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培优题

来源:二三娱乐
凸透镜成像 专题训练(培优)参考答案(13年11月5日编审)

一、选择题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时.恰好在屏上能

看到烛焰缩小的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 A )

A.小于9厘米 B.大于9厘米

C.等于9厘米 D.大于9厘米而小于18厘米

2.一位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5 中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C )

A.一定大于30厘米 B.一定小于10厘米

C.一定在10厘米到15厘米之间 D.一定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 3.一物体在透镜前20cm处.当它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时.其倒立像的移动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速度.可见此透镜是 ( A ) A.凸透镜、焦距小于10cm B.凸透镜、焦距大于10cm C.凹透镜、焦距小于10cm D.凹透镜、焦距大于10cm 4.老师在给同学照相时.发现镜头上落了一只苍蝇.则 ( C ) A、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放大的苍蝇 B、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缩小的苍蝇 C、照片上没有苍蝇.只是照片略暗一些 D、 无法判断 5.小明的爷爷和奶奶都是老花眼.爷爷的更重一些.小明的爸爸是近视眼。他们三付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6示。现在爷爷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给他.小明应该拿其中的 ( A ) 图6

6、 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2寸的半身像.再用该相机给他照一张2寸的全身像.应 ( A ) A. 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适当缩短暗箱长度 B.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适当增加暗箱长度 C.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适当缩短暗箱长度 D.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适当增加暗箱长度 7.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从3倍焦距处移到2倍焦距处的过程中.数值减小的物理量是 ( B ) A.像的大小 B.像与物的距离 C.像与透镜的距离 D.透镜的焦距

8. 用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如果将透镜的表面遮去其下面的一半.结果是( )

A.像的上半部分没有了 B.像的下半部分没有了

C.像全存在.但上半部分变暗了 D.整个像存在.但像变暗了 9、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4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 ( D )

A. 放大的实像 B. 缩小的实像

C. 等大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10.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距镜30cm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A )

A.放大的 B.缩小的 C.等大的 D.无法判断 11. 摄影工作者在水面上拍摄水下物体.刚好得到清晰的像.若将水抽干再拍摄.为了得到清晰的像.他应该 ( D ) A.把照相机的镜头往前伸 B.增大暗箱的长度

C.增大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 D.换用焦距较大的透镜的镜头 12. 小明决定自己给自己照一张手拿相机拍照的像.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对着穿衣镜照相.当他距离镜面2米时.正准备按下快门.突然为凋焦犯起愁来.请你告诉他把相机的距离标志调到 ( B ) A.2米 B.4米 C.小于2米 D.大干4米 13.在凸透镜的主轴上距透镜1.5f到2f处.横卧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杆 AB.如图1所示。关于细杆AB的像A’.B’的粗细和指向.下面说 法正确的是 ( C ) A.A’端粗B’端细.A’B’和AB的指向相同 B.A’端粗B’端细.A’B’和AB的指向相反

C.A’端细B’端粗.A’B’和AB的指向相同

D.A’端细B’端粗.A’B’和AB的指向相反

图1

14.在离焦距20厘米的凸透镜正前方100厘米处.一物体以10厘米/秒

的速度向凸透镜靠拢.运动7秒钟时.物体所成的像为 ( A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15. 如图2所示是小芳同学制作的模型照相机。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相对距离.可以在半透明膜

上看到远处景物倒立的像。使用此模型照相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看到远处景物的像是虚像

B.如果看远处是很清晰.那么看近景时.应把内纸筒向外拉一些 C.应把内纸筒朝明亮的室外.凸透镜朝较暗的室内 D.凸透镜与半透明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 图2

16.物体放在凸透镜主轴上.距凸透镜中心10倍焦距。当物体沿主轴逐渐往2倍焦距处移动时.则

物体的像( B)

A.一直是缩小的.且逐渐变小 B.一直是缩小的.先是实像后是虚像 C.先是实像后是虚像.先是缩小后是放大 D.一直是缩小的实像.但是逐渐变大 17. 下列光学元件中可以成正立、缩小的像是 ( BC )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凸面镜 D.凹面镜 18.凸透镜的焦距为16厘米.物体直立在主轴上距焦点6厘米处.成实像的是( B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19. 有两块凸透镜L1和L2.它们的焦距分别是f1=16厘米和f2=6厘米。另有一块凹透镜L3.其焦距为f3=8厘米.欲使一束平行光先后通过其中两块透镜后.仍为平行光.但光束变窄.则下列所选透镜和安置方法都正确的是 ( C ) A. 选L1和L2.使两透镜间距D=22厘米.并使光先通过L1 B.选L1和L2.使两透镜间距D=22厘米.并使光先通过L2 C.选L1和L3.使两透镜间距D=8厘米.使光先通过L1 D.选L2和L3.使两透镜间距D=2厘米.使光先通过L2 20.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距透镜30厘米.在离烛焰45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现保持烛焰和光屏不动.只移动透镜.第二次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此次像是 ( B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21.把一个凸透镜固定于薄壁玻璃筒中间.在凸透镜的焦点F处放一个点光源S.然后注入水.使

水面处于光源S和凸透镜之间.如图3所示.为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一束平行光.则光源的位置 ( B ). A.应适当升高 B.应适当降低

C.应不动. D.无论怎样变动.均无法实现

图3

22.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如果在距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烛焰的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像一定是放大的 B.像一定是缩小的

C.像一定是正立的 D.像的形状、大小不能确定

23. 一种手电筒上所用的聚光小电珠如图4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灯丝(可看作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折射时.出射光束(图中实线所示)比无此透镜时的光束(图

中虚线所示)要窄.有聚光功能.在这种小电珠中.灯丝应位于 ( A ).

A.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B.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凸透镜的焦点 D.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

图4

24、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放大的 B.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

C.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缩小的 D.所成的缩小的像.一定能成在光屏上 25. 若用照相机的镜头作为透镜做透镜成像实验.那么下述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D ). A.看到物体倒立的、缩小的像 B.看到物体正立的、放大的像 C.看到物体倒立的、放大的像 D.看到物体正立的、缩小的像 26. 一束发散光线通过某透镜后仍为发散光.则该透镜一定为 ( D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无法确定 27.有一长方体玻璃砖内有一呈双凸面(球面)的空气泡.可以看作透镜.一束平行光束按图5所示方向射向气泡则这束平行光将 ( C ). A.穿过气泡后仍保持平行 B.穿过气泡后会聚

C.穿过气泡后发散 D.不能穿过气泡.全部被反射

图5

图6 28.如图6所示.P、Q为凸透镜主轴O1O2上的两点.若物体放在P点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

在Q点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C ). A.凸透镜必须在P、Q之间 B.凸透镜一定不在P、Q之间

C.凸透镜可在P点左侧.也可在P、Q之间 D.凸透镜可在Q点右侧.也可在P、Q之间 29.晚上用放大镜看书时.在角度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在放大镜里看到灯的缩小的正立的像.这个

像是 ( D ). A.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实 B.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C.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实像 D.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30.在图7中.凸透镜不动.一个物体由a逐渐靠近b的过程中.始终可在光屏上得到像.而且不断增大.由此可以判断该凸透镜左侧那个焦点 ( C ). A.在a点左面

B.在a、b两点之间

C.在b、O之间.且bO>f>bo/2 D.在b、O之间.且bO>f>0 图7

☆31.在凸透镜主轴上的一物点P.物距大于焦距.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镜很小一部分.如图所示.再把上、下半截透镜向原主轴置合拢.则成像情况与原来相比( C ). A.相同

B. 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上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下移 C.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下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上移 D.不能成像

32.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 ( D ). 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的热量 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烫焦 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 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 二、填空题

33.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__凸__透镜.观察时要让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观察者应从另一侧透过透镜看物体就可以看到物体虚像。

34.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把物体沿主光轴从距透镜25厘米处向15厘米处移动时.

像距的变化是变大.像的大小变化是变大.像的倒正变化是__倒立不变______。

35.用照相机拍摄.选定景物时.调节镜头改变的是__像____距。拍近景物时.镜头调节的方向是

_向前_伸_;拍远景物时.镜头调节的方向是_向后缩____。

36.凸透镜的焦距为f.当把一个物体从离透镜1.5f处沿主轴移到5f处的过程中.物像间距

离的变化情况是_变大______。

37. 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

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请写出你的推断:紫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是:__紫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大 38.物体在凸透镜前24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个与物体等大且倒立的像.则此透镜的焦距为12CM_。

39.如图8.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凸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凹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先变细后变粗。

图8

40、用两架焦距不同的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同一处景物.则用焦距较小的照相机得到景物的像较_____小___。

41、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此时烛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清晰实像.凸透镜的焦距为 15 cm.在凸透镜固定的情况下.小文进行了以下操作. 42、操作一:将蜡烛适当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再移动光屏得到放大的清晰实像.

43、操作二:将光屏移到70cm刻线位置.再移动蜡烛.可在光屏上得到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实像.

44、操作三:光屏在70cm刻线位置不动.将蜡烛继续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合适位置放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在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实像.

45、

4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如图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处时.沿直线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承接不到像.原因可能是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重新调整后.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到75cm处时.移动蜡烛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倒 (选填“正”或“倒”)立的实像.如果此时透镜上落下一只小虫.则光屏上的像有何变化?像的大小不变.像变暗

(3)当把蜡烛移到10cm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情况一致的是照相机 (4)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选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动.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可把透镜向下移.

(5)(5)此时.小刚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得清晰.

三、作图题与实验题 43.在图9中.光束从左方射入每个方框.画出在每个框内各放入什么适当的光学元件.才会产生

图中的效果。出射光束标注的字母a’.b’.分别对应于入射光束的两个边缘。

图9

44.图13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在图上画出光线AC和AD经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

45.为得到下列同样的光路.在下列的A、B、C三个图上填画不同的面镜或透镜。

46.投影仪是常用的教学仪器.图7是投影仪的结构图。

(1)请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投影片上B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2)要使成在屏幕上的清晰像变大些.应采取的方法是 。

图6

47. 如图6所示.直线是凸镜的主光轴所在的位置.S是发光点.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作

图确定凸透镜所在的位置以及焦点的位置 48.如图10所示.一条光线射向凸透镜.试确定它经凸透镜后传播的方向.

49.在透镜L左侧有一光源AB.在透镜的右侧的光屏S上可得到光源清晰的像.在图8中画出由A点发出的光线AP经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图。

图10 图8 图11

50.有两个凸透镜.甲的焦距较长.乙的焦距较短.要使一束平行光通过这两个透镜后仍是平行光.但光束比原来变宽.在图11方框中作图表示这两个透镜应该怎样放置.

五、探究与应用题:(共7分)

51.小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根据记录的 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图线.如13所示.请你认 真读图后回答:

(1)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0 cm. .

(2)将物体由距凸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20cm处时,像距 变大 (变大/变小/不变)像 变大 (变大/变小/不变).此时像移动的速度 小于 (大于/小于/等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图13

5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 (以米为单位) 的倒数乘100。请设计一个测老花镜度数的最简单的方法。要求写出所用器材、操作步骤和计算公式。 三.计算题:

53、用一直径是20cm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5cm处.有一垂直透镜主轴的光屏.光屏上显现出一个直径是10cm的光斑.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10cm或30cm)

光学知识点:

凸透镜

1、若当物体从无穷远向2f移动时.物体移动的范围是∝—2f.此时.像移动的范围是f—2f.移动的距离为f.比较两个范围大小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大于像移动的距离.说明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2 、若物体从2f移向f时.物体移动的距离为f.此时像移动的范围为2f—∝.由此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小于像移动的距离.说明物体比像移动得慢。

3、同理.当物体从f向透镜光心移动时.像从无限远移向光心.物比像移动得慢

凹透镜

对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且像总在透镜和物体之间.物体移动的距离大于像移动的距离.所以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各类光学元件成像特点

①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②凹面镜成像的情况较为复杂.当物体在焦点以内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当物体在焦点以外时.物体成倒立的缩小的虚像 ③凸面镜始终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④凹透镜成的像始终是正立的缩小的虚像.

部分题详解

选择21题

26. 一束发散光线通过某透镜后仍为发散光.则该透镜一定为 (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无法确定

D无法确定。 凹透镜和凸面镜都有发散作用.一束发散光线通过它们后肯定更加发散.所以仍为发散光。凸透镜有汇聚作用.但是如果原来的发散光发散程度很厉害.则虽然经过凸透镜后可以使它的发散程度减少.但仍有可能还是发散的。

28.如图6所示.P、Q为凸透镜主轴O1O2上的两点.若物体放在P点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在Q点可得到一

个缩小的实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必须在P、Q之间 B.凸透镜一定不在P、Q之间

C.凸透镜可在P点左侧.也可在P、Q之间 D.凸透镜可在Q点右侧.也可在P、Q之间

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形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时.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可在P点左侧.当P点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时.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Q点在2倍焦距以外.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凸透镜也可在P、Q两点之间时.可以让透镜靠近P点一些.此时P处于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而Q处于两倍焦距之外.也可满足题设条件.故选C.

31、在凸透镜主轴上的一物点P.物距大于焦距.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镜很小一部分.如图所示.再把上、下半截透镜向原主轴置合拢.则成像情况与原来相比( ).

A.相同 B. 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上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下移 C.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下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上移 D.不能成像

解: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透镜很小一部分.相当于把凸透镜分成了上下两个小凸透镜.这两个小凸透镜的焦点及焦距和光心与原来的大凸透镜是一样的.不移动时主光轴、焦点都是重合的.当把上面的小凸透镜下移后.该小凸透镜的主光轴也向下移.相当于物体向上移.当然成像要向下移.下面的小凸透镜与之相反.像向上移.故选C.

39.如图8.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凹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先变细再变粗。

图8

解:(1)圆柱型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比边缘厚.是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会

聚成一条亮线.

(2)由于气泡的存在.气泡周边的水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在气泡的下面对应的位置有黑影.

(3)亮线的位置相当于焦点的位置.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过程中.经过焦点时亮线最细;从焦点处向下继续移动时.亮线变粗.是因为光线继续由焦点的位置向前沿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凸;凹;先变细再变粗.

41、(2011•东城区一模)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此时烛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清晰实像.凸透镜的焦距为 15 cm.在凸透镜固定的情况下.小文进行了以下操作. 操作一:将蜡烛适当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再移动光屏得到放大的清晰实像. 操作二:将光屏移到70cm刻线位置.再移动蜡烛.可在光屏上得到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实像.

操作三:光屏在70cm刻线位置不动.将蜡烛继续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合适位置放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在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实像.

4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如图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处时.沿直线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承接不到像.原因可能是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重新调整后.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到75cm处时.移动蜡烛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倒 (选填“正”或“倒”)立的实像.如果此时透镜上落下一只小虫.则光屏上的像有何变化?像的大小不变.像变暗

(3)当把蜡烛移到10cm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情况一致的是照相机

(6)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选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动.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可把透镜向下移.

(7)(5)此时.小刚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得清晰.

其他光学题:

☆1.在凸透镜的主轴上.距光心2f处放一个点光源S。在另一侧得到一个像点S’。若透镜绕其光心转动一个不太大的角度则像点S’的位置将 ( )

A.在原来的主轴上.但靠近光心 B.在原来的主轴上.但远离光心 C.在原来的主轴上.且位置不变 D.偏离原来的主轴

1.在两相交平面镜a、b之间有一发光点S.如图14所示。试画出S发出的一条光线.使它分别

经a、b两镜面各反射—次后.仍回到S点。并说明你的作图依据。

2.解:先作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a、b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1、S2.连接S1、S2分别交平面镜a、

b于点A、B.连接SA、AB、BS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符合分别经a、b两镜面各反射一次后.仍回到S点.如图所示.(注意实际光线用实线.辅助线用虚线)

3.

4.如图4所示.用潜望镜观察物体A时.看到A的像和物体A相比较.水平方向的距离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解:图形如右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AB与其在M1镜的像A'B'关于M1对称.A'B'对于M2镜为物.它的像A″B″距O2距离为L+h.所以A″B″距AB水平距离为L.答:人从潜望镜中看到AB的像距物体AB的水平距离为L.水平方向的距离 变大

3、在海上或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观实际上是一种折射现象和 全反射 现象.海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沙漠中的像是倒立的 虚 像。

11.三个人同时在岸边用枪对水中的鱼射击.结果有一人将鱼击中.由此可知 ( ) A.三人中一定有—人未瞄准 B.三人中一定有两人未瞄准

C.三人中一定有一人瞄准了 D.三人中一定有两人瞄准了。解:因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会产生折射现象.鱼的实际位置不在视线所在的直线内.射准了打不中.如果打中.那一定是射不准。没瞄准的不一定都能

打到鱼、但打到鱼的一定瞄不准。也可以是两个人瞄不准(或三个人),只有一人打中!选A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仍能看到天上一轮红日.但周围的景象是( ) A.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 B.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闪烁 C.一片明亮.无法看见星空 D.一片蓝色.只见地球

解:当太阳照在月球上时.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没有了光发生反射的物质.也就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周围一片黑暗;只有太阳光或星光直线传播到得地方是亮的;正因为没有空气.光传播时就不会发生折射.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因此星星也就不再闪烁;由此可知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可看见天上一轮红日.但周围的景象是一片黑暗.看见星星.但不闪烁;故选A.、 5、小明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摄下来的照片( ).

A.反而看不清楚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与不用闪光灯的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解:闪光灯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表面的亮度增大.但闪光灯照射到银幕上以后.只能增加银幕的亮度.而不能增加图象的亮度.相反.图象的亮度和清晰度明显减弱.所以反而看不清银幕上的图象.而银幕上的污渍更加清晰了.银幕上的黑色的字和纸条实际上就是投影片上不透明物体的影子.即黑暗区域.因此不用闪光灯拍摄的效果好.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正确.

6/如图所示.分别是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

它们通过透镜后的光路.(P、P′都是与凸透镜距离等于两倍焦距的位置)

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二倍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仍过二倍焦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