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往往而是(往往,到处)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童)
余久卧病无聊(无聊,无所依靠)
余稍为修葺 (余,我)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方才,副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访,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你,你的,代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做,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介词,表目的)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 (太阳,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 (天,一昼夜,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前
前辟四窗 (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
从轩前过 (前面,形容词)
之
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整音节,助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 (代象笏,代词)
西
东犬西吠 (向西边,副词)
室西连于中闺 (……的西边,形容词)
得
不能得日 (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 (能,能够,助动词)
已
日过午已昏 (已经,副词)
已为墙 (然后,副词)
当
以当南日 (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应该,助动词)
然
室始洞然 (……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 (然而,但是,连词)
书
借书满架 (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 (字,文字,名词)
食
小鸟时来啄食 (食物,名词)
欲食乎 (吃,动词)
大
先大母婢也 (大母,指祖母)
大类女郎也 (很,非常,副词)
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处所,名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
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由,自,介词)
从余问古事 (向……学习,动词)
自
余自束发 (从,由,介词)
自语曰:“……” (自己,代词)
归
吾妻来归 (女子出嫁,动词)
吾妻归宁 (回,返回,动词。归宁,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望)
三、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抚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
垣墙周庭:(垣,砌)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前辟四窗 (前,指阁子北面,因阁子是向北的)
又北向 (北,朝北,指坐北朝南)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指西家)
室西连于中闺(西,在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 数词用作名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一,一体,整体)
五、句式
1.判断句
1)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2) 轩东故尝为厨
用“……也”表示判断。如:
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4。被动句
得不焚 被动句
六、作者简介
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像。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七、作品赏析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
情的一种文体。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
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
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