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2009Vol131 No.2
黑格尔自然美观评析
李文斌
(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摘 要:对黑格尔5美学6第一卷第二章/自然美0中所表现的黑格尔自然美观作了系统梳理,并加以简单评析。总体上认为,黑格尔的自然美观有相当大的缺陷和不足,为了配合和证明他的理念论哲学,他对自然美的轻视和故意贬低显得失之偏颇,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到人们日常的审美经验事实,因此就难以做出公允正确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毕竟比前人更多地对自然美问题给予了关注,也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见解,比如/美在生命0说、/感发契合说0以及对形式美的某些观点等等。
关键词:黑格尔; 理念; 自然美; 审美经验事实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9)02-0058-06
黑格尔在其5美学6第一卷中虽然开宗明义地把自然美排除在了美学研究的对象之外,但他并未完全
彻底地否定自然美。他认为美学/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0[1](P3)/根据-艺术的哲学.这个名称,我们就把自然美除开了。0/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0[1](P4)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精神高于物质0观念的表现,也是他出于在科学研究中界定学科研究对象的需要而故作此语。因为自然中的美/概念既不确定,又没有什么标准0,[1](P5)不适合作为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尽管如此,黑格尔比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美学家更多地研究过自然美。黑格尔在他的5美学6中辟了专章论述自然美,虽然他说自然美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实际上,自然美论成了他美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0[2](P24)这一方面说明黑格尔治学态度的严谨,在建构他那庞大而繁琐的美学体系时,并没有因单纯追求体系的严密性而故意忽略人们的审美经验事实。另一方面,开辟专章来探讨自然美也还是出于维护其体系的完备性的需要。/自然美是-美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现实的美的第一种形态,是美
的发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就构建其整个美学的逻辑体系的需要而论,不研究不讨论自然美是不可能的。0[3](P140)
一、自然何以会美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黑格尔对自然的本质的看法及其对美的根本观点。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理念,它先于一切具体事物而存在,是一种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自生发、自发展的。发展的动力来自自身当中矛盾对立方面的不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0的斗争,这是一个不断克服自身的有限性和片面性的上升的运动过程,它不假外力推动,总是处于不断的由低到高的发展中。绝对理念先于一切具体个别的事物而存在,构成一切事物的本质。绝对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分别对应地称之为逻辑理念、自然理念和精神理念。处于逻辑阶段的绝对理念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实体,以/纯概念0的形式存在着,发展着,没有得到定性,是纯粹抽象的因而也是片面的。经过/存在)))本质)))概念(构成世界本源的绝对精神)0这三个小的发展阶段后已达到其顶点,于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由/纯概念0外化为自然界。所以自然界是心灵外化的产物,是心灵(即概念)
收稿日期:2008-06-12
作者简介:李文斌(1970-),男,山西代县人,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东西方美学比较研究。
58的产品。黑格尔说:/自然本来并不是以具有同等价值的身份,与心灵分疆对立;自然所处的地位是由心灵决定的,因此它是一种产品,对心灵没有作为界限和局限的能力。同时,绝对心灵是应该作为绝对活动来理解的,因此,也作为它的绝对的自我分化来理解的。心灵把自身分化为另一体,这另一体从一方面看来就是自然,心灵本着善意把它自己的全部本质付给它的这个另一体。0[1](P118)到了自然阶段,/绝对理念0就寄居到了物质这个外壳中,由原本抽象的精神实体转变为隐藏着理念本质的物质实体,从而也就有效地克服了原先的抽象性和片面性,获得了一定的实在定性,并使个别与一般、特殊性与普遍性、具体实在与抽象概念初步获得统一。在自然阶段,/绝对理念0又经过了/机械性阶段)))物理阶段)))有机性阶段0三个阶段后发展到了精神阶段,发展的原因在于自然阶段,精神性因素未能得到充分、明晰的展示,自然理念仍然具有片面性。/自然的本质也是理念,不过自然这种理念有很大的缺陷。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理念作为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体,概念应占统治地位,起明显的主导作用,这种统一应该是一种能体现概念主体性作用的观念性的统一。可是,自然见不出这种主体观念性的统一。0[2](P66)绝对理念发展到精神理念就是对自然理念这种局限性的克服。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个预定的目标、目的)))自由的精神,所以自然理念的发展必定会朝着这一目标而去,最终必定会发展上升到精神理念的阶段,从而在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体中见出灵魂的真宰作用,真正达到体现概念主体性作用的观念性的统一。
在自然本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一方面承认自然界是物质实体,是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这存在的是抽象的形式。只有绝对理念将自己的本质外化给它,它才能克服它的有限性、抽象性,从而获得定性。
关于美,黑格尔说:/美是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统一,但是这种统一须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着,才是美的理念。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0
[1](P149)黑格尔首先肯定/美是理念0即理念之一种,
理念应当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具体实在与抽象概念的统一。美既然是理念,当然也该如此。所以,黑格尔为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0,[1](P142)其中既突出了理性的本质和内容,同时又强调了鲜活具体的感性形式因素,
普遍一般与具体个别并重,但精神性的内容毕竟是主宰,物质的感性形象只是理念借以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载体。尤为重要的是,这个定义还指明了理念与其感性形象(实在)之间那种/一而二,二而一0的关系,它们并非可以判然分开的两件事,而根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互相包融的统一体。这个定义中当然也包括了自然美。所以,/在黑格尔看来,自然之所以美,不在于自然本身的形状有多么好看,而在于它是理念的又一体,是理念的外化和自然的理念化造成了自然美。由于理念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人的心灵里,因此,自然的理念化常常表现为自然的人化。0[2](P30)所谓/理念的外化和自然的理念化0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从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和角度来看这同一个问题的,二者的统一(即理念和感性自然形象的统一)才是黑格尔所要真正表达的。无论是理念的外化还是自然的理念化,都要求在感性的客观存在物中充分地体现出精神主体的能动性特征。也就是说,自然美有赖于客观感性存在物的/内在的生气灌注0,显示出生命的某些特征。
二、自然美的种类
11内在方面的自然美
绝对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成为隐藏着理念本质的物质实体,是为自然理念。根据理念得以展示的不同程度划分为三个由低到高、首尾连续的发展阶段:
一是机械性阶段。在该阶段,自然界表现为分散的混沌状态,部分与部分之间互不相干。自然还看不出精神性的东西,见不出理念,物质的因素完全压倒了精神的因素。概念完全沉没在实在之中,物质性完全淹没了精神性,只见物质不见精神,尚且谈不上美。自然物要么缺乏差异性,要么虽有差异却各自独立,缺乏精神性的东西作统帅,作主宰,不能构成拥有灵魂之光的统一整体。例如,金属、矿物、石头等,仅只有物理的空间体积和形态而无生命,不能显现出理念的主体能动性。
二是物理阶段。自然物既有差异又有统一,概念此时作为一种异化了的抽象,变成了实在,统摄同一系统的各个个别,观念性的统摄作用开始显示出来了。但概念与实在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实在中的各
59
而他之所谓/理念0,常常又被称为/心灵0、/内在的生气灌注0等,指的是/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统一0。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概念0,即构成世界本源的绝对精神,当它尚未外化得到实现时,仅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实体;另一方面是/实在0,它只是概念的又一体,是概念外化的结果。两方面在概念主体性作用下实现的统一即是/理念0。这也就是说,
个组成部分仍显示出独立性,互相外在。因而即使有某种美,美也还是相当有限的。比如太阳系,太阳虽作为整个太阳系的代表统摄着其他诸星体,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各星体也/只有根据它们在诸天体的整个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才成为它们之所以为它们0,
[1](P150)但它们彼此之间仍然相互外在,
它的躯体里的肯定的显现,作为无限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力量维持它在它的内容里作为形式的地位。0[1]
(P152)/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体性相
之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0[1](P168)总而言之,生命是最能够表现理念的,而美的根本特质既然是理念,当然生命就是美的了。/但是,由于自然事物的生命形式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因此自然美(按:有生命的自然物之美)也就有层次不同的美。自然美由低到高的序列是:植物、动物、人体,其总的标准是生命的自觉和自由的程度0。[3](P143)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不断地从阳光、空气和土壤中汲取自己的生命所需,蓬勃地生长,从幼芽长成成熟的个体。但植物是不自由的,没有自意识的,它的生命活动受到周围环境的极大限制,被固定在某一处土壤中,无法自由地活动,也无法改造外在事物来为自己服务。动物就比较高明一些了,它的运动、活动是自发的,其生命已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灌注。它可以自由地运动,不受固定地点、固定方式、固定路线和固定速度的抽象限制。但动物的生命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动物通常也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来维持生命,不能改变和利用环境来为自己的运动服务。/动物的活动只是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只是一种本能性的低级的实用功利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质上不是精神性的审美活动。0[3](P143)根本的一点在于动物没有自意识。/相比较而言,人体的生命之美就大大高于动物生命之美。0因为人有自意识,他能够意识到并进而欣赏自身的美,所以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表现出极强的理性特征。而人以外的其他所有自然物却都不过是一种缺乏自意识的自在存在罢了。动植物都不能自觉其为美,它们只是对于人而言才进入美学的视野。所以,在有机的自然生命体中,人代表了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绝对理念所要求的/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统一0在人的身上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这就是人的灵魂与身体的统一。/与自然界的其他物体相比,可以说,人体完全充满理念。0[3](P146)/人的生命活动按自己思维所要求的方式进行,不受自然环境的束缚,甚至改变某些自然环境条件为自身所用,表现出生命的能动性,本质上是相对自由的。0[3](P143)但即便是人,也不是完善的造物,他依旧要受到周围环境的不同程度的束缚和制约,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从各方面遭到有限事物的纠缠0,所以,/人的本质也不是完全自由的,或是别人的工具,或把别人当作工具,自身无法说明自己。0[3](P146)在自然美的领域中,个人并不能表现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真正的美还是要到艺术
各自独立。
与矿物、石头等相比,它们只是被动地服从某种物理
规律,处于不自觉的运动和联系之中而已。并非是统一的主体观念性主导下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三是有机性阶段。理念在此阶段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显现,自然成为灌注生命的统一体。实在中的不同方面否定了各自的独立性、外在性,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一方面概念明白地外现于实在,另一方面实在的每一特殊面的各自独立地位被取消,各差异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切都归功于生命的有机体的出现。只有生命才是真正美的。比如人体的各个部分,离开整体将不再是它自己,虽然各有差异,却不具有独立的定性,它们必须共同作为整个人体的一部分才有意义,生命的表征周流于这个有机统一体的每一部分。
/在对自然美理念的论述中,黑格尔按早期进化论的观点编织了自然理念的自生发、自发展的历程0。
[3](P142)三个层次的划分/显然是以理念在实在中显
现的不同情况而决定的,一是看理念显现得充分不充分,二是看理念与实在统一完善不完善。0[2](P35)三个层次正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程度的自然美,第一阶段被认为观念最少,审美价值最低。物理阶段次之,而尤以有机性阶段的自然美最为充分。这种安排表现出黑格尔的一条重要美学原则:以生命为美,以生气灌注之物为美。但是,我们怎么能够认为一只有生命的癞蛤蟆比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更美一些呢?认为一条鳄鱼或一只毛毛虫要比满天星斗更美,也同样令人难以置信。黑格尔一味地按照他的理念论来建构其自然美观,致使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审美经验事实。对此,蒋孔阳先生曾有过相当中肯的评价:/为了硬套他的哲学体系,结果充满了牵强附会和自相矛盾的地方。0[7](P256)
21生命与自然美
黑格尔说:/作为感性上是客观的理念,自然界的生命才是美的。0[1](P160)/死的无机的自然是不符合理念的,只有活的有机的自然才是理念的一种现实。因为生命有这三种特色:第一,在生命里概念所含的差异面外现为实在的差异面;其次,这些单纯的实在的差异面遭到否定,因为概念的观念性的主体性把这实在统辖住了;第三,这里也出现了生气,作为概念在60美中去寻找。
黑格尔这种/以生命为美0的观念虽然较为符合他一贯坚持的绝对理念论,而且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有极强的逻辑性,但是正如鲍桑葵所说的,/我们并不觉得审美价值真是这样准确地随着有机发展的速度按比例有所增进。在我们看来,同富于个性的动物的凝聚的生命比起来,风景和地面的外衣,即植物生命更能顺应我们的心绪,更能和我们的心绪相应和。0
[4](P303)而且,他终究还是于有意无意中忽略了人们
命0。作为补充,他特别解释了自然结晶体的美是因为/它的有规律的形状不是由于外在的机械的影响,而是由于内在的本身特有的定性和自由能力,是由对
象本身方面自由产生的,因为外在于对象的力量虽然也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在结晶体里,赋予形状的活动却不是外在于对象的,而是这种矿物按照它的本质本来就有的一种活动的形式;它是这材料本身的自由能力,通过本身固有的活动而形成自己,而不是被动地从外面接受它的定性。所以这材料在它的实现了的形式里,本身是自由的。0[3](P168~169)这也就是说,这种自然结晶体(比如天然水晶矿石)之所以美,还在于其内在固有的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特性,它为自己赋形,并且就在这种赋形活动中实现为自己。黑格尔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体性相之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直接与材料统一的,形式就直接生活在材料里,作为材料的真正本质和赋予形状的力量。0[3](P168)虽然有些神秘费解,但还是依稀可以看出其/以生命为美0的自然美观的影子。我们的疑问是,这种内在固有的、体现自由生命活动特性的本质(即/材料的真正本质和赋予形状的力量0)是否只限于像水晶、石英那样的结晶矿体所拥有,其他无机物矿石,比如黄铁矿石、铜矿石或者大理石是否也有类似的特性?如何能够证明此有彼无?如果这种特性为一切无机自然物所具有,那么我们理应感觉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而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只把其中的个别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黑格尔明显流露出只从客观感性事物本身去寻找和抽取美的元素的倾向来。
第二种情况是指由无机物和有机物共同组合而成的风景,它们一方面/只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对象和外表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不同的有机的或是无机的形体0,另一方面,它们又/在这种万象纷呈之中却现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和谐,引人入胜0。这是从单纯的形式感上看自然风景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在不同事物的多样化统一中,显现出了外在的和谐。0
[3](P154)
日常生活中一些较为重要的审美经验事实。上文已
经说过,无条件地绝对地认为生命之美高于无机自然物之美并不完全符合人们日常的审美经验事实,我们举了毛毛虫、癞蛤蟆、鳄鱼之于宝石、星空的例子。另外,根据他的观点,动物是自然美的顶峰,而人又是顶峰之巅,那么岂不是说毒蛇和老鼠比玫瑰花更美,体态臃肿、秃顶加酒糟鼻的矮胖子也要胜过开屏的孔雀好几倍更能让我们获得美感吗?这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为此,黑格尔不得不进一步补充说道:/根据我们对于生命的观念,根据对于生命的真正概念的预感,以及根据惯见的类型在正常现象中所现出的本质上的差异,我们就说一个动物美或丑,例如懒虫爬起来很艰难,整个生活习惯都显得没有剧烈运动和活动的能力,就由于它的这种懒散,它叫人嫌厌。因为活动和敏捷才见出生命的较高的观念性。我们对于两栖动物,某些鱼类,鳄鱼,癞蛤蟆,许多昆虫都不起美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0[1](P169)这里,他专门针对/某些鱼类,鳄鱼,癞蛤蟆,许多昆虫0等自然生物修订了他的/以生命为美0的观点,显得有些为了应急而仓促之中查漏补缺的味道。对此,鲍桑葵也曾指出,/他在讨论动物体态的美和丑的时候,态度是犹豫的。他似乎承认丑可以是相对的。他说,有些动物的形体代表了一些一般来说同生气相反的特点,或者代表了另外一些特点,这些品质同我们习惯于认为是它们的动物生命的特殊形体或类型形体的模样相反,凡是这样的动物在我们看来就是丑的。0[4](P303)这种犹豫模糊的态度导致他的自然美评判标准未能贯彻到底。一方面坚持自然美在于生命,另一方面对某些动物却又/仅仅因为我不习惯于认为它们的形体是生命的充分表现0就轻易加以否定,随意修正。/因为活动和敏捷才见出生命的较高的观念性0,这是不是意味着百米赛跑的世界冠军无论如何要比其他普通的职业女性更美?我们只能这样理解。
31自然美与主体心情)))/感发契合说0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见出:第一种就是上文已经分析过的/自然美在于生
第三,/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0[1](P170)这就不是单纯从纯客观的自然感性形式里去探寻美的原因,而首次把主体的心境纳入到了审美的活动中,并指出这也是导致美的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着,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
61
所唤醒的心情。0[1](P170)黑格尔的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开了立普斯/移情说0的先河。这一观念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联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某种特定心境来论美,既没有把美完全归因于客体的某种属性,也没有完全脱离开客体而认为美由人心所自生,其实已经揭示了美在人与物的相触相合的关系之中的特点。首先是某种特定的自然的感性形式,其次是人的某种特定的心境,二者相触,一拍即合,于是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达到物因情而增辉,情因物而更浓,情物相谐的圆融境界,那就是美。这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物感说0。刘勰5文心雕龙#物色篇第四十六6开篇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0钟嵘5诗品6中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0都是强调外在自然之物对人心灵的触动、激发作用。但是如果仅有外物的触发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却没有进入特定的心境,美还是不能发生。黑格尔强调两相/契合0,可谓切中肯綮,深得审美之要领。
41外在方面的自然美
/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因为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显现,使生命的客观唯心主义对于我们变成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思考从概念来理解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按照它的普遍性来把它变为自为的,但是审美作用却按照它的显现着的实在来把它变成自为的。0[1](P161)黑格尔强调美必须诉诸形象,而形象则必定是具体的和感性的,这就必然要转向对形式美的探讨。美的形式直接与物的材料属性有关。/形式就直接生活在材料里,作为材料的真正本质和赋予形状的力量。0[1](P168)黑格尔探讨了抽象形式的美以及感性材料抽象统一的外在美,并总结出了/整齐一律、平衡对称0、/符合规律0、/和谐0这样三条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黑格尔对形式美的探讨是卓有成效的,由他所提出的诸多形式美规律得到后人的肯定、继承和发扬,也深深影响了此后的西方美学家们。特别值得肯定的是,黑格尔始终把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去阐发形式美。对于黑格尔来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0,美的内容就是理念,其形式则是/感性形象0,艺术美是如此,自然美也不例外。只不过,自然美的理念内容是模糊的,远未达到美的理念的真正规定性,也未能与外在形式取得统一。所以说/这种具体的统一还是有待实现的理想。0[1]
(P172)从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到符合规律,
对称就进了一步,加进了更多的差异性,从而造成一种更多定性的、更复杂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但这两种形式美要素还是只从量的方面的定性,因而不是理念本身固有的定性。符合规律则加进了质的规定性,也即使某一确定事物成其为那样事物的定性,因此造成
一种本质上的差异面的同时并存,这是一种更高程度的统一。至于和谐,则是从本质上见出的差异面协调一致的统一,理念内容与感性形式的统一程度明显高于前两者。这就形成了形式美由低到高的梯级分布状况。
三、自然美的缺陷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第一,自然美的个别生命形式不能充分显现出美的理念。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直接现实中的内在因素仍然只是内在的0。这里的/直接现实0也就是单纯的自然,/内在因素0就是指隐藏在物质当中的理念,这种理念/仍然只是内在的0,就是说外在的客观感性形式没有能够很好地、充分地表现出理念,也就是没有达到理念所要求的/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统一0。所以,内在的仍然是内在的,外在的也仍然是外在的。动物的美是自然美的顶峰,但是它的外在的自然感性形式仍然不能很好地显现内在的自由的灵魂。在黑格尔看来,那是因为动物的外表/完全被羽毛、鳞甲、针刺之类遮盖着的0,[1](P187)从动物外在的形体构造看不到灵魂,在形态上更多的是表现出为了生命的延续和自我保存的那些欲念性特征。与之不同,/人体到处都显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人体现象的无比优越性在于敏感(即通过感性的外表可看到思想、情绪和理性的内容),它虽然不是到处都实在现出感觉,至少是有现出感觉的可能。0[1](P188)人的皮肤到处显现出生命的光泽,所以人体美要比动物的美高一级。但是即便是人,也仍然有所欠缺,如皮肤的裂纹、皱纹、汗孔、毫毛、脉络等。此外,人的/身体里有一部分器官和它们的形体还只适合于动物的机能,只有另一部分器官才更能表现出灵魂生活,感情和情欲。从这方面看,灵魂和它的内在生活也还没有通过全部形体的实在而显现出来。0[1](P188)其实,黑格尔这里明显是对自然美有吹毛求疵、求全责备的意思。难道动物的羽毛、鳞甲之类覆盖物就不能使我们感受到美了吗?试想象一下孔雀吧,有多少人不是因为它艳丽的羽毛才去观赏的?一条金鱼,我们难道会认为它只有去掉那些闪闪发光的鳞片才会更美一些吗?其有悖常理之
再到和谐,
美的理念与其形式的契合程度是逐层递进的。整齐
一律只是一种外表的一致性,是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这种重复只是从外在方面达到一种统一性;平衡62处,不难看出。
第二,自然的个别事物对环境具有较大的依存性。依照黑格尔的观点,理念只有转化为现实的客观存在,和具体的个别事物相结合,才是美的。但自然的个别事物都是有限的、不能独立的。理念既然要转化成直接的个别的客观存在,与外在世界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就不能不受到外在世界各种条件的限制,/它须同时听命于偶然机会和必然需要。0[1](P190)这就是依存性。这种依存性使得直接的个别事物生活在一个不自由的领域里。的确,自然界的一切存在,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生命体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包括人也是如此,黑格尔说的这种依存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否据此就断定自然物不美了。每种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比如水分、气温、光照等等,但我们能否认为所有的花朵因此也就显得不美了?金鱼只能在水中存活,它会因此而在我们眼中显得不美吗?一位天生丽质的少女需要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活自己、给母亲治病,需要吃喝拉撒,需要住房来遮风挡雨御寒,需要和别人交际,会不会因此而显得不美?自然界的生命体都需要依赖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来生存和发展,其生存活动不可能完全不受到自然规律的束缚和限制,所以不可能是完全独立自由、完全自足的生命整体。而事实上,这样完全自由自足自为的生命在世界上也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纯粹只为论证理念能否得到充分显现而找出的所谓/自然美的缺陷0是我们所不敢苟同的。
第三,自然的个别事物具有存在的局限性。/每一个别动物都属于某一种有定性的因而也是有局限性的固定的物种,而不能越过这个物种的界限。0[1]
(P193)/这就是说,动物的自然形体的美丑受物种、遗
像马那样奔跑,像奶牛那样产奶,像人这样使用语言、尔虞我诈等等,那会是个什么样子?结果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么一种功能大全式的生物,它甚至缺乏固
定的形态,它当然是高度自由的了。但它既然是这么一个东西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肯定就具备这种东西的特性而不具备别的特性,所以最终仍然无法摆脱某种定性的束缚。这里,黑格尔给自然美所设置的标准简直是太高了,已经超乎苛求之上了。所以,在这个标准之下,人的自然美当然也不是真正完美自由的。我们认为,除了第一条是纯粹来自他理念论哲学的逻辑推导外,黑格尔为自然美列举出的上述种种/缺陷0都是存在的,问题只在于能否据此对自然美做出/低于艺术美0的判决。黑格尔显然正是据此对自然美做出评判的,这实在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黑格尔之所以如此吹毛求疵,煞费苦心地罗织自然美的种种/缺陷0,其目的不外是/崇尚艺术美,实际上是突出、崇尚他的绝对理念,突出崇尚精神。0[2](P56)所以在列举了上述/缺陷0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宣布,就是因为自然美有这样多的缺陷,/心灵就不能在客观存在的有限性及其附带的局限性和外在的必然性之中直接观照和欣赏它的真正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需要就必然要在另一个较高的领域才能实现。这个领域就是艺术,艺术的现实就是理想。0[1](P195)至此,我们才会恍然大悟,他为什么如此不遗余力地急于贬低自然美。/黑格尔轻视自然美,这确是事实。0
[5](P475)
黑格尔自然美观略如上述,所作评析或有不够准确之处,愿就教于方家,以臻完善。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陈望衡,李丕显.黑格尔美学论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3] 邱紫华.思辩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 鲍桑葵.美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 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7]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传等规定性的限制,缺乏独立自由性,而自由性正是真正的美所必不可少的。0[3](P165)其实,这一点/局
限0是可以和第二种/局限0联系起来看的,对外在环境的种种依赖正是不同的物种之成其为自身的必然要求。正因为自然界有多种多样的生命存在,也才同时就有多种多样的局限性,这本来就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如果硬要取消了这多种多样的物种的局限,也就等于取消了自然界缤纷繁复的生命。试想,如果有这么个物种,比方说鸡,它没有任何种的限制,具备一切种的特性,既可以在天上飞,也可以在水里游,还可以
[责任编辑:杨 勇]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