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动物养殖环境与卫生保健
第一节 场址选择、布局及其建筑
养殖场是动物生长发育的生产场所,也是畜产品生产的初期工厂,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和布局是否得当,畜禽舍设计和建筑是否合理,都直接关系到饲养动物性能的发挥和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最好要请相关专业人士来设计。
一、 场址选择
选择场址,要综合考虑饲养动物的种类、规模、生产特点、饲养方式、集约化程度等基本特点,对地势、地形、土质、水源、交通、资金投入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分析,建设一个与其各种情况相适应的养殖场。能便于各项卫生防疫制度的落实,保证场区具有较好的小气候环境,便于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 .,便于提高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和人员效率。
地势
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
水源
水质良好,水源丰富,符合饮用水标准。
土质
坚实,渗水性强,未被污染的沙土地。
位置
远距主干公路和居民区,位于居民区水源下风向。
电力
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并备有应急电源。
二、 场区布局
布局合理的养殖场,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的基础和可靠保证。布局的原则大致是:①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节约土地,少占或不占可耕地;②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势地形,利用原有条件,为畜禽创造有利的生产环境,达到减少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并能保证提高劳动效率;③考虑养殖场的排污情况,达到不污染或少污染环境的目的。养殖场的布局一般分为管理区、生产区、病畜处置区。设计布局时,按照人畜保障的角度,管理区在上风口,依次生产区、病畜处置区。
管理区
包括办公室、职工宿舍及食堂等单独成院,大门口设有消毒池。
生产区
养殖场的重要生产部分,包括畜禽舍、饲料加工室、兽医室等。
隔病区
包括病畜区,新购入的畜禽隔离场所及处理污物的地方。
三、建筑要求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建筑样式,要求北方的防寒、保暖;南方的通风、防暑、降温。舍内要求干燥、不透水、不滑、冬季地面保温。墙壁、屋顶耐热、防潮,门、窗通风良好。粪尿沟光滑,便于冲洗。场区进行绿化,保持场区空气清新,在场区下风向建有贮粪区,减少对场区的污染。
第二节 养殖环境与动物生产
动物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各种生产性能发挥的一切外界条件和因素,都称为动物的环境。包括场区外环境、场区内环境以及畜禽舍内小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温湿度、风速、光照、噪音、空气中气体成分、饲料、饮水、管理等。动物的生活环境决定着动物的生产性能。为使饲养动物得到良好的发育,获得较高的生产力,就要人为地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温度
温度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影响甚大,其主要是通过动物的热调节而起作用。在低温时大量的饲料能量消耗用于维护体温,用于生产的能量减少,造成生产力下降;在高温中,生产力下降是动物减少产
热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对幼小畜禽而言,低温对其影响是非常大的,轻者造成发育不良、下痢,重者造成死亡。因此对小动物做好保暖工作非常重要,对成年动物而言,寒冷对其影响没有炎热影响大,特别是大型动物牛、马以及被毛隔热性能良好的绵羊,影响很小。猪、鸡虽然怕冷,如果畜禽舍保暖性能好,饲养管理到位,也能应付寒冬。温度对采食量的影响规律一般是,低温时采食量增加,高温时采食量减少。另外夏季长时间高温,也会造成动物中暑而死亡。因此要注意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
二、湿度
指空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一般温度下,空气湿度对动物的调节没有多大影响。畜禽舍内湿度过高,会使畜禽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高,有利于传染病蔓延,病程加重,湿度大,有利于病原性真菌、细菌、寄生虫的发育。因此,可采用通风换气,减少高温高湿的影响,清楚舍内污染空气,改善舍内环境。
三、光照
光照可引起机体生理节律的改变,影响畜禽的生命运动、生产力和健康。适当的光照强度和光照
时间,可以增强动物体的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繁殖力和抗病力。光照不足或时间过短,则动物体制代谢、氧化过程减弱,生长发育减慢,性成熟推迟,性机能减退。畜禽活动减少。光照过强或时间过长,则神经兴奋,眼睛疲劳,引起蛋鸡啄肛等。
四、饲养密度
指舍内畜禽的密集程度。饲养密度可直接影响到舍内的空气质量。饲养密度大,散发的热量多,舍温度高,湿度大,产生的粪便多,有害气体多,噪音大。饲养密度大一是影响肉鸡的整齐度,二是发病率增高。为了防寒和降温的需要,冬天密度可大些,夏季少些。
五、有害气体
畜禽舍内的有害气体是由油畜禽粪尿及其分界产生的二氧化碳、氨气、甲烷气、硫化氢气等,主要刺激动物的眼结膜,呼吸道结膜,引起动物羞明、流泪、咳嗽,引起呼吸道病发生,影响动物的生长。改进措施:减少饲养密度,勤少饲养密度,勤打扫粪便,通风换气。
六、噪音
适度的声响可使神经兴奋,刺激食欲,提高代谢机能。过高的声响,即为噪音,可引起神经紧张和应激反应,奔跑、挤堆、鸣叫,导致意外受伤和死亡,降低产蛋率,影响生产性能,造成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
第三节 养殖场污染及防制
一、养殖污染的原因
养殖场废弃物主要包括粪尿、病死畜禽、污水等。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就是粪便,乱堆乱放,污水随意排放。另一个是病死畜禽随意丢弃或变卖。在一个大剂量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剂。
二、 污染的后果
大气污染
养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不仅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其产蛋率或产乳量,同时也会危害人体健康,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病的发生;养殖生产中产生的尘埃进入大气中,可被人和动物直接吸入呼吸道,而且尘埃易被微生物附着,带有病菌的尘埃可传播疾病,对周
围居民构成威胁。
水体污染
养殖场排出的污水富含营养物质,直接排入自然水域或渗透进地下水层,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的氨气、甲烷气、硫化氢气等有害气体还会进一步恶化水质,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含有的高铜、高砷等物质,还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土壤污染
当过多的污染物进入土壤,超过土壤的消化能力时,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分解不了,则会造成土壤污染,致使耕地废弃。
三、 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模式及方法
养殖场废弃物虽然有其有害的一面,但是通过适当的处理,变废为宝,可转化为农业的优质肥料,还可变成能源被利用,对废弃物的处理提出以下模式。
沼气生态模式
依靠完善的粪污处理系统,将畜禽粪尿经过一系列发酵处理,产生沼气,以此进行供电、发热,以沼液、沼渣还田利用为纽带,蔬菜、果树、农作物利用为依据,大力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益,消除其产生的环境污染。
土地利用模式
将畜禽粪便进行脱水或堆积处理,消除臭味,制成有机肥料,可以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 实行更大区域的种养平衡,将污水进行沉淀净化处理,可灌溉农田。
种养平衡模式
根据土地规模确定养殖数量,以土地消纳粪便,制定科学规划,将畜禽粪便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的供应源,进行堆积腐熟后就地还田。
四、 当前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方法
堆肥发酵处理是处理养殖场固体粪污的较好方法,就是利用各种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分解粪中的有机成分,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些物质的利用率,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环境也可杀死其中的病原体,减少臭味,易于包装运输。
饲料化利用
利用脱水干燥处理技术,减少其中的水分含量,并可除臭彻底杀死其中的病害菌及虫卵,制成有机肥料或饲料。再一个用优良种蝇或蚯蚓等分解粪便,生产动物蛋白,其中蚯蚓粪也是优良种肥。
生产沼气,能源化利用
沼气是利用厌氧细菌(主要是甲烷菌)对粪污等有机物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气,占 60% ~ 70%,其余为二氧化碳、硫化氢。沼气燃烧产生大量热能,可作燃料供生活生产使用,发酵的残渣又可作肥料使用,沼液又可作叶面施肥。因而生产沼气既能合理利用废弃物,又能防止环境污染。
第四节 动物卫生保健
在动物养殖过程中,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或由于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而使动物不能适应外界环境,表现出动物机能下降,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病症。为了杜绝疾病的发生,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我们就要消除其致病因素,减少对动物的威胁,按照科学的饲养方法来伺养。
一、 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
不要等到动物发病了再去治疗,而是应将发病因素消除在发病前期。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科学理念。
二、 强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对进出养殖场的所有车辆及人员进行彻底消毒。养殖场要定期消毒,养殖舍及动物要全方位消毒,不留死角,定期饮水消毒。对发病动物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害菌传播。
三、 改善饲养条件,提高防病能力
给动物创造一个舒适的饲养场所,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通风换气工作,减少各种不良因素
影响。保证饲料营养全面。提高抗病能力。
四、 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外部引种,杜绝外来病原的危害
如须由外部引种,一定要有检疫部门协助并发给合格证书。
五、 药物预防与保健
在养殖中最常见到的是细菌性感染,主要是链球菌、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肺炎放线杆菌。头孢噻呋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感染的有效药物。也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泰妙菌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对无疫苗控制的传染病,在饲料中普遍添加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预防。
六、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合理使用疫苗
七、 合理使用兽药
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疗程,合理使用药物,做到对症治疗,减少药物残留。
八、 定期开展疾病监控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做到有的放矢,经常进行畜群整体状况观察,发现异常者,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
九、 发现疑似传染病,隔离上报
采取病料送有关部门实验室进行确诊。
十、发现传染病,控制传染源
划定疫点、疫区进行封锁。扑灭传染源,其他立即进行强制免疫,直至最后一头动物痊愈,超过最长潜伏期,再无新病例发生,彻底消毒,解除封锁。
十一、污染场地,用具等彻底消毒
垫草焚烧,粪便堆积发酵,其他无害化处理,继而彻底消毒。
十二、紧急免疫
对受威胁区的动物实行紧急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第五节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健康养殖
—、食品安全
动物性食品主要是指肉、蛋、奶等。近些年来出现的“红心鸭蛋”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影响了中国食品的出口,降低了中国的信誉。严重暴露了一些养殖场户及非法生产销售违禁药物的不法人员漠视国家法纪、惟利是图、草菅人命的丑恶心态。食品安全事件成为当今国家的头等大事。
1. 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①动物疾病。②违规使用违禁药物和人用药物。③大剂量滥用抗生素,引起药物残留。④大量使
用添加剂。
2、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措施
①严格防疫,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② 依法检疫,绝不让病害肉流入市场。
③ 进行立法。规定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将食品安全列为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明确规定,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按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论处。
宣传违禁药物的危害,添加违禁药物就是犯法。严禁在饲料饮水中添加违禁药物,按疗程合理使用兽药,严禁使用非法添加剂。严格按照动物的无公害标准,生产“绿色动物食品”,让产品回归自然。
二、健康养殖
1、健康养殖
健康养殖就是以保护动物健康、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其生产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且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良性的,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其生产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这种模式体现了畜牧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局度统一
2、我国健康养殖的发展方向
①开发推广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其成分为多种益生菌、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促进生长因子等,可补充饲料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适口性,促进动物的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还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减少粪臭,降低对环境的污染。②提高养殖场粪便、废弃物处理技术,实现无害化处理。③提筒集约化养殖技术。④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⑤加速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⑥推广生态养殖,采取更符合动物天性的健康饲养方式,使动物呼吸到新鲜空气,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达到生态安全优质的要求,生产出绿色有机畜产品。
3、我国动物健康养殖与国外养殖水平的差距
(1)基础设施、设备差距
我国畜牧养殖业所用的设施、设备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而国外先进的
工厂化养殖均为自动化。
(2)养殖技术差距
目前我国的养殖技术普遍落后,饲喂的是质量不够稳定的自配饲料,而国外大多采用转化效率高的全价优质配合饲料,来源稳定,不易传染疫病。
(3)管理差距
我国畜牧业表现在疫病比较严重,养殖环境污染程度高。原因一是对动物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盲目追求高产;二是环境控制手段落后,动物药品使用混乱,药物残留问题严重;三是对饲料研究薄弱;四是健康养殖管理水平低下。
(4)意识差距
畜牧养殖发达国家把动物养殖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人类生存环境与养殖的协调,早已形成健康养殖意识。我国还普遍处于粗放型养殖,养殖户的素质普遍还较低,不注重新技术的推广使用,环保意识不强,健康养殖的观念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4、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的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加快村外标准化场区建设,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畜一沼一菜”、“畜一沼一果”等生态种养殖模式,大力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环境。
(2)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增加出口的需要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药物残留,动物疫病,动物福利这三大绿色贸易壁垒,积极推行生态健康养殖,生产绿色有机畜产品,提高中国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新农村村容整洁的需要
生态型养殖小区建在村外,田边地头,可使畜禽粪便就近移入农田,就地转化,变废为宝,使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改善,此种模式应在优势地区大力推广普及。
(4)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
近年来出现的人畜共患病不仅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威胁到饲养人员的健康。要把动物防控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