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音乐学院人士对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联觉调查
作者:胡含笑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
身为一名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主要是着眼于课堂教学,而音乐欣赏是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学法固然重要,而音乐这门学科又有其独特的性质,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不能表达具体的视觉对象,具体的语义等具象、确定性事物,它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当我们听到音乐,或许可以想先到大自然、瀑布、草坪,或许可以想象到心情忧郁、蓝色、绿色等等。这种感觉称为联觉,在受到某一种感觉刺激,会产生另一种的感觉,较常见的有听音乐时产生色彩、形状、触觉、嗅觉等感受。
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非音乐学院并且未受到过任何音乐、乐器训练的学生,在此时引导他们对于一些作品的欣赏,教学目标不应只是单纯的欣赏音乐,应主动思考通过刺激产生试听视听觉产生联觉体验,获得丰富的想象与情感反应。
设置的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大部分是未经过任何音乐学习的非音乐学院人士,10人左右。
针对此次调查问卷步骤:1.选曲: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2.制作调查问卷;3.发放问卷,后收回统计、分析问卷答案。
问卷收回后,就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和了解:
音高方面:在这首作品中,整个音区偏低,音越低,情态体验倾向于抑制,与下沉的感觉联系在一起,就会觉得压抑。之后在高音区的三连音也象征着作者情绪的波动,后缓回到安静阶段。在跟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他们均表示这首曲子整个听起来有点压抑,声音比较低,容易会联想到一些不安、哀伤的想象。有一名调查对象对贝多芬以及贝多芬的作品有一些了解,他认为贝多芬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表现他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而创作的,知音难求,对于没有共同感觉的人很难能体会得到贝多芬的作品里的情感。
音强方面:音强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之一,对音乐中强与弱的体验则是音乐对人的刺激造成的,在很多测试中,实验者总是把强音和显示情态程度强的表情想应对,把弱音和显示情态强度弱的表情相应对,从而说明听觉体验中声音的强弱与情态的强弱具有联觉关系,作曲家会在作曲的时候想表现平和安静的时候,用弱音。在跟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他们表示这首乐曲的力度都是偏弱,感觉比较像在夜晚,轻手轻脚,感觉声音小就会觉得非常的远距离、飘渺,容易会产生幻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起音方面:调查对象都认为起音缓和、速度柔和。
音长、速度方面:这首乐曲由均匀的三连音开始,匀称而又慢速就给人舒缓的流动感,这首乐曲的速度、节拍就给人一种哀伤的基调,在平静的背景上出现主题旋律,仿佛在倾诉内心的悲伤。而长音使人感觉空间宽阔、心情平和。调查者表示此曲速度比较慢,听起来也很舒缓,特别是当我告知又叫做《月光奏鸣曲(简称 月)》后,他们表示挺起来就会觉得很舒服,感觉一副大自然的美景出现在眼前。
和谐度方面:这首乐曲和弦都是平稳进行,并且连贯,充满朦胧的气息。调查者表示此曲听起来不是那种夜店的音乐吵闹、不舒服。再加上月光奏鸣曲这个名字联想到的是非常美丽的画面。
音色方面:这首乐曲的音色是钢琴,再加上弱的力度,在这首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演奏家古尔德曾经在演奏这首慢板乐章时用了七分钟时间,加上他对于力度的准确控制,使音色像被洒上一层细滑的月光一样,打动了无数听众。调查者有多人表示,钢琴的音色是他们觉得非常舒服的音色,如果这首作品换为其它乐器的话可能没有这么的好听,有人开玩笑说,很难想象用小号、或者唢呐吹这首作品的声音。
音乐引导想像,关于对音乐情绪的反应,认知论者认为人能听到音乐表现的情绪,但对音乐无情绪反应(Thompson,1992),而情绪论者认为人能听出感受到音乐诱导出来的情绪(强烈音乐体验Gabrielsson,2001),但是音乐在理解上和表达上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尽管是一些没有经过音乐学习的人,人们对于音乐的通感还是共通的,对于音乐的想象是不确定的,对于音乐欣赏时的引导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这首作品,我分别用《贝多芬#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简称 贝)》和《月》两个名字进行了两遍聆听,在用《贝》这个名字时,我是让被调查者自己聆听,而在用《月》时我对被调查者进行了一定的语言方面的引导,我想看一下对于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语言引导对他们在聆听时候是否有一定的影响。在第一遍聆听的时候,选择没有联想的有7人,有联想的有3人,在没有联想的人中有人表示对于在听音乐的时候从来不会主动去产生任何联想,也想象不到什么,就是单纯的听音乐。在我告知《月》曲名之后,并进行语言引导,然后进行再次聆听后,有联想的由3人又增加了5人。他们后来描述自己联想的内容大概有:想到冬天夜晚光秃秃的树枝下的夜空,一轮大而明亮的月亮、想到了月光下自己散步在小路上的情景、听着美丽的钢琴曲想到了海边一拨一拨的浪花、在月光(也可能时日光)下漫步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在音乐欣赏之前语言上的联觉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时候标题音乐也不一定简单地直接对应于标题所示的视觉性对象,就像这个作品一样,贝多芬《月光》表现了贝多芬遭受爱情失败和耳疾的痛苦,并不是描写月光景象,所以也不一定有助于音乐的理解。我再之后表示了贝多芬在做此曲的时候的状态和意义之后,被调查者认为这首作品在听得时候也会觉得是比较悲伤悲哀安静的曲子,所以在自己想象的时候也不会去想象什么特别欢快的场景,后有3名被调查者表示,调查后的几天,再次听到这首作品还是会联想到之前自己联想到的这幅画面,这首作品已经和这个画面进行了绑定。相信就是联觉的中介效应在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简介:
胡含笑(1988-),女,汉族,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610000,艺术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