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摘要:语文作业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既要充分发挥语文作业的诊断与反馈功能,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发挥语文作业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功能,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语文作业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和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挥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2021年4月12日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针对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作 出了相关规定。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政策关于初中作业方面的要求重点体现在:
(1)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以解决过于繁重的作业为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要效益。
“‘作业’出自《管子·轻重丁》中的‘行令半岁,万民闻之,舍其作业,而为囷京以藏菽栗五谷者过半’。《辞海》中对‘作业’做如下定义:‘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而教育大辞典中则进一步将作业详细的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综上所述,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作业”一词本身,“作”指向完成事件的行为,“业”指向完成事件后的成果。如何让学生提高“作”的有效性,并把控“业”的量,让语文学习落到实处,值得我们思考。
而语文是什么,“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是学习我们母语的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因此语文这一科目是重要的,也是独特的。
语文作业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既要充分发挥语文作业的诊断与反馈功能,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发挥语文作业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功能,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语文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作业设计和实施要科学合理有效,要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语文作业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和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挥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写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此外课标中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等方面均有体现。
一、作业布置的现状
[2]
[1]
作业设计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螺旋状式上升的认知结构的拐点。但我们目前作业的布置存在一些问题:
1.作业比较随意,缺乏针对性
常见情形为“一刀切”,忽视学生学习差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对学生造成“吃不饱”,影响进一步发展;“吃不了”打击学习信心的影响。
2.作业比较单调,缺乏创新性
机械抄写,背诵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综合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 3.作业比较狭隘,缺乏拓展性
缺乏明显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课堂知识无法进行实际运用,严重影响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
二、作业设计的思路
作业布置上,从“控制”与“形式”两个方面着力。从“控制”上看,首先是控制作业的总量,开学初以备课组为单位统一作业形式及内容,力求作业精简有效;其次是控制作业完成的时间,初一初二年级书面语文作业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初三不能超过30分钟;第三是控制作业完成的场域,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绝大部分作业。
从“形式”上来讲,力求在作业的设计的顶层逻辑上统整观照,瞄准80%的“素养空间”,夯实20%的“课内”教学,实现课内外的打通,课内外协同发展。作业设计抓住两个原则:一是减量增质;二是体现差异化的弹性作业机制。作业类型可大致分为:基础型、拓展型、选择型三类作业。基础型作业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拓展型作业、选择型作业主要涉及阅读与写作,根据学生不同学情分层布置,要求更加有针对性。
(一)变机械重复为形式多样
基础知识要巩固,作业注重渗透“学法指导”,学生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消化、吸收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内化、升华为语文素养。
(二)分层有弹性
教师要设计可供不同类型学生选择的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等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不应该先把学生分层分组,先给学生贴“标签”,再给对应的作业。
如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时,结合思考探究四,尝试让学生写微评论。根据学生思维层次的不同,教师在设计写微评论作业时,就让学生结合自己优势,选择角度进行撰写,可从朗读设计角度、某个字或词或句入手,也可质疑权威赏析或从诗歌背景入手等等。可一句、一段或一篇,可一人独自完成,亦可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
(三)有效利用校内资源
1.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类型,结合大单元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主命题或师生共同命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和巩固。
2.积极开发研究各种校本教材,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型来巩固提高。 3.创新设计学习作业清单,侧重语文核心素养提高。 (四)创新作业形式。
语文学科减少书面作业种类,重视实践型、体验型、开放型作业,探索项目化学习,开展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比如,落实语文学科思政,开发思政作业,如“佳片有约”爱国励志电影影评作业。再如,开展了名著阅读手抄报设计活动、书法擂台赛、古诗词朗诵大赛等活动,并尝试结合课内阅读学习拓展实践类作业,让学生们从课本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看待社会和世界的视野,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发展自我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提升作用。
(五)假期作业设计
旨在引导学生抛开繁重而机械的作业本,关注现实,投身生活,在真实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学语文,在读写的实践中提升语文品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制作“诗”“画”相配的书签
在寒假里,借助字典和网络,理解并背诵八年级下册需要背诵的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制作一张“诗”“画”相配的“书签”。
2.“当名著遇上连环画”
作为初三的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几乎没有时间好好地去看书,哪怕是中考要求的名著。寒假对于平日学习负担繁重的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机会,尤其是可以利用大段空白时间完整读一本本厚厚的名著。初三的寒假,开展语文探究活动之名著阅读——当名著遇上连环画。阅读名著,根据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等,手绘连环画。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既要聚焦课程标准,对接核心素养,又要把握语文特质,扎根语文教材,更要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这是实现作业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新的挑战,教育者的匠心,是一颗拓新笃行的实践之心;语文人的初心,是一颗明德求是的尚美之心。
[1]于佳.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12.
[2]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