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
他的文章 。“四书”: 、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 蹴( ) 苟 得( ) 不 屑( )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 乡为生死而不受。 ⑵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⑷ 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 二者不可得兼 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⑶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⑷ 贤者能勿丧耳 ...
⑸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⑹ 呼尔而与之 ..
⑺ 蹴尔而与之。 ⑻ 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⑼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⑽ 乞人不屑也 ...
⑾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⑿ 妻妾之奉 ....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⑵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种于我何加焉
⑶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 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6.下列句子中 “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
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
⑶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⑷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⑸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二、理解课文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 3.“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和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用原文回答)
5.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10.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 。 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1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1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
2
1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1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 三、拓展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什么?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 4.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满分︱作文︱展示】
我最喜欢舍生取义这个成语
◎贵阳一考生
我喜欢“舍生取义”这个成语,是因为在我心中,“舍生取义”就是英雄的代名词。我喜欢“舍生取义”这个成语,是因为在我们的时代,“见义勇为”的英雄越来越少,因此,我渴望英雄,呼唤“舍生取义”。 老师讲过,“舍生取义”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从古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艰苦奋斗,成就大业。老师还举了很多例子,如苏武、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还有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可是,他没有举出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我有些失望,是老师孤陋寡闻,还是这个时代没有英雄?
前些时候,网上疯传某某青年见义勇为,救助一位路边老人,避免了一场车祸。老人受伤了,好心的年轻人把老人送进医院,交了人院费,可是年轻人有麻烦了。老人的儿女们把年轻人告上法庭,硬说他就是肇事者……报见某单位出纳周女士从和平路交通银行取款回来,在东风桥遭一名歹徒持刀拦路抢劫。案发当时,周女士向略人呼救,路上众多行人,却袖手旁观……
呜呼,无法想象。如今,难道真的没有“舍生取义”的英雄了吗?
否。就在我们身边,在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中,并不缺乏“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在杭州白金海岸小区,当两岁女童从10层楼上坠落的一瞬间,吴菊萍伸出双臂搂住了孩子。虽然她当场昏迷。左手臂多处骨折,但她挽救了小女童的生命。亿万人被这惊险的一幕感动了,赞誉吴菊萍为“最美妈妈”,她就是我们身边“舍生取义”的女英雄。
张正祥30多年来,把心血都花在滇池的保护上。当私家矿主的保镖开车向他直冲来时,他毫无惧色,
3
大义凛然,用身受重伤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他就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他的勇气让歹徒胆寒。他是雪峰顶上傲然挺立的一株寒松。我们的时代有他这样的人,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风骨难道不能永世传承吗?
我赞美“舍生取义”,敬畏我们时代的英雄;我呼唤“舍生取义”,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满分︱亮点】
(1)正反论证,见解奇特。先用反例表达对现时无英雄的忧虑。然后用百姓“舍生取义”的事例,证明现实中并不缺乏英雄人物。阐明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风骨将永世传承的观点,完美地表达了赞美“舍生取义”、呼唤“舍生取义”的激情。
(2)层层设疑,深入浅出。文章引出“渴望英雄,呼唤‘舍生取义’”的话题以后,便开始设疑,解疑,波澜曲折,扶摇直上。深入浅出地论证,让读者的认识感受逐步提高,值得借鉴。
(3)取材新颖,击中时弊。文章打破了一般考生从历史的角度获取名人名言,或以历史名人的英雄事迹作为写作素材的习惯,从当代感动中国人物中获取素材,正好击中了文章中“当代无英雄”的时弊,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评荐名师 张宗明)
关于孟子的小故事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4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战国 思想家、教育家 儒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 乡通向;从前。 ⑵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 辩通辨;辨别。 ⑷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同时占有 ⑵假使,假如 ⑶天性、天良 ⑷贤遗失、丢掉
⑸祸患、灾难 ⑹助词 ⑺用脚践踏 ⑻古代的一种量器 ⑼停止 ⑽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⑾有什么益处 ⑿侍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 与: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给。
⑵ 于: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⑶ 是: 批示代词,这个,这样。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⑷ 而: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6.(C) 7.(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B)和(C) 9.(B)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⑵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⑶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⑷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⑸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
采用呢?
二、理解课文
1.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3.“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
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6.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4.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
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5.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6.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
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三、拓展应用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
吃美国救济粮等。
4.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5.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
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