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富贵不能淫》核心素养练习
【核心素养一练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对下列加点字注音。
(1)公孙衍( ) (2)丈夫之冠( ) ..(3)淫( ) (4)往之女( )家 ..【答案】(1)yǎn (2)guàn (3)yín (4)r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
(2)一怒而诸侯惧 惧: (3)安居而天下熄 熄: ..
(4)丈夫之冠也 冠: (5)父命之 命: ..(6)以顺为正者 顺: (7)立天下之正位 正位: ...(8)与民由之 由: (9)无违夫子 违: ..(10)独行其道 行: .
(1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1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 ..(13)子未学礼乎? 子: (14)戒之曰 戒: ..(15)往之女家 女(rǔ): (16)妾妇之道也 道: ..(17)得志,与民由之 得: (18)富贵不能淫 淫: ..(19)独行其道 行: (20)贫贱不能移 移: ..(21)威武不能屈 屈: (22)此之谓大丈夫。谓: ..【答案】(1)果真、确实 (2)害怕 (3)平息 (4)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5)教导 (6)恭顺,孝道 (7)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 (8)遵循大道走 (9)违背 (10)固守,坚持 (11)这,这个 (12)怎么 (13)你 (14)告诫 (15)通“汝”,你 (16)方法 (17)实现 (18)迷乱,惑乱 (19)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20)改变,动摇 (21)压服 (22)称为,叫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 今义: (2)以顺为正者 .
第 1 页 / 共 14 页
古义: 今义: (3)父命之 .
古义: 今义: (4)与民由之 .
古义: 今义:
【答案】(1) 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 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2)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位置在中间 (3)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4)古义:遵循 今义:理由 4.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别,并解释该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威武不能屈: .
【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5.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居天下之广居 ..
第一个: 第二个: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 .(3)行天下之大道 . 妾妇之道也 .(4)必敬必戒 . 戒之曰 .
【答案】(1)居住 居所,住宅 (2)能够 实现(3)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原则,行为准则(4)留神,当心,谨慎 告诫 6.翻译下列句子。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 2 页 / 共 14 页
(3)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子未学礼乎?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6)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7)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8)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9)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0)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此之谓大丈夫。
【答案】(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3)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4)你没有学过礼吗?(5)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6)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7)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8)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9)(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0)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1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12)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第 3 页 / 共 14 页
【核心素养二练习:思维发展与提升】
1.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景春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
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答案】敬仰、崇拜、羡慕。反问句式、 “诚”字、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体现景春对此观点深信不疑。应该以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答案】两层: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之“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前一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出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案】孟子提出了三方面的标准: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5.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第 4 页 / 共 14 页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放在最后。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7.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答案】孟子认为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8.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核心素养三练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1.孟子如何批驳对方并提出自己观点的?(即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用反问句否定了景春观点,包含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只是顺从君主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标准的本质。然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文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第 5 页 / 共 14 页
【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3.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浩然之气?
【答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当遵守做人的原则,提高品行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如: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不能贪财将东西占为己有,应当坚守做人的原则,将东西归还失主。
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答案】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
第 6 页 / 共 14 页
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核心素养四练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往之女家 (2)与民由之 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命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 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 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惧有伏焉 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搞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5.谈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第 7 页 / 共 14 页
【答案】1. (1)女:同“汝”,你 (2)由:遵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到了你丈夫家里。女:通假字,同“汝”,你。 ②句意为: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由:遵循。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代词;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B.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选项加点词意义相同。
D.第一个“焉”,怎么;第二个“焉”,在那里。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3.(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居,居住;立,站立;行,行走;大道,最宽广的道路。句意为:(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4.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分析正确。
D项中“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运用了比喻论证;分析不正确。 5.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而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解析】本题为阅读启示题。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爱国重义来表述,观点明确,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第 8 页 / 共 14 页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丙】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第 9 页 / 共 14 页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天下惧 / 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 / 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 / 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D
第 10 页 / 共 14 页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D项句意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 2.A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虚词,注意结合语境分析用法及意义。 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B项:副词,表反问,难道; C项:结构助词,的; D项:代词,自己。 3.C
【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较得出正误。C项“语多愤激,格调沉郁”说法错误,诗人表现的是乐观豁达的精神。 4.C
【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较得出正误。C项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5.B
【解析】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故正确答案为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子翻译:所谓讽喻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 【参考译文】 【甲】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第 11 页 / 共 14 页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丙】
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三、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 .(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 .(4)适同敞自灵川至 .
2.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
第 12 页 / 共 14 页
①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 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D. 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 【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 (1)通“汝”,你,你的 (2)有时 (3)离开 (4)恰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女:同“汝”,你的;适:恰逢。
2.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以及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来进行翻译。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日 赋 诗 倡 和翻译为: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根据翻译,可以断句为: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书籍;B.表疑问语气,哪里/语气助词,不译;C.于是/竟然;D.两个“诚”都翻译为真的。故选D。 4. (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1)中的“以”翻译为因此,译文: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句难度不大,阅:经过;颜色:脸色;译文: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 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文中的同敝,“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面对敌人,他将
第 13 页 / 共 14 页
国家大义凌驾于生命之上,宁死不屈,正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参考译文】
【乙】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第 14 页 /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