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平菇出菇期生理性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来源:二三娱乐
2012(2) 龟阎萄 平菇出菇期生理性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周根红 杜适普 王安祠;。 关丽云 王 炯 王亚光 (1河南陕县农业局,陕县温塘472100;2河南三门峡市农科院,陕县张湾472100) 摘 要 平菇生理性病害没有病原物,个体问不能互相传染,但 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总结了平菇出菇期常见的生理性病害的诊 断方法及防治技术,就能有效地预防这类病害的发生,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平菇出菇期生理性病害诊断预防 文童编号1000—8357(2012)02—0049—02 平菇生理性病害是平菇出菇过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环境 因素直接或间接不同程度地干扰和抑制了平菇菌丝体或子 实体正常的代谢机能,导致自身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的,此种 病害没有病原物,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但具有发生普遍和 危害严重的特征。有不少菇农错把生理性病害当作侵染性 病害用药防治,既增加了投入,又污染了产品,还起不到防治 效果。这种病害关键在防,如果在栽培过程中,对每个环节 都认真细致管理,就能有效地预防这类病害的发生,比防治 侵染性病害要容易得多,而且,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 总结出平菇出菇期常见的生理性病害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技 术,以期能为平菇栽培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不出菇 病状:菌丝发满后,不能出菇。 发生原因:①温度不适。出菇时温度持续过高或者持续 过低,菌丝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影响出菇。②选择 栽培菌株不当。使用菌株的温型与出菇时的环境温度不相  符。高温型品种,出菇期安排在低温季节或低温型品种出菇  期安排在高温季节,都会导致不出菇。③管理不当。发菌过 程中,温度过高、温差过大,菌袋表面形成一层较厚的菌皮, 隔断水分和氧气的供应,造成不出菇。 防治方法:①慎选菌株。选择适宜温型的菌株或选择广 温型菌株,以便更好地适应出菇期的温度。②调控温度。科 学调控出菇时的环境条件,在确保有适宜温度的同时,还要 保证湿度、通风和光照能满足平菇出菇的需求。③搔菌处 理。出现老化菌皮的,可以采用搔菌的方法,将老菌皮表面 划破或采用覆土刺激的方法促使其出菇 2 幼菇枯萎(图1) 病状:平菇针头期至珊瑚期,幼菇长势瘦弱,子实体颜色 黄白或淡黄色,菇丛由顶部向下逐渐变软萎缩枯死。 发生原因:①水分管理不当。由于茵袋缺水和空气相对 收稿日期:2011—1O-04 e-mail:smxdsp@163.corn 湿度过低所引起的。②遭受冷水刺激。向菇体喷淋大量冷 水,造成死菇。③强风侵袭。幼菇遭受强风吹袭,失水枯 萎。④强光直射。强光曝晒幼菇,杀死表皮细胞,造成表面 失水枯萎。 图1 幼菇枯萎 图2珊瑚菇 防治方法:①调节培养料含水量。出菇前后,如果发现 培养料含水量过低时,应及时采取喷水或浸袋措施,补足菌 袋水分。②提高棚内湿度。出菇前后应保持菇棚内空气相 对湿度在85%一90%,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较小,应及时增加喷 水次数,提高棚内湿度,同时应做好通风换气工作。③避免 强光曝晒和强风侵袭。菌袋或畦床不要长时间受阳光曝晒 和强风吹袭。④禁喷冷水。禁止向菇体大量喷冷水避免幼 菇死亡,减少其他病变。 3 菜花菇 病状: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正常分化成菌盖, 或者形成很小的球状小菌盖,随着原基的生长发育,在细小 的柄上不断产生分又,使原基不断扩大,形成类似菜花状的 半球体。 发生原因:①通风不良。引起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二氧化碳浓度太高(大于1 800 mg/kg);②空气相对湿度过 大。空气相对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大于95%),导致缺氧而 发生病害。 防治方法:①及时通风换气。菇棚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 施,在子实体开始形成期,一定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充足的 氧气,使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超过1 000 mg/kg,相对湿度85%~ 90%,不超过95%。②提膜增氧。畦栽平菇,当子实体原基 形成时,要及时揭掉盖在畦面上两头的薄膜,以保证畦面有 充足的氧气。③摘除病菇:发现菜花状畸形菇,及时将病菇 摘掉,并加强通风,仍可正常再出菇。 4 珊瑚菇(图2) 病状:子实体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不能进一步 49 病 防一治 麓譬-霸 馨 u ng 质低劣。 龟阚萄 2012(2) 分化形成菌盖,而是在菌柄的顶端长出多个小菌柄,并继续分 颜色略深,完全没有菌盖和菌褶,更没有孢子的形成。 又,结果形成珊瑚状畸形菇,颜色苍白,菌盖较小或无菌盖,品 发生原因: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1 500 mg/kg,抑制了菌盖分化和发育,是形成珊瑚状畸形菇 发生原因:主要原因是低温,冻害。平菇子实体形成菌 盖和产生孢子阶段要求较高的温度,如果菌柄在较低气温下 伸长到一定高度时,而气温仍在ooc左右且持续时间过长,菌 柄就会有冰冻现象,虽不会冻死,但不能分化形成菌盖。 防治方法:采取增温保暖措施。在子实体发育前期,如 果遇到0℃左右的低温天气时,在保证有适当通风的前提下, 尽力保暖和加温,确保棚内没有冻害,同时又不缺氧。 的主要原因;②光照强度过弱。当栽培场所光照强度低于 l0 lX时,容易出现珊瑚菇。 防治方法:①加强通风换气。当子实体原基形成以后, 每天必须保证两次以上的通风,使棚内或畦面上空气中二氧 化碳的浓度不超过1 000 mg/kg。②提高光照强度。改善光 照条件,减少棚面覆盖物,使光照强度保持在501x以上,每日 光照时间在4~6 h。③摘除病菇。发现病菇要及时摘除,改 善通风条件,仍可继续正常出菇。 5 高脚菇(图3) 病状:菇柄细长,菇盖很小,很不协调,颜色苍白,且边缘 向上翻卷,中心下凹,形似高脚酒杯。 图3高脚菇 发生原因:①光照过弱。菇棚内的光照太弱,形成菌盖 太慢;②供氧不足。菇房通风不好,氧气供应不足,菌盖发育 较慢。③温度过高。菇房气温偏高,菌柄生长发育过快,形 成高脚菇。 防治方法:①改善光照条件。子实体形成期,保持50 lx 以上的光照强度,每天4-6 h。②通风降温。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菇棚内有新鲜的空气;白天棚内气温超过30℃时,可以 结合通风,喷水降温。 6 光杆菇(图4) 病状:子实体只有细长的柄,柄的顶端只有小小的凹坑, 图4光杆菇 5O 7 敌敌畏药害 病状:平菇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 柄和菌盖,而形成不规则的块状,颜色灰黑或灰白,后期菌盖 产生不规则的开裂,露出菌肉,畸形块直径可达2-3 cm;已经 分化菌柄和菌盖的的子实体则会全部变软,呈水渍状死亡。 发生原因:侧耳属的真菌对敌敌畏特别敏感。从原基形 成到子实体生长期间,当菇房内喷洒敌敌畏或用棉球、布条 蘸敌敌畏药液熏杀害虫时,都会发生药害。气温越高,越容 易发生,受害越重。 防治方法:①勿用敌敌畏防治害虫。当子实体原基形成 后,应避免使用敌敌畏直接防治虫害,可以改用高效低毒的 菊酯类杀虫剂进行杀虫或者用黑光灯诱杀。②科学使用。 如果其它杀虫剂使用效果欠佳,必须使用敌敌畏时,可选择 一潮菇结束后间歇养菌期使用,还要控制药量,药味过重时, 应立即进行通风。 8 色斑病 病状:子实体原基、幼菇或成菇的菌盖上,出现黄褐色的 病变斑块,严重的像日光灼烧的焦斑,变色部位生长受抑制, 但不会死亡或干腐,如果以后喷水适当,随幼菇日渐长大,病 斑也会随之逐渐淡化。 发生原因:使用质量差的塑料薄膜极易造成子实体色斑 病,这类薄膜中含有某种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气温高时,溶 于薄膜上凝聚的水,这样的水滴到菇蕾或菇盖上,就会引起 局部中毒而导致色斑病。 防治方法:①优选薄膜。选质量好的,没有有害物质的 薄膜覆盖大棚或菇畦;最好选用无滴膜用于平菇生产。②科 学建棚。棚架设计为半圆形或斜坡形,使薄膜上凝聚的水能 沿薄膜流下,而不致滴到菇盖上。 9 蓝菇病 病状:子实体形态正常,只是菌盖全部或部分变成蓝青色 到深蓝色,盖边缘色更深。此病多发生于冬季加温的菇棚内。 发生原因:该病主要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中毒所致。冬 季或者低温季节,菇棚内常用煤火加温,煤气排出不顺畅,子实 体形成后,局部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引起平菇中毒。 防治方法:①及时排出有害气体。冬春季节,给菇棚内 加热时,要设法将产生的煤气排出棚外,有条件的可以设计 如火墙、火道,避免煤气进入菇棚,造成危害。②密切注意棚 内通风。在加温保暖的同时,千万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平 2012(2) 龟确苗 曛d病ib虫le害f l 菇和人煤气中毒。③补救措施。发生此种病害时,要立即进 培养料含水量,必要时,适量补水,保证有适当的水分供应; 行通风换气,增加光照,可以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加强菇棚、菇畦的水分管理,确保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 1O 小老菇(图5) 85%。②降低棚温。如果棚内气温高于30"C,可以采取空间、 地面、墙壁喷冷水的方法来降低温度,以防止出现小老菇。 病状:子实体加快成熟,较早出现孢子,菇体小,菌盖薄, 颜色淡,产量低,质量差。 11 菌盖瘤突 病状:菌盖上出现瘤状体突起,颜色变得灰暗,失去光 泽,菇体生长缓慢。 发生原因:①湿度过大,通风不良。低温条件下,通风不 良,菇棚内湿度大,蒸发量小,菌盖表面长期积有一层水膜, 造成菌盖表面细胞为了获得透气机会,突出生长造成的。② 温度骤变,温差过大。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骤降,使昼夜温 差达7~10℃,菌盖细胞生长不均匀而致。 图5小老菇 防治方法:①保温通风。冬季在气温下降时,注意加强 发生原因:在气温较高时,子实体生长发育加快,这时需 保温措施。白天揭开草苫,利用阳光使菇棚升温,并适当通 要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但这时培养料中水分蒸发加快, 风;下午提前堵住通风孔保温,避免低温刺激。②加温保 水分、养分供应不足;如果空气湿度过低,即提前成熟,弹射 菇。低温季节,晚上棚内温度过低时,要采取加温措施,以利 孢子,形成小老菇。 于平菇子实体正常生长。③不喷闭门水。低温季节,不喷重 防治方法:①加强水分管理。每潮菇出菇前,都要检查 水;在喷水的同时要进行通风,避免菌盖积水。@ # f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P48) 2.6.1 深接种采用深接种技术,穴深2 3 em,由于打孑L深, 再应用到生产中,避免盲目引种。 装入菌种多,使种孔底部种块受外界温差的刺激较小,种块 2.1.2 菌龄适宜 优良香菇菌种菌龄应控制在40 d左右,菌 内菌丝体处于一个温湿度较恒定的条件,有利于其全方位、 丝已到瓶底,菌丝浓白、均匀、粗壮、无间断,表层无变褐的菌 整体的迅速发透袋料,提高成活率。 膜,料与袋吻合,菌丝无扭结、无原基出现。 2.6.2技术规范 接种室要洁净、干燥,接种前2 d用甲醛和 2.2 把好原料关 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消毒。当菌棒温度降到28 ̄C以下时,要趁 2.2.1 选用优质栽培料 适宜香菇生长的阔叶树的新鲜木 热及时接种,放置时间长则会增大杂菌的污染率。接种时除 屑和新鲜麸皮,木屑无霉烂、麸皮无发霉、蔗糖无变质。用木 去菌种表层老化菌膜和扭结原基。菌棒打孔时要旋转抽出, 材专用粉碎机生产的木屑,颗粒较粗,呈四方形块状,无突出 防止穴口膜与培养料脱空,要求种块比穴口要大,使菌种和 尖状,颗粒均匀,吸水性能好,不易刺破菌膜。原辅材料须过 菌袋接触紧密。 筛清除杂物,以免刺破菌袋。 2.7提高发菌质量 2.2.2 控制料含水量 选择晴天上午或傍晚气温低时进行 2.7.1 合理选择发菌场所 香菇属好气性真菌,在空气流通 拌料,培养基含水量55%为好,即手握料能成团,掷进料堆成 荫凉的环境下培养菌棒,其菌丝扭结力强,菌丝强壮,培菌期 四分五裂,手平放落地即散开不结团。 问污染率可大大减小,还可防止菌棒因夏季气温高而造成菌 2.2.3及时迅速装袋拌好的料最好在5 h内装完,防止堆 丝超温现象。可将菌袋移入荫棚下,畦床上拱竹片覆薄膜, 放时间过长而使料发酵变酸。 畦床两边各留空档30 cm,固定好薄膜。既能防雨淋,又可创 2.3 选用合格塑料袋 盛装培养料的塑料袋质量的优劣, 造良好的流动空气供菌丝生长所需。 对菌袋成功率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优质的塑料袋厚薄一致、 2.7.2控制发菌温度接种后的菌袋不能堆放太高,袋与袋 均匀、耐高温(不易产生沙眼)、拉力强。常压灭菌可采用 间要留3—4 em间隙,并在菌袋及地下撒一层石灰粉,7 8 d内 0.05~0.06 mm厚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高压灭菌可采用 不宜搬动,当菌丝圈长至铜钱大时,进行检查与翻堆(发菌均 0.05—0.07 mm厚的聚丙烯塑料袋。 匀),发现污染的袋及时清除。香菇发菌需要60 80 d,在此 2.4 装袋规范 将培养料混拌均匀,拌匀后堆闷1 h左右及时 期间,15~20 d必须倒垛1次,至少要倒垛4次。 装袋。装料时松紧适度防止过松或过实,装好后用线绳或尼龙绳 2.7.3适时刺孔香菇菌种的菌丝直径在7 em以上时,可 要将两端扎紧,装后平铺轻放。采用双膜装袋,要套好外层膜。 适时适度的做好刺孔增氧,为了不使温度上升过快,在刺孔 2.5彻底灭菌装袋进灶要迅速,一次灭菌数量在2 000袋 时就应分批刺孑L,注意室温超过28 ̄C以上时要严禁刺孑L。 左右为宜,菌袋排放时上下层袋错开,使气流畅顺,点火至升 2.8 及时脱袋转色 接种后60~70 d,菌袋四周瘤状突起占 温至100℃时间不超6 h,IO0 ̄C保温10—12 h,中间不停火、不 整袋的2/3,菌丝浓白,局部有棕褐色,手抓菌袋有松软弹性 降温;趁热卸袋,发现破袋和松口,及时贴膜补漏。 感时,应及时进行脱袋转色,以免脱袋过迟,黄水渗透基内造 2.6提高接种技术 成菌烂筒。o 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