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
(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人教版语文说课稿(二)
《麦哨》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分别介绍了中外典型的乡村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体会田园诗情,《麦哨》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麦哨》一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 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 以读代讲,以读求悟
(2) 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课文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灵活化\"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只安排了一课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
积累精彩句段,下面我从\"读、听、赏、抒\"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其中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读中听田园欢歌,在读中赏田园画意,在读中抒田园诗情,在读中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听田园欢歌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然走进语文材料,融入语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欣赏课件《美丽乡村》图片,聆听着优美的笛子曲。诵读前面学过的乡村生活古诗词。
2、谈话导入课题:欣赏着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3.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4.说一说:交流,读通相关段落,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应\"、\"间\".
5.\"吹一吹\":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小组互相合作模仿麦哨声。(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仿一仿: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尖上掠过?
( ),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 )? 7.品一品。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欢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
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8.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9.想一想: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课文也变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欢歌。)
二、赏田园画意
课文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以我们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教育。
1.质疑: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是什么句式?你联想到些什么?(随机板书)景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物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说草地简直是天然的运动场,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联想: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指名回答。
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指名读)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嬉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1、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快乐?
2、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
3、(小组交流,汇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4.小结并整理板书。(见板书) [三]、抒田园诗情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1.积诗情语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一声呼,一声应 密密的 鼓鼓的 嚼嚼,吮吮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一张张 一朵朵 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2.抒诗情画意: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
(1)、交流收集的有关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和文章,图片。 (2)、请小组中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乡村印象。 (3)、争做小诗人:《乡村的记忆》 乡村就是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 和着阵阵泥土的芳香; 乡村就是 乡村就是
乡村是一幅 的画 乡村是一支 的歌 乡村是一首 的诗 3拓展延伸
(1)搜索\"最美的乡村\"资料,关注广东最美的乡村评选和新农村建设[参考网址]:中国最美乡村
广东最美乡村 新农村信息:
(3) 请学生做\"长辈记忆中的童年游戏\"的调查。
4、全课总结。全体合唱歌曲《美丽的田野》,全课在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本板书概括了课文所描绘的景与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把握课文脉络主旨。其次,诗化的板书与本文意境相统一,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人教版语文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
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 | 惊叹 美丽的风光〈 〉 |草地:一碧千里 | 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