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3期 2014年9月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0L0GY Vo1.26 No.3 Sep.2014 DOI:10.3969 ̄.issn.1008-7109.2014.03.004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侯宇新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本文提出了深化校 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协同创新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阐明了转型发展的任务,并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探 索实践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任务;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09(2014)03—0018—04 当前,为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我国高等教 育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一场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 展为切入点的教育变革正在兴起。以协同创新的理念,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 “新型大学”发展,对于充分发挥大学职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转型发展,一般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性质、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过程。高校转型是学校在明确的办 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办学行为。一般包含办学类型转型、办学层次转型、学科结 构转型、管理模式转型等几种类型。转型发展是学校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不仅意味着人才培养层次和学 科水平的提升,更意味着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项职能关系调整基础 上的一系列适应变化 我国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647所,这些高校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地方本科 院校转型发展,“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服务模式等方 面进行改革”_1],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内涵挖掘与扩展外延的需要。由于 每所高校发展历程和办学优势各不相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任务和路径也必然会有所区别.但 都包含了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型和从新建高校到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转型。教育部规划司陈峰 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按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相融合的 发展方式,主要培养区域产业链高端的应用技术人才、社会文化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发挥区域技术 中心和文化中心地位作用,建设成引领区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大学”。可以看出,“与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相融合”是转型路径的关键。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协同创新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这既是现代大学发展的理论要 求,也是国家政策的导向。现代大学是整合资源的平台.大学只有千方百计地获取和整合分别为不同主 体所掌握的办学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最优化的利用,才能保证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发展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获取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不强、水平 不高的学校。发展必将受到制约。 收稿日期:2014—07—01 作者简介:侯宇新,男,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侯宇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19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y of Stuttgart)物理科学家哈肯(H.Haken)1971年提出了系统科学中 的协同论,他认为在任何一个系统里面各要素之间都需要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 总和的新功能”[2 3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就是要通过“协同”实现“创新”,即通过某一事物 或系统的资源和要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撑和共同作用.实现系统优化、功能拓 展、水平提升等创新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实现协同创新,就是要求学校、企业、地方政府、 科研院所等掌握人才培养资源的各个主体破除界限、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产 学研一体化的“协同放大”效应,保证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的充分 发挥。反思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发展远 离了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轨道,简而言之,就是没能与社会资源的主体间形成有效的合作 与融合,没能构建起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 201 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 新,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_3]。2012年,协同创新写入了党的十八 大报告,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这就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实施开 放办学,着力构建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的合作机制,深化多方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学校发展的各种 改革举措必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任务分析 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称谓,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产物,是基于实 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融普 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 展,应瞄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以“产学研 用”的协同创新推进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 大学职能的完善和发挥,国际化办学、校企合作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校企合作育人,产学协 同创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成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库”。要以社会需求为导 向,立足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交汇点,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应用技术 大学联盟建设,构建中职一高职一应用本科(国际合作)一(专业)硕士一博士的人才成长通道。围绕区 域产业升级,加快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 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对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方式完善培养方案、课程体 系、课程内容。整合校内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工程实践基地,推 进办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推动优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任务落实和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努力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办学,提升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 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动技术创新,拓展学术技术的应用面,成为促 进企业特别是地方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力量。成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发源地”。要以学科建 设为龙头,加强优势学科的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凝 练特色研究方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构建面向地方、行业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具有学校特色 的学科体系。实施“人才强校”,在全面提高教师工程素质基础上,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并以其 为核心构建由校内教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 挥科研平台作用,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特色优势学 科,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拓宽科研和科技服务范围,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直接支撑和服务地方经济,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树立开放办学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区域行业发展,以技术咨询、技 术服务为重点,为地方或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应着力聚合内外资源,构建各种服务平 20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 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发挥智力和资源优势,以应用为本,搭建人才培 养平台。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提供人才培训。要依托校办产业,为地方开展技术服务,解决区 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把技术服务与科 学研究有机衔接,以技术服务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加大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的力度,共建研发中心和 科研生产联合体,使校内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进入生产领域并成为实质性生产要素。 此外。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化 教育,营造全方位立体式的文化氛围,提升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还应加强大学制度建设,构 建科学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有利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为教学、科研工 作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三、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探索实践 黑龙江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黑龙江。面向区域和行业,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始终坚持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提供工程应用技术服务”的服务面向 定位以及“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始终 坚持需求导向。特色发展,推动了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学校荣获全 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校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中国教育报》、《黑 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深度报道。 2013年,成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的成员单位。学校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大 学办学机制,努力建设适应黑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中高 等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衔接互通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实现从新建到新型的转变。 1.加强内涵建设,整合内部资源。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对接区域产业、服务行业 发展”,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了省级重点学科,着力建设了新兴学科,扶持发展了必需学 科.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构建了“主干的工科、适当的理科和管理学科,必要的文科”的学科格局。面 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拓展新专业,建设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综合改革 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提升了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部分优势学科专 业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2.以“卓越计划”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为引领,构建了以“目 标多元、环境开放、方案弹性、过程动态、监控标准”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一条主线、两大 体系、三个平台、四个结合、五个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际大公司的先进理念及培训模式,实施 “3+1”校企合作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依托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加工程实 践,形成了“教学——生产——教学”的良性循环,促进了产教融合。建设“致用(虚拟)学院”平台,整合 校内资源,与国内外高校实施交换培养,支持学生参与研究、竞赛、开展创新创业。 3.推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丰富生源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 培养立交桥。学校调研了多所高职院校,就合作意向、试点专业、培养模式、学生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就联 合开展“高职本科3+2”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达成了共识。向教育厅提出建议,遴选部分普通高校(具有硕 士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组成办学联盟,实施联合培养工作。成立继续教育学 院,加强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为行业、企业、社区等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机会。 4.建设高水平合作平台,促进合作育人。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 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与l0余家世界500强公司共建了多个特色实验室和 培训中心:建设了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重点实验室和技术 研发中心.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140个;建成了全国首个高校工程文化博物馆和4个工程文化教育基 地和1个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企业冠名赞助多个技术技能大赛,吸引省内多家高校慕名参赛,在省内高 校产生广泛影响。举办多个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式培养;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培训基 侯宇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2l 地。与地方和行业联合培养“落地”人才。 5.发挥学校优势,以项目为载体服务地方发展。在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加 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拓展项目研究和服务领域。先后与哈尔滨市政府、省交通 运输厅、省测绘局、宇光虚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哈尔滨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联合开展合 作,在城市智慧管网建设、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光电子技术应用、寒区特种涂料研发等方面加强与行 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由智慧管网项目到智慧城市项目,由云计算项目到云谷建设.由大 型科研项目的参加单位到主持单位,学校不断融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学校的监理公司、测量公司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和社会服务。年均科技服务经费达3000余万元。 6.着力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与企业合作升级校园网,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智能教室, 改造传统课堂,建设了微课和资源共享课,正在引进慕课。建设信息岛和信息密集区,建设智能教室,以 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升级,以广泛覆盖的电子学习促进学习质量全面提升。 7.推进专业认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了专业认证系统培训, 制定了专业认证工作方案。测绘工程专业的认证申请已于2014年2月被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受理,今年7月将迎接认证专家组进校考察。按照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用人单位、 校友、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完善了多方参与、多重循环、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几点建议 1.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 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 2.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和变化迅速做出决策。 3.为促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创造舆论和政策环境,寻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与行业企业利益共 同点,使双方在合作互赢、共同发展。 4.为地方本科院校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拓展渠道,加速办学国际化进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办学格局。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R].2013.11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5(1). [3]徐相锋,鲍春雷.协同性政府绩效管理探讨[J].中州学刊,2010,(5):8.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H0U Yu—xi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50,China) Abstracts: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undergoing a profound restructuring and a number of local universities are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into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y.The paper introduces ways to promote such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deepening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clarifies the tasks to do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based on what has been doing in Heilongjiang Insittute of Technology. Keywords:local university;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ask;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