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综述隔震技术

来源:二三娱乐


综述隔震技术

摘要:本文阐述了隔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别,隔震建筑的发展,以及隔震结构在我国的应用。最后提出关于隔震结构还存在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隔震;基础隔震;层间隔震; 一、隔震结构的概念与分类

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无论是身心还是财产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我国的抗震设计主要体现在“抗”,“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都是利用结构本身来对抗地震,为了避免建筑物在地震中不产生严重的破坏,必须加强结构的刚度,加强刚度提高造价,在不发生地震时,是一种浪费。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装饰及内部设备的造价要远远高于建筑物本身的造价。而传统建筑在地震中,装饰及内部设备得不到好的保护进而损失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人员提出了隔震结构的概念。近20年来,隔震技术得到了发展,它主要体现在“隔”,即将地震产生的能量与结构本身相隔离,地震的能量不能全部传到结构物中,这样就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经事实证明,隔震结构在地震中,其内部设备及装饰几乎很少受到破坏。2008年汶川地震中甘肃武都县3栋隔震的6层砌体结构在地震中表现良好,屋中装饰、家具、花瓶等完好,墙体无裂缝,而临近的非隔震建筑,室内物品倾倒,墙体严重开裂[1]。从图1可以看出,传统的抗震房屋在地震中出现门窗开裂,家具倾倒,顶棚脱落,家具翻倒等情况,而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护结构本身的安全,同时也保护了结构内部非结构构件、装修、家居电器以及设备设施免遭破坏。

图1: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抗震结构比较

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利用隔震层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以此达到隔震的效果。

隔震结构按照隔震层的位置分为基础隔震、层间隔震和顶层隔震。

基础隔震结构是指在结构底部设置隔震层的结构体系,隔震层的水平刚度远远小于上部结构的层间刚度,地震时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均很小,很大部分的位移都集中在刚度相对薄弱的隔震层。上部结构类似做平动。

图2:基础隔震(a)层间隔震(b)

顶层隔震,其工作机理与调频质量阻尼器(TMD)系统相似[2]。TMD运用到建筑物中,已达到建筑物减震的效果。TMD系统本身是由弹簧、阻尼器和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