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在我国已经出现。多元文化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而高校又处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前沿,身在高校的师生必然会受其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自身师德素质的高低、优劣必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师德的内涵及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1.1 师德的内涵
关于师德的内涵,当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1]
作为教师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其师德内涵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但同时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而决定其师德具有其特殊的内涵:第一,高度的政治性:因辅导员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要求辅导员要“政治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第二,直接性: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和管理人员,按照学校党委和院系相关领导的要求和部署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直接負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第三,复杂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辅导员工作所面对的学生的复杂性:复杂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复杂的人际交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复杂的职业发展问题等等。
1.2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
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师德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师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面对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在一些辅导员身上也存在着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学生缺乏关爱、育人意识淡薄、师表意识欠缺、注重业务素质而忽视自身道德培养等问题,严重损害了高校辅导员的形象,给党和国家的高教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观,这种多元文化所导致的多元价值观,使高校的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
“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 [2]高校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面对多元文化对自身和其工作对象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影响,为加强和推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3.1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碰撞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教育历史和优秀传统师德的国家,一直将师德奉为教师之魂。我国的传统师德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核,对教师的德、业、学、识、品、行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如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博学、慎思等等”。[3]经过数千年教育事业的积淀、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师德。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与碰撞,西方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冲突日益凸显,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行为和师德建设带来冲击和影响。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的年轻化,由于受现代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影响,他们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从而淡薄传统的优良师德观念,以个人价值优先于社会价值,忽略自己作为辅导员这一神圣的职责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多元文化的碰撞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使高校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发生扭曲一些辅导员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接
受学生家长的“心意”,敬业精神淡漠,有的甚至放弃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随波逐流地参与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和欺骗学生的事件中,出现了教育腐败、师德滑坡。
3.2 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挑战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文化的多元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凸现,给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给大学生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这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其次是高校小环境。伴随着“管理即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以及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现有的辅导员“统揽一切”学生事务的局面已经落后于现实的需要[4];再次是虚拟的网络环境。现代网络所具备的信息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为大学生学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网络也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辅导员必须强化自身的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以此来应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3.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高度复合性对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挑战
多元文化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价值选择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道德困惑。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来帮助和指导学生走出困惑,应对未来的生活,因此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规定固然“兼顾了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延续性,并融入了新形势下对辅导员角色的不断增加的新
要求,又考虑到辅导员制度的未来发展”[5],但是其最大的缺憾就是角色的复合性程度过高。一个承担着复杂角色功能的职业角色必然很容易产生角色内冲突,而角色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使其丧失了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4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师德修养
高校辅导员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主导力量,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观、工作态度、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榜样示范,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导向。“教育者必先受教育”,[6]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政治素质,充分发挥行为示范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成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领人;其次,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高校辅导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事業心和责任感;再次,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行为表仪者可以为师矣”,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高校辅导员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砥砺自己的品行,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2 将“以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从高校辅导员的复合型角色定位中析离出来,使辅导员职责明确,克服职业倦怠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中的工作就是由辅导员来完成的。“辅导员的核心职责应当是助人,即指导、帮助学生”。[5]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从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中析离出来,不论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都应当以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为中心。这样一来,辅导员的责任明确,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可以有效的克服职业倦怠。
总之,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串冬梅.浅议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学术期刊,2009(3). [2] 朱荣凯.新时期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人文社科,2006(3).
[3] 王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 陈宏建,李素梅.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人才培育,20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