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理解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平等的内涵和法律依据?
(1)内涵:①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②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2)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4.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③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八、促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安全和民族团结。 1.我国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1)措施:①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②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③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成效: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②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治,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③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维护民族团结,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①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积极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②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③在日常生活中,各族人民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反对歧视和不友好的态度及行为,坚決与一切制造民族分裂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3.反对分裂的要求。
①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③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④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3.国家利益的内涵、内容及重要性。
(1)内涵: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
(2)内容: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3)重要性: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4.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利益?
①国家利益是广大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③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5.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6.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7.如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①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②捍卫国家利益。 8.怎样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①要心怀爱国之情,年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②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锡。③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力量。同时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
9.怎样捍卫国家利益?
①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应当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②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③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的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
九、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懂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一国两制”的含义。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
(2)“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2.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②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3.如何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
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①现实状况: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末完全实现统一、②重要性(必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③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④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⑤有利条件: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组带。
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和组成部分
(1)产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地位)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必要性)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意义)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
3.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4.新时代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内涵: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3)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6.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①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二)传统美德
7.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①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有自尊互做、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有诚信守法、见利思
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8.中华美德有什么重要性?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②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9.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②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三)民族精神
10.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1.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②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2.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3)开放新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等。 13.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要求。
(1)表现: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要求: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①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③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6.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