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化教学中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

来源:二三娱乐
信息化教学中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

摘 要 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法 研究的

热潮。在教学评价改革层面更加注重以过程性或形成 性为主、终结性为辅的多元化评价。量规作为面向学习过程 的主要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地观察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过 程,为教学改革特别是评价方式的转变带来活力。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评价 量规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发展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工具) , 包括量规、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电子学档、概念图、评估 表等。在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评价的实践运用中,注重过程 性评价的量规( rubric )工具展现出诸多优势。

量规也称为评价表或评分细则。量规专家海蒂

?古德瑞

齐认为,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能够明确描述每个准则的水 平。 [1] 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主要用于评价、 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既可作为教师评价的工具,也 可以作为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工具。 [2] 焦建利教授认为,具有 一系列评价标准、设置了质量优弱序列的量规可准确描述学 生作业或学习表现的优劣程度。量规不同于标准化测试,其 评分的标准公开化,较容易实现开放和共享功能,有助于对 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且学习过程的控制应该从教师逐渐向学生过渡,培养学生 知识建构的心智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自我控制者, 使他们具备批判的、联系的认知加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 学生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前提下成长为学习过程和结 果的最佳评价者。以强调学习者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为特色 的建构主义评价强调目标比较自由的评价,主张将学习评价 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和目标建 构新的评价标准和测量工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

?米

尔斯?加涅是信息加工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一定的教 学条件支持下,学习者逐步进入某种持久的学习状态,形成 一定的能力和倾向,这种能力或倾向要从外在的行为表现中 进行观测。 [3]

根据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评价模式,可以采 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定量手段获取教学评估事实材料。运用 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主要是基于对学生内在能 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所进行的表现性评价。影响教学绩效的 因素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 结合,建立在定性评价基础上的定量评价,或者定量评价支 撑的定性评价,这两种课堂绩效评价方法都能够有效发挥评 价量规的导向作用、诊断作用以及鉴定作用,为进一步优化 评价量规的指标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二 、量规的特点

1. 普适性 量规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主观性的判断,

更注 重对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 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与能 力的考查,适用于信息收集与整理、探究性学习、学习成果 汇报与展示、科学实验与试验、小组学习活动、课后复习与 巩固等各种学习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2. 系统性 教学过程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功能系统,包括学习者、授 课教师、学习课程、教学资源(库) 、教学环境等,以教学 过程中各环节的评价为基础的教学绩效评价取决于教学各 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践证明教学量规能够系统 地衡量教学各因素的作用效果。教学评价量规作为一种测量 工具或方法成为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或者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此过 程中,教学、学习、评价融为一体, 不再有明显的区分界限, 从而将量规这种评价工具转变为教学工具或学习工具。 [4]

3. 动态性 量规是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可以根据学习环境的变 化修改任务的构成要素。根据评价的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合乎 标准的评价量规是实施评价的重要环节,量规的设计应在评 价标准的弹性与可选择性方面留一定的空间。由于量规具有 开放性,学生家长或其他研究人员也可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之 中。

4. 发展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量规评价有助于推进课程发展与教 学改革,

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使用量规可 以获得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资料,从而及时发现学习中 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有利于学生发展;使用量规 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思维 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交流能力;教师也可以 利用量规衡量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情况。

三、量规的设计与应用 1. 设计原则

要将评价量规运用于复杂的教与学过程并取得预期效 果,应依据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做好量规的设计。通常,量 规的设计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根据教学目标 和学生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第二,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第三,具体的描述性语言要具有可 操作性,每个等级对应的评价标准里应出现同一评价元素, 各等级的描述性语言要体现等级之间的差别性。 [5]

2. 量规的设计

在信息化环境下,使用评价软件制作的量规主要有两种 类型。第一种是单机运行的教学评价软件, 如 Rubriebuilder 、 The Rubric Processor 等;第二种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教学 评价软件,如 Rubrie Generators 、 Rubistar、 Rubrie Maehine 等。前

者是直接运用的单个教学评价辅助工具,后者则有很 多模板,可以自动生成、修改、查看、在线分析评价结果。

从评价量规的架构将量规分为整体型和分析型两类。整 体型(如表 1)是从教学过程的整体角度将学习过程与学习 结果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型(如表

2)首先将学习表

现分解成基本的评价指标, 分别进行评价, 最后给出综合分。 量规的架构一般包括任务指标、质量状态、描述性说明。任 务指标是学习任务的构成成分;质量状态是指每个指标完成 的等级与达到的水平,通常用分数表示,是

4〜6个层次的

差异数值;描述性说明则是文字说明,用来区分任务完成的 质量情况,判断等级水平的差异。量规的设计通常采用李克 特量表的五等级评定法。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

参考量规生成器(如量规之星 http : //rubistar.4teachers.org/ 等)遵循以下步骤进行量规设计。第一步,根据课程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水平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第 二步,选择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为评价的指标;第三步,根据 遴选出的评价指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确定 各指标的权重;第四步,采用李克特量表等方法为每一个指 标分等级;第五步,描述并确定各评价指标每个等级的评价 标准,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 每一部分;第六步,设计包含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表格形 成评价量规;第七步,根据评价量规的使用反馈情况修订量 规。

3. 量规的实践应用

在信息化环境下,使用量规进行面向教学过程的评价具 有很好的实践效果。在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 点:第一,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第二,与其他评价工具 配合使用;第三,在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 第四,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在使用量规前通常为 学生展示一个量规评价范例,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视化”衡 量样本。

在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使用量规工具能够获得学 习效果评价的即时数据。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向学生适当展 示量规的结构与内容,学生能够根据该可视化的学习目标明 确自己的学习行动目标与计划。学生对照量规了解、熟悉学 习的目标与内容。在学生自评阶段,学生依据量规中描述性 指标反思并改进学习过程,最终对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 评价。在点评阶段,教师提供及时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合理地 进行自我评价,或者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任务质量情况给出客 观评价。

在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活动时,利用量规工 具实现学习效果评价功能。在资源库教学运用过程中,借鉴 并拓展多元化评价的已有成果与方法,将课程总体评价量规 和作品评价量规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嵌入 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中,以评促教,教评结合。操作过程 为:第一步,学生用户注册登陆;第二步,学习内容选择, 进入课程学习网站进行学习;第三步,个人学习资料管理: 含个人背景资料、个人学习计划、个人对课程学习

的自我反 思;第四步,学生学习任务管理;第五步,基于过程的学习 评价,含教师的评价、来自同学的评价和学习者自我评价。

量规是学习的“脚手架(scaffold)”,运用评价量规,教 师能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提示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 的不足并不断改进,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量规具有 目标导向作用,量规中的学习目标描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 “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 ,促进学生对任务目标的理解,确 定任务质量的达标程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效益、效果 意识。因此,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量规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 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Heidi Goodrich Andrade.Understanding Rubrics[J].http //www.doc88.com/p-918448404035.html

, 1997

[2] 寒冰编著 .信息化教学评价 -量规实用工具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 R.M.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 徐春华 .量规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D] .广州:华南 师范大学, 2005.

[5]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作者:王正华( 1970-),男,安徽当涂人,常州轻工职 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 ] 【责任编辑 郭振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