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羊肉生产的技术措施(云南农业大学动科专用)

来源:二三娱乐
羊肉生产的技术措施

云南农业大学565室编写

1 品种选择

羊肉生产品种是根本,好的品种能够显著改善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羊群数量的增殖和质量的提高增加养羊业的经济效益,应选择繁殖力强、早熟性好、体格大、生长速度快和育成率高的优良品种饲养。 1.1利用高繁殖力品种

羊肉的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羊的繁殖率和羔羊的成活率。在正常的条件下,每生产1公斤羊肉,产双羔的母羊比产单羔的母羊饲料消耗少35%~50%。用多胎高产的品种进行羔羊肉生产,既可提高母羊的生产比重,又可减少饲养母羊的数量。若把羊群中母羊的比例由60%提高到80%。每100只母羊的产肉量可增加28%。而每100只带羔母羊的饲料消耗仅增加16%~18%。

据报道,世界各国已有40多个绵羊品种与芬兰的兰德瑞斯羊杂交。国外的多胎绵羊品种是芬兰的兰德瑞斯羊和苏联的罗洛夫羊。我国的小尾寒羊、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济宁青山羊均属高繁殖力品种,这是我们发展肉羊生产最宝贵的遗产资源,应重视其利用。 1.2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后代品质 积极推行杂交和利用杂交优势,是养羊业取得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据山东省畜牧兽医站在惠民、寿光等地实验结果表明:用夏洛来肉羊与洼地绵羊、半细毛改良羊杂交,杂交一代公、母羔8月龄的体重分别为44.67和38.83公斤、46.78和39.25公斤。比本地羊增加10.29和9.88公斤、13.62和9.08公斤,体重提高30%左右。

所以推广良种和利用杂交优势必须和改善饲料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选择早熟、大型的肉用品种作为父本,同繁殖力和泌乳性能高的母羊杂交,是增加肉羊生产的有效手段。进行肉羊生产较好的父本品种有夏洛来羊和无角多赛特羊。母本品种可选用对当地适应性较好的品种。进行肉用山羊生产可引进国外优良肉用山羊品种——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

2 加强饲养管理 2.1 科学饲养

根据羊群的不同生产阶段采用不同饲养方式和营养水平,要合理搭配精、粗饲料,加强护理。夏、秋季节只要肉羊能吃饱青绿饲料,补充食盐、骨粉,一般不需再补充精饲料。但对怀孕后期、哺乳期母羊和种公羊必须补充一定数量的精料。冬、春枯草季节,主要饲喂作物秸秆及青干草等。由于气温低,羊体热散失大,必须补充精饲料。粗饲料以地瓜秧、花生秧为佳,精饲料要求营养配合全价,包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饲喂方式,除育肥羊外,以先粗后精为佳。精料饲喂前先用水泡透,冬天温热后再喂。草料要少喂勤添,以免浪费。不可突然更换草料,以防引起羊的消化道疾病。 2.2 确定合适的育肥方式 2.2.1 放牧肥育

这是生产肉羊廉价而有效的肥育。放牧肥育一般经过夏抓“水膘”和秋抓“油膘”两个阶段。从水膘到油膘,实际就是显著的肌肉增长,育肥的关键是水、草、盐几方面要同时配合好,缺一不可。如经常口淡、口渴,或放牧不得法,则会直接影响肥育效果。草场条件不同,肥育效果相差很大。最后阶段在苜蓿草地、盐碱牧场或谷物茬地上放牧,对提高肥育效果很有效。山羊的肥育能力不如绵羊,育肥结束时间也较晚。

2.2.2 舍饲肥育

舍饲肥育的采用。主要是为了调节市场羊肉供应和充分利用各种食品加工后的副产品。肥育效果以幼龄羊为好,因它增重快。羔羊的肥育要求饲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另需加入各种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饲肥育时间通常为75~100天。在良好的饲料条件下,期内增重10~15公斤。 2.2.3 放牧+补饲肥育

这种方式是目前生产肉羊效益最高的一种育肥形式。放牧+补饲肥育可以充分利用天然草场或农作物茬子地。在此基础上补饲适当的精料,可进一步提高羊的体重和肉的品质。据山东省畜牧兽医总站在惠民、寿光等地实验表明:采用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羔羊进行育肥,增重速度均以舍饲组为最高,其次为放牧+补饲组。经济效益以放牧+补饲组最高,放牧组为最低。这是由于舍饲组饲喂的精料比放牧+补饲组高,所需饲草也要购买,加大了成本,最终是效益降低。单纯放牧组由于所采食的饲草难以满足羔羊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体重增长缓慢,从而影响了羔羊育肥的经济效益。由于放牧+补饲组所用精料较少、效益最高,是当前肉羊育肥较为理想的饲养方式。 2.3 应用肉羊增重剂

生长期和育肥期每只羊每天用羊育肥复合饲料添加剂25—33克混合饲喂;每公斤日粮中添加莫能菌素(又名瘤胃素,是肉桂的链霉菌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其功能是通过减少甲烷气体能量损失和饲料蛋白质降解、脱氨损失,控制和提高瘤胃发酵效率,从而提高增重速度及饲料转化率)25—30毫克,均匀混入饲料中饲喂;对羔羊每公斤混合饲料中添加杆菌肽锌l0—20毫克饲喂;按每公斤口粮添加喹乙醇(又名快育灵、倍育诺,为合成抗菌剂。喹乙醇能影响机体代谢,具有促进蛋白质同化作用,进食后在24小时内主要通过肾脏全部排出体外。毒性极低,按有效剂量使用,安全,副作用小)50—80毫克混合饲喂;每只羊每天添加牛羊乐(又名磷酸脲)l0克饲喂。

3 科学管理

3.1 加强日常管理 3.1.2 合理分群

肉羊的规模饲养,合理分群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便于饲喂和管理,提高整个羊群的生产水平,既有利于饲养管理又可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分群原则是:一、公、母分群,防止滥交滥配,打乱正常的配种计划。二、强、弱分群。同一羊群中,由子年龄、体质及好斗性各不相同,往往出现以强欺弱,弱者吃不上草料的现象,影响正常生产。三、怀孕后期及哺乳母羊单独饲喂。母羊在怀孕后期及哺乳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以及安静的环境。如果同群饲喂,不但营养物质得不到满足,而且往往因其他羊只的顶撞容易出现流产。四、种公羊要单独管理。 3.1.3 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

育肥羊群大小应根据羊舍结构和大小而定。一般每群羊最好不超过50只。羔羊应占地0.75—0.95平米/只,成羊为1.1-1.5平米/只,料槽羔羊占2O-3O厘米/只,成羊为40-50厘米/只,保证所有羊只同时吃料,并有适当的运动空间。 3.1.4 断尾和去势

在羔羊生后5~14日龄,选择晴朗无风的早晨,采用热短法和机械结扎法进行短尾。除留种公羊和试情公羊外,其余公羊结合短尾进行去势。根据羊的年龄和体况可选择刀阉法、结扎法去势。去势公羊性情温顺,易于管理和育肥,内质细嫩无膻味。 3.1.5 去角和修蹄

羔羊育肥前进行去角能有效预防抵角。化学去角法是在剪掉5~10日龄羔羊角蕾部位被

毛后,涂上凡士林用火碱烧掉角蕾。烧烙去角法是在羔羊5—7日龄内通过烧烙去掉角蕾。机械去角法就是用手术刀从角基部位直接切掉角蕾。修踢就是在育肥前利用快刀将过长和腐烂的踢部削击,以后每3个月修踢一次,目的是防止影响采食和运动,进而影响育肥效果。 3.1.6 称重

称重是检查饲养管理工作和衡量羊只生长发育指标的重要手段。出生重、一月龄重、断奶重、1.5岁重、成年重、配种前体重、产前和产后体重等都要按规程要求及时称量。称重时要在早晨空腹时进行,育肥羊要坚持定期称重,检查育肥效果,以及时调整日粮和饲养方法。

3.2 提高羊群繁殖力

3.2.1 优化羊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提倡密集产羔

羊群结构应以繁殖母羊为基础。按照适当比例配置其它性别、年龄和其它用途的羊,目的在于有利于组织生产、降低成本、增加产品产量。肉羊最佳繁殖年龄为3—6岁,该阶段母羊产羔多,羔羊初生重大, 生长发育快。3—6岁母羊应占繁殖群母羊的6O%-70%,保持相对稳定,并保持1:25~30的适宜公母比例,使羊群具有较高的繁殖力。若繁殖母羊比例在60%以下时,则难以盈利。 3.2.2 合理安排繁殖周期

母羊妊娠期为150d,发情周期为18d左右,产后第一次发情可以在60d以内出现,这样1年能产2胎。也可安排2年产3胎,即母羊产羔间隔8个月(24÷3=8),羔羊在2月龄断奶,母羊在断奶后一个月配种,2年正好产羔3次。 3.2.3 人工控制母羊繁殖

人工控制母羊繁殖主要包括诱导发情和同期发情等技术,减少母羊空怀,及时配种受胎,缩短繁殖周期。对泛情或错过发情未配种母羊,可用甲孕酮40—60毫克、孕酮150—250毫克、18甲慕炔诺酮30-40毫克和氟孕酮30—60毫克配成悬浮液,用海绵浸药液并塞人母羊子宫颈口处10一14天取出,当天注射孕马血清400—750单位,2—3天后被处理的母羊大多数发情即可配种;或用上述药液的1/5拌人饲料中饲喂母羊,12-14天后停药,最后一次口服的当天注射孕马血清400—750单位,可诱导母羊同期发情配种,便于集中产羔和育肥。

3.2.4 适时配种

坚持复配制度,提高第一个情期的配种受胎率。羊发情后按老配早 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原则适时配种。第一次后再过8-12h复配一次。复配时,可以用同一只公羊,也可以用不同的公羊。只有适时配种和坚持复配制度,才能提高第一个情期的配种受胎率,也才能有效地缩短产羔间隔。

3.2.5 应用和改进人工输精技术

人工输精技术巳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广泛应用的重要繁育措施之一,在养羊业中用此项技术不但能加速品种改良和育种进程, 而且可以减少种公羊数量、降低引种费用、减少疾病传播,显著提高母羊的受胎率。俄罗斯专家新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腹腔镜人工输精装置,输精操作可以在冷光照亮和肉眼观察下进行,使精液定量注射到母羊的子宫内,应用此输精设备可使母羊100%受孕。

3.2.6 应用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

在母羊同期发情的第12—13d。肌肉或下皮注射孕马血清素600-1100U (或促卵泡素FSH2DO-3OOU)出现发情后进行人工输精,井在当日肌肉或静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750U(或促黄体素LHIO0~1501),即可达到超数排卵的目的,选择适宜的羊种,科学应用此项技术能明显提高羊群的繁殖力。 3.3 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生产中应根据羊的生活习性,尽力改进羊舍结构,改善饲养环境,实行保护性养殖。羊舍最好采用楼式结构,做到不漏水、不潮湿、四壁无风,夏天可在羊舍及其活动场周围栽植藤蔓类植物搭遮阴防暑,以改善羊舍内小气候,保证冬暖夏凉。

同时要对羊舍和运动场定期打扫和消毒。羊舍内每3—7天消毒一次。周围环境每15-30d彻底消毒一次。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对羊群的惊扰和不良应激,利于羊只的育肥。做好防暑防寒工作(夏季防暑,冬季防寒),为育肥羊群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3.4创造条件产冬羔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在山区及坝上地区、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棚舍简陋,草料贮备有限,故多安排产春羔。但要实行羔羊育肥,就必须创造产冬羔的条件。因为冬羔断奶后正好赶上牧草生长繁茂季节,利用青草期长,有利于抓膘增重,提高产肉率。另外,冬羔在屠宰前两个月可剪羔毛,增加羊毛收入,而羔羊再过两个月屠宰,皮张仍可供制裘皮,这样肉、毛、皮的产品率均可可显著增加。 3.5 推行当年羔羊当年出栏

羊只的体重增长规律是前期快、后期慢,到1.5~2岁达到体成熟,逐渐停止生长。出生后前3个月骨骼生长较快。4~6月龄肌肉和体重生长最快,以后脂肪沉积速度最快,到1岁时肌肉和脂肪的增长速度最快,以后脂肪沉积速度增快,到1岁时肌肉和脂肪的增长速度几乎相等,而饲料报酬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所以要善于利用羔羊生长发育快和饲料报酬高的特点及时利用夏秋季节牧草丰富、气侯好的有利时机进行羔羊育肥,入冬后适时屠宰,推行当年羔羊当年出栏。这样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质和能量转化率,是节省饲料,增加肉羊生产,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 3.5 适时出栏

成年羊长到一定体重后,生长速度变缓,再继续育肥,不但增加成本,还影响羊肉品质。因此,一般阉割后的成年羊,育肥时间在30—40天效益最佳;对于生长羊、小羊育肥体重可达25—30公斤,膘情达到中等偏上时可出栏,以确保理想的饲料报酬和胴体品质。

4 建立健全卫生防疫体系

4.1 做好引进羊只的检疫、防疫工作

羊场实行自繁自养,可避免引进羊时带进各种传染病,若必须从外地引进羊只时,应做到不从疫区购买,买入后要隔离检疫1~2个月,确认健康无病,才可与原来羊场中羊只合群饲养。隔离检疫期间,尤其从农户、集贸市场购入的,应对羊常发的几种主要传染病进行预防接种。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时,除加强口岸检疫外,入场前还应隔离检疫,发现病羊时立即严格处理。

4.2建立合理的防疫制度 4.2.1按防疫要求选择场址

羊场的布局应合理,应远离公路、工厂、学校、村镇,场内生产区与行政管理区、生活区应分开。

4.2.2坚持入场消毒

生产区与畜舍入口处设消毒池和更衣室,本场工作人员和饲养员进入生产区时,要更换工作服和鞋。无关人员禁止入内,谢绝参观;必须参观者,应更换衣服和鞋,并经消毒才可入内。饲养人员不准串走,用具、设备要固定。消毒池内的消毒液应定期更换,保证有效浓度。工作衣和鞋要经常清洗,保持洁净。 4.2.3杜绝外来产品入场

各种羊的有关产品不准在场内生产区销售,必须运到行政管理区处理。 4.2.4禁止在生产区屠宰解剖羊只

不准在生产区或畜舍内屠宰和解剖羊只,以防止病原菌侵袭羊群,造成羊场经济损失。 4.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搞好预防注射和药物预防 4.3.1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羊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免疫接种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类。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本地区(场、群)的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和规律、抗体水平、动物年龄结构、疫苗性质,制定一个具体的免疫程序,搞好疫苗防疫注射,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4.3.2药物预防

有些疫病目前还没有疫(菌)苗,用药物预防可取得显著效果。但长期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容易产生耐药性菌株,降低药效,因此应经常更换药物,以提高防治效果。在应用药物防治疫病中,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药物的合理使用问题。第一,避免滥用药。防治用药既要考虑效果,又要考虑安全;既要使病羊尽快治愈又要使药物保持较长的使用寿命。目前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严重,尤应注意。滥用抗生素表现为无针对性,无保留无控制使用,剂量不准,疗效不足,添在饲料中长期饲喂,导致耐药性菌株泛滥。第二,防止蓄积中毒。对肝、肾功能不全的肉羊使用排泄慢的药物时,由于羊体的解毒机能减弱,药物转化排泄发生障碍,易产生蓄积中毒。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个疗程后应停药一定时期再使用。第三,避免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有药理性的、物理性的、化学性的三种。其次药物的残留及使用方法。 4.3.3搞好圈舍消毒及粪尿处理

定期对羊舍、用具和运动场等进行预防消毒,是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制疫病的必要措施。注意将粪便及时清扫、堆积、发酵,杀灭粪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或虫卵。消毒剂可选用3%来苏儿、20%石灰乳、1% ~2%的火碱、0.5%~2%漂白粉等常用的消毒品。一般每年春、秋两季对羊舍、用具及运动场各彻底消毒1次。当某种疫病发生时,可用火碱或火焰进行扑灭性的消毒。 4.3.4及时正确诊断

及时正确的诊断对于早期发现病畜,及早控制传染源,采取有效防疫措施,防止传染病的扩大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4.3.5 病畜的治疗

治疗应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同时应在加强护理、增加机体本身防御能力基础上采用对症治疗和病因疗法相结合方法进行。治疗中还应考虑治疗的经济价值和防疫原则,防止疫病的扩大。

4.3.6注意驱虫药浴

羊的寄虫病在养羊生产中经常发生。患羊轻者生长迟缓、消瘦、生产性能下降,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养羊生产中应注意进行驱虫和药浴。驱虫可在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药浴可于剪毛后10天左右彻底进行1次。 4.3.6.1 定期驱虫

寄生虫是影响羔羊育肥的主要病害。在寄生虫病防治上应密切注意线虫、肝片吸虫、疥癣等病的动向。每年春、秋两季要进行预防性驱虫,常用的药物为虫克星,皮下注射,可驱杀体内外寄生虫,有效率在90%以上。羊驱虫后10天内的粪便,要及时收集并用泥密封发酵,以杀灭虫卵和幼虫。尤其在北方牧区,1-2月份是线虫幼虫寄生高峰区,此后很快是排卵高峰期。为提高驱虫效果,应在寄生高峰期前即头年12月至翌年1月份内,用丙硫苯咪唑将蛰伏在羊体内的线虫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效果和常年驱虫几乎一致。在肝片吸虫流行的地区于每年l2月用肝蛭净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这样就能控制羊群肝片吸虫病的侵袭。 4.3.6.1 定期药浴

药浴能祛除羊体外寄生虫和预防疥癣病,保证羊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药浴应注意以下几点:每年应在羊只剪毛后10天左右给羊药浴;药浴要选择在无风、无雨的晴

朗天气进行;药浴的浓度一定要准确,浓度过低,药浴效果不明显,浓度过高,会引起羊只中毒;羊只药浴后不能马上放牧,应将药浴后的羊群赶到通风阴凉的羊棚或圈舍内,避免阳光直射引起中毒;两个月以内的羔羊、妊娠两个月以上的母羊、病羊和有外伤的羊是不能进行药浴。

参考文献:

[1]张劲军. 肉羊生产技术要点[J]. 科技园地,2006(2):21-21. [2]绵羊人工输精装置[J]. 饲料与畜牧,1997(2):38-38.

[3]张浩. 我国内羊生产现状及提高生产效益的关键措施[J].当代畜牧,2000(4):1-6. [4]李同斌. 肉羊生产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59-359.

[5]卢学利. 提高肉羊繁殖力的综合措施[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8):7-77.

[6]张瑞玲,余霞. 肉羊的卫生防疫及疾病防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8):6-46. [7]卢敏,文明. 肉羊生产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3(14):18. [8]徐立峰. 羊只药浴的五点注意事项[J]. 农村百事通,2012(6):54-54. [9]陶天甲. 肉羊的管理技术[J]. 养殖技术顾问,2003(10):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