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概况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下辖二市五县(县级)五区,总人口415万,其中城区人口133万.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湘鄂渝三省交汇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的著称.早在1876年清政府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宜昌就被辟为通商口岸,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先后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建国以后,国家在宜昌兴建了30多家军工企业和一批重点企业.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带来了宜昌第一次振兴,实现了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宜昌插上了第二次振兴的翅膀,宜昌正在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
宜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水能资源独特.市域内除长江,清江外,还有99条中小河流,水能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的8%,长江流域的15%,湖北省的99%.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高坝洲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31万千瓦,三峡水电站还将增加6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此外地方已建设了320多座地方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44万千瓦.目前,市域内已在开发的水电总装机容量达2704万千瓦.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宜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宜昌集历史文化与现代工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还有清江风光,三国遗址,巴楚文化,民族风情等自然,人文景观.随着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宜昌正逐步成为三峡旅游的中心城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三是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市域内已探明矿种53种,其中磷矿储量12亿吨,占全国17%,全省70%;已探明石墨储量1685万吨,是全国优质石墨矿的主产区;铁矿储量达17亿吨,占全省的31%;石灰石,锰,重晶石,花岗岩,陶粒页岩等矿藏都具有较大的工业开采价值.四是生物资源多样.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达49%,木材蓄积量240万立方米.居湖北省之首.宜昌的柑橘,茶叶,香菇,蚕茧等土特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宜昌是华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宜昌237公里,宜昌港是长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位居全国四大煤炭转运港之列.南北交通大动脉----焦柳铁路和正在兴建的宜万铁路在宜昌交汇.三峡机场是三峡地区最大的4D级民用机场,设计年客运吞吐量140万人次,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成都,重庆等地的国内航线和香港,日本的国际包机航线.以宜黄高速,沪蓉高速和318,209,055三条国道为主干的公路网四通八达.目前,宜昌境内已经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立体运输体系,是华中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宜昌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湖北省前列.特别是近几年来,宜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05.5亿元,增长3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增长17.8%,按可比口径增长23.2%.规模内工业企业增加值243亿元,增长29.2%,利税125亿元,增长37%;利润83.5亿元,增长4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5亿元.增长12.7%.外贸出口3亿美元,增长16.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增长8.7%,其中市县属投资164亿元,增长22.6%.吸收外商投资1.05亿美元,增长12.8%.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平纯收入3108元,增加170元,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6元,增长7.4%.目前,宜昌农业已基本形成了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秭归脐橙,采花毛尖,清江鱼等一批精品名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工业经济通过抢抓三峡工程机遇,实行引进名牌和争创名牌并举,结构不断优化.宜化,安琪,稻花香,枝江大曲,兴发,东阳光等一批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法国欧莱雅,江苏森达,北京汇源,河南双汇,浙江娃哈哈等一批国际国内优强企业落户宜昌,宜昌的水电,载电体,化工,食品医药,新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企业正在崛起,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878万人次,增长8.8%,实现旅游总收入57亿元,增长20%.
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组织编制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宜昌是长江三峡旅游的两个重要增长极之一.今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宜昌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求宜昌在全省”一江两山”旅游增长极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建成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明确提出把宜昌建成时间水电旅游名城;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上,把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在”十五”发展规划中,将旅游业作为全市只要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宜昌旅游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十五”以来的近五年是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十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07.3万人次,比”九五”增长1.14倍,累计旅游创汇2.22亿美元,比”九五”增长71%,国内旅游收入217.3亿元,比”九五”增长65%.旅游业总收入235.亿元,比”九五”增长69%.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在湖北省仅次于武汉市,位居全省各市周之首.
宜昌旅游资源富集,全市拥有各类旅游资源601处,其中世界级3处,国家级30处,省级40处,对外开放重点景区49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11处.全市形成了新三峡旅游7条干线,宜昌周边游,宜昌一日游等多种组合的旅游产品.三峡大坝在宜昌兴建,高峡平湖的出现,一批全新的世界级旅游品牌正在形成.以长江三峡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奠定了宜昌旅游在国内和国际旅游中的重要地位.以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圣人关羽,学者杨守敬为代表的古代名人文化;以巴人遗风,土家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三国古战场,三游洞为代表的历史遗迹和以神农架,大老岭,柴埠溪生态旅游胜地构成了”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旅游城市形象.
宜昌旅游产业形成规模.全市现有星级饭店70家,其中桃花岭饭店,宜昌国际大酒店,葛洲坝宾馆,三峡工程大酒店,半岛酒店,昭君山庄6家宾馆为四星级;旅行社12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7家,注册导游1370名;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
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市共争取旅游国债资金6900万元,促进了三峡大坝旅游区,三峡黄牛岩生态旅游区,长阳清江生态旅游区,九畹溪旅游综合开发和柴埠溪风景区等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十五”期间招商引资旅游项目57个,投资总额36.4亿元,到位资金10.98亿元.三峡大坝旅游区,黄牛岩旅游区,三峡游客中心,三峡旅游广场,柴埠溪风景区等旅游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三峡开发总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三江航天集团,兴发集团,深圳华侨城,浙江均瑶集团,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纷纷投资宜昌旅游,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大集团大公司,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大,市场开发效应显现.2000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以及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举办了2003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IFEA)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旅游境内外宣传促销,新闻媒体,网络推介,,旅游宣传品,华中旅游博览会,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特展,花车巡游,”新三峡十景”评选,央视<热气球飞越新三峡>宜昌专辑,全国百强旅行社宜昌行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进一步把宜昌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提高了宜昌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