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仡佬文化资料

关于仡佬文化资料

来源:二三娱乐


仡佬族文化:艰难的传承与拯救

愈是民族的,愈是古老的、传统的,就愈是中国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当一些民族资源丰富的邻省(如云南、广西等)已经被广泛的用作旅游开发时,在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贵州,却还一直以她神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外界的关注。一曲“黄果树”,“多彩贵州风”,一如国酒茅台,贵州这坛陈年老酒,在新世纪的今天,一经时代的钥匙开启,那股清香与醇厚,沿着改革的大风,吹向全国,吹向世界。当苗乡风情与侗寨鼓楼大歌开始大红大紫的时候,仡佬族文化却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贵州最古老的民族,这个夜郎国的大王族,以她古老的传说、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民风吸引着人民的强烈兴趣,深入历史和民间,我们在感叹其文化神奇和厚重的同时,也对流失的仡佬族文化怀着深深的担忧,也许真正的走进这个仡佬族,更能让让我们了解多彩的贵州。

仡佬族:云贵高原的古老民族

2006年农历7月26日。在遵义县平正乡天星堰的一个仡佬族村子。在中断70余年后,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恢复举办。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仡佬族文化又开始被仡佬族人重视起来。这个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少数民 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化一度挣扎在面临着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边缘。在笔者对众多的仡佬族走访中发现,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才是他们的根,即使在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的今天,他们也没有放弃,希望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大约60万左右,贵州省占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集中在遵义,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

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过去,民间直呼其为“古族”或“古老族”。笔者在遵义的一些乡间采访时了解到,在古代,仡佬族人口众多,分布区域辽阔。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有的移徙他地,有的改称为其他民族,有的和其他民族杂居,主要分布在贵州遵义的务川、道真以及正安、松桃、江口、六枝、水城等县市、特区内。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由于较长时间与邻近诸民族于生产、生活方面的密切交往,语言逐渐发生变异,固有的民族语言大都已经消失,改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其内部各支系语言的差异也较大,且因受周围民族语言的影响、渗透。

有学者认为,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一个少数民族。在遵义的务川、道真和遵义平正乡的民间,还一直传唱着这样一句歌谣:“仡佬仡佬,开荒劈草。”仡佬族老人们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认为,这很好的回答了谁是最早开辟贵州的民族。另外,在仡佬族居住区,每到七八月,就可以随便到村寨里他族人的地里采谪成熟的粮食河瓜果祭祀祖先;老人死了,只要选中,可以随意抬到别人地里边安葬。在贵州这块土地上,他们认为是他们的祖先最先开荒种地,最先耕种庄稼,所以他们应该得到优先和尊敬。不管是粮食还是葬地,其他族别的人一旦被选中,不但没有异议,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吉利。据史书记载,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贵州最古老最原始的民族之一。周秦时代,其先民是我国“鬼方”的“濮人”。经过后来各个朝代的演变,其仡佬之称一直沿袭下来,并因衣、生活、生产等特点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黄牛仡佬、水牛仡佬等。

贵州仡佬学会副会长田金海先生介绍,近年来,在仡佬族文化研究的文献中,“仡佬族是贵州土地的最早开拓者”、“仡佬族的先民濮人的夜郎国,其历史就是仡佬族人的断代史”等等论点已经形成一定层面上的影响。

传统文化流失严重

在采访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悖论,长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的仡佬人民,经济就要相对发达一些,但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化还是风俗,被同化和流失现象就比较严重,如务川和道真的大多处地方,会说仡佬语的人太少,甚至,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是否有语言,服饰也一样被同化。在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一带,仡佬族人数不少,可是由于和汉族、苗族等其他民族杂居,民族文化流失也比较严重,只有极少数人还会说仡佬族语言,服饰也只是节日的时候才穿。而在六枝县的居都村。仡佬民族的文化保存得很好,不管是语言还是服饰还是风俗习惯都保持得很好。这样看来,仡佬民族要发展,要强大,吸纳别族文化,学习汉族文化是必须的,开放和交流又是必须的,而保存民族文化,又牵涉到一个封闭的矛盾问题。

笔者在居都村了解到,这个村是一个纯粹的仡佬族村,是目前发现的仡佬族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地方,甚至有人认为居都村是仡佬族最后的原始部落。这里的一千三百多人,全部是仡佬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以仡佬语交流,他们中的老人、妇女和学龄前儿童,只懂本民族语言,不懂汉语。他们的生活习俗、节日、禁忌独特而又自成系列,与族源、文化传承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

而在遵义县的平正仡佬族乡,这里却是另外一个情景,这里的老人还有部分会说仡佬族语,年轻人中只有极少数,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现在掌握的全的汉语,已经不再会自己民族的语言。这个乡是贵州省100个贫困乡镇之一,属于受国家扶贫的地区。在这几年的扶贫款中,大部分用作了基础设施建设,光修路就将近花去了2000万,该乡的领导说,要开发煤炭资源,要引进外来投资,路不通不行。政府考虑得多点的还是经济的发展。

笔者才采访中发现,贵州大方县普底乡一个聚居和散居着70多户仡佬族同胞的叫红丰村的村子,是全国仡佬族聚居地区不可多得的仍然保留仡佬族语言的几个点之一,甚为惊叹。

在红丰村大寨组,笔者发现目前还会说仡佬话的20来个老人,仡佬语已经不是他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他们更多地还是说汉语,即使是用仡佬语交流时,不经意间又会说出汉语来。

高品学是一位仡佬族的祭师,接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其他人要多得多,但问到在家里与老伴是不是用仡佬语交谈时,他说:“都是打民话(汉语),不打乡谈(仡佬语)。”在会说仡佬语的家庭里,仡佬语的实际使用已经停止了。

红丰村大箐组的王伦光算得上当地的一位仡佬语专家,曾在1985年和父亲一起协助张济民调查仡佬语。现在父亲去世了,王伦光已经56岁了,家里的孩子都不懂仡佬语,眼看自己的仡佬语知识就要失传,王伦光十分担忧。

务川、道真的仡佬族文化和平正比起来,流失现象更为严重,很多传统的文化在这些地方已经找不到了。

这引起了相关专家和仡佬族本民族一些文化人的注意和思考,贵州省仡佬学会副会长田金海明确表示,不管经济怎么发展,文化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在仡佬族以后的发展文化才是灵魂,这个灵魂绝对不能丢。同样的也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不管是遵义市民宗局还是地方政府,都已经开始作手抓一些仡佬族的民族文化工作。

在开放中传承仡佬族文化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仡佬族文化缺失较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置换是必然的和肯定的,仡佬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的不是封闭的去保护和传承,而要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去

发展民族文化。在这个角度上,许多单位和个人已开始作有力的尝试和努力。

遵义市民宗局局长田维鹏局长告诉笔者,在整个市的民族文化经费中,现在正在逐年增加,正在申请更多的经费用作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在地方政府中,不管是务川还是遵义县的平正乡,都正在作一些探索和尝试。务川自治县五次党代会对该县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建设仡佬族风格浓厚的秀美山川”,准备以民族文化建设为动力,推动民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遵义县县委书记袁利民以表态,在经济发展过程要把民族文化融合进去,已经在平正乡的一个仡佬族村做试点,由在该乡挂职的副乡长李东宇直接负责,建立一个仡佬族文化旅游村寨,已经投入资金做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个人的力量,仡佬族人田金海老人一直在呼吁仡佬族人团结起来,保护自己的文化,在今年秋季他就组织村民恢复了已经中断70余年的传统节日“吃新节”,他表示还会继续努力举办各种活动,推动仡佬族文化的发展。身为汉族的戴启华为保护仡佬族文化和推动个民族的融合也做了很大贡献:用自己的退休工资修建 “汉僚和魂文化备”,用自己的一己之力“风雅文化山”,修建竹王台,仡佬颂,长征文化纪念碑等。在平正乡笔者看到,戴启华老人正在努力挖公路,他说一个人已经挖了40多天的公路了。

路在何方?

对于仡佬族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笔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仡佬族文化人朱明章:

把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围绕仡佬族的“丹砂文化”、 “青铜器文化”、“傩戏文化”等,将洪渡河文化吸纳的夜郎文化、巴人文化、武陵文化融汇穿插期间,运用借势、造势之法,营造古朴、多元的文化氛围,突出其古老、神秘、粗犷、厚重,让游者随处能触发思古之幽情。要以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对仡佬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合、精心策划、精心打造,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的培养、开拓旅游市场。在这方面,云南“香格里拉”的推出,可说是最成功的范例。1997年,云南省政府发布消息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神秘的“香格里拉“,就是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巧妙地借势、造势,从而打造出享誉中外的旅游品牌,这应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贵州仡佬族学会副会长田金海:

如何传承和发展仡佬族文化,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呢。一是需要政府和其他热心人士的支持与参与。二是本民族人必须从内心深处去觉醒,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遵义市民宗局局长田维鹏:

站在行政单位的角度,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争取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另外就是加强科学研究,在民族文化的挖掘过程中去伪存真,通过收集、整理、挖掘、嫁接,形成一套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现在局里正在准备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所”,用专门的资金和人力去开展民族文化工作。在发展思路中必须把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西部志愿者赵中华:

我是来自北方的志愿者,已经在仡佬族地区工作了两年,主要做远程教育设备的工作,服务期马上就满了。就要走了,其实很不舍,仡佬族地区的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现在的仡佬族文化发展是很不完整的,好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其重要性,比如今年就恢复了“吃新节”,但是考虑到这边的人民还不富裕,应该从深层次上去思考这个问题,在注重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大家合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专家周国炎:

每一种语言、文化只有从别的语言、文化中不断吸收有益的成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在众多语言文化并存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作为人文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各种语言、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维护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对保证人类社会这个大的人文生态系统健康、平衡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抢救仡佬族语言中:一、弘扬仡佬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把目前仍完好保存母语的村寨开发为旅游村;三、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地做一些“母语复兴”工作;四、大力开展对仡佬语材料的调查和保护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