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欣赏《百鸟朝凤》
二、教学目标
(一)完整地聆听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情感和唢呐的音色特点。
(二)对比聆听钢琴版《百鸟朝凤》,感受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的音色特点。
(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积极感受和体验音乐,用多种方式模仿和表现音乐,感受作品《百鸟朝凤》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能够感受和理解音乐,描绘听到的音乐形象。
四、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都有哪些?并且可以区分他们的音色吗?
答:(管子、竹笛、箫、笙、唢呐等等...)
(二)新课教学
1、介绍百鸟之王凤凰。
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鶤[kūn]鸡、威凤等。
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2、凤凰的神话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像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他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儿那样吃饱了就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啊?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以发挥大用处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得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
度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
3、模仿图片中人物中演奏的姿势。
4、介绍唢呐: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
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现在最常见的就是在婚礼,丧葬等场景,表现力异常丰富。
《百鸟朝凤》就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优秀乐曲。
5、《百鸟朝凤》作品简介:
《百鸟朝凤》是一首被称为“鼓吹乐”或“鼓乐”的民间吹打乐合奏曲。最早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是中国民族器乐十大名曲之一,它以热闹欢快的曲调,描摹了百鸟和鸣之声,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美景,充分发挥了唢呐擅模仿的特长。
《百鸟朝凤》原名“十样景”,在众多唢呐曲中,它最具代表性,将唢呐的表现力演绎到了一种极致。《百鸟朝凤》的乐曲声中有莺歌燕舞,有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你能听到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能感受到活泼、粗犷的生活气息。
6、初赏乐曲
(1)欣赏乐曲 ,请你说出这首乐曲主奏乐器是什么?
(2)思考乐器中出现的哪些鸟类的声音?
(3)乐曲中所描写的是一种什么场景?
7、再赏视频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唢呐曲《百鸟朝凤》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群鸟齐鸣,凤凰高飞的主题中,又有多幅独立的生动画面乐曲意境深远,立意新颖,情景交融,引人入胜。演奏者在这种美好的景象里,抒发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和谐美和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8、整体认知
试着从情绪、力度、速度、音色几个方面分析这首作品!
答:(情绪:热情、生机勃勃... 力度:有弱有强... 速度:欢快、活泼、较自由... 音色:丰富多变、嘹亮的...)
9、欣赏视频钢琴版《百鸟朝凤》
70年代,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根据吹打合奏曲《百鸟朝凤》创作了同名钢琴曲。词曲在保留了原唢呐曲的特点的基础上,又充分运用了钢琴语言,使乐曲更富有活力以及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了传统音乐特征和钢琴文化语境。此钢琴曲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0、课外拓展与思考
对比欣赏钢琴版《百鸟朝凤》,说一说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乐时各有哪些特点?
( 1973年,作曲家王建中根据唢呐民间乐曲改编了钢琴曲《百鸟朝凤》。在钢琴的不同音区用不同的音量、音色,模拟鸟鸣和民族器乐吹打的音响色彩效果,把唢呐开朗、活泼、幽默的个性和渲染音乐气氛的能力刻画得入木三分,将百鸟争鸣的欢跃情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散发出浓郁的民间艺术情趣。
唢呐版的《百鸟朝凤》最大的特点在于摹仿各种禽鸟鸣声,并把它音乐化、艺术化。而钢琴版的《百鸟朝凤》把握原曲的神韵,把民族音乐的感觉和灵性用钢琴表达出来,体现中国文化中“形善而神聚”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课堂小结
鸟类不但入诗,它华丽的羽毛、俊美的神态,也是古今画家挥毫泼墨的对象。鸳鸯戏水、鹰击长空、喜鹊登梅等都是常见的画景。所以,我们更要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