,从⽽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的物质⽀持,促进城市⼈居软环境的改善。
同时,⼀个城市的宜居性应该是可持续的、不断发展的,能够保证居民的物质⽣活和精神⽣活⽔平不断地提⾼,为居民及其⼦孙后代营造⼀个良好的居住、⽣活和⼯作的环境。⽽持续发展的动⼒和前提是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使⼀个城市宜居,城市的经济系统应该运转良好,在取得明显效益的同时⼜不会危及城市的⽣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为将来的发展预留⾜够的能动空间。5、交通、通讯要素
城市的宜居性还体现在其便利程度上。城市⽣活便利度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交通、通讯的便捷程度。同时,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完善的⽣产性基础设施,
也包括完善的⽣活性基础设施,以及以“数字城市”⼯程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它是宜居城市的“数字基础”,在资讯⾼度发展的今天,其地位⽇益重要。6、⼈⽂要素
宜居城市对居民素质也提出了很⾼的要求。居民素质涉及公众的道德素养、⽂化程度、精神⾯貌等各个⽅⾯。
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个学习型的城市,公众各阶层不断学习、进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同时,宜居城市是⼀个社会运⾏有序、财富分配公正、治安状况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的城市,应该使每⼀个居住在该城市的居民能够维持最基本的⽣活⽔平。所以,⼀个宜居城市必
城市须建⽴、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宜居城市的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每⼀个具体的细节,不是单独考虑⼏个简单的要素就能够做到的。⼀切和城市建设相关的要素都要被包容到这个体系中来。宜居城市的六⼤组成要素并不是孤⽴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宜居城市建设的核⼼理念。宜居城市是以⼈为本、充满⼈⽂关怀的城市,在此基本原则上实现⼈与经济、⼈与社会、⼈与⽂化、⼈与环境在城市内的和谐共⽣,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