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19世纪,西欧各国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进一步扩大商品倾销市场及原料产地,西欧各国将侵略殖民的矛头指向远东地区。1853年美国伯利率舰队驶向日本,打开了日本的大门。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随着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门户被打开。随之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中华民族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应危机,富国强兵,顽固统治两国近乎同时发起了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但是在30年后,日本实现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摆脱了落后与挨打,成为亚洲强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然而,中国在当时洋务运动中最引以为傲的北洋军队却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且就此掀起了世界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样是改革,同样是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近代企业,同样都是新编军队,同样都是兴办近代学校,同样是自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首先,区别源自于中国与日本对于自己战争的失败,对于西方国家的态度不同。日本,一个善于学习与吸收的国家,由他们的“大化改新”派遣唐使来中国,吸收中国文化并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融合,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善于学习。因此,当自己国门被美国打开是,日本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认识到了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从而对于西方列强的态度是学习,吸收。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还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推翻了幕府统治,倡导四民平等,为改革扫除了阻碍。而中国,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其对西方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且一直都盲目认为自己为“天朝大国”,夜郎自大。当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者对于西方列强依旧是持厌恶甚至鄙弃的态度,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圆明园被烧毁
后,才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才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来达到自强的目的。然而,其根本还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并且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旧领先于西方,所以只是零星学习西方的科学,军事设备,技术,并没有改革封建政体。
其次,两国改革的领导力量也有很大差异。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阶级是下层武士,由于严峻的等级制致使下层武士日渐不满自己的贫困从而另寻发财之路,开始了手工业生产成为商品生产者或者商人促进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及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然而中国只是部分地方巡抚官员充当领导核心,掌握大全的统治者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改革重心不在中央,慈禧太后只是一味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徘徊不定,致使洋务运动成为一个不健全,不完整的改革。他们只想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力量来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相比之下中央顽固派力量强大,严重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另外,两者的内容不同,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了“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消除地方势力和封建割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四民平等,废身份等级制。“殖场兴业”,实行地税改革,允许人民自由择业,鼓励工商,禁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发展运输和通讯事业,引进西方先进现代产业制度及科技设备。留学生,办现代教育。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在政治上的改革完全没有涉及,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只是创办了军事,民用企业,编练了新式陆海军,设立学堂,派留学生。由此可见日本的改革内容涉及范围更广,更彻底。而中国只是中体西用,没有改变国家腐败的封建政治制度。日本将改革重点放置于讲究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中国将重点置于军事方面。
最后两者的性质也截然不同,明治维新属于资本主义性质,而洋务运动只是封建主为
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改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