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对“中国梦”的解读

来源:二三娱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对“中国梦"的解读 陈 悦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中国梦”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实 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从实践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普遍性与 特殊性”,以及“目的性与规律性”三个方面对“中国梦”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梦 中圈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50—02 2012年l2月29日,*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 的性,我们就无法找出蜜蜂建造蜂房和人建造大楼之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一 间的不同,甚至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概念,在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 实践也是合规律性的活动。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 对“中国梦”又进行了更加生动具体的阐释。*总 书记说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就是要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幸福。”“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 主题,深情描绘了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目前,我国 的经济面临转型,政治急需改革,尤其在精神信仰领 域,更是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对我们中华民 族的未来信心不足,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 水区”,面对动力不足,理想信念缺乏的局面,我们需要 “中国梦”这个精神蓝图来凝聚力量、指导实践,从而全 面深化改革。 展中的最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无论是自然界 的变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实 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 的活动过程。人类要想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 的,就必须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中国梦”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所谓实践的历史性是指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实践是 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是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 扬弃。牛顿曾说过,他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在于他 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人类文明不是靠某一个人或者 在某一特定时期建立的,而是在继承前人的智慧与实 践成果上开始的。“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实践 是社会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并且决 定着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 类历史同样也是实践的历史。 当代的“中国梦”正处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织 处。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农民阶级的“天国梦”,洋务 运动的“自强求富”梦,戊戌变法的“维新梦”,再到辛亥 革命的“共和梦”,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在寻梦的途中受 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但却从未倒下。站在历史的基 点上,我们明白要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 必须走出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 所谓现实性是指客观存在的必然。只要事物的发 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么它终究会实现。马克思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 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l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在中外的思想史上,“实践”的概念由来已久,古希 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率先将“实践”拉入哲学的范畴, 然而只有马克思赋予了其科学的内涵。在被恩格斯称 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 了科学的实践观,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 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给予了“实践”科学的 定义。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从最原始的物质生产实践 到阶级斗争实践,再到现在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 活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任何活动都 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与此同时,人的实践能力也 是在历史的推动下不断吸取实践经验而逐步提高的。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客体, 还是手段,都是客观实在的。同时,实践的结果引起客 观世界的变化,给人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 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 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马克思看 来,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曾经这 式上去理解,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仅将实践活动当 样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 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 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 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否认实践的有意识性和目 成照镜子一样,不需要其他中介去感觉认识,没有真正 领悟到人们的认识对象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也没有 把周围的感性世界看做是历史的产物,没有看到实践 的作用。实践的结果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给人提供 作者简介:陈・N.(1990--),女,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恩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150§现代商甥工业l 2o15年第6期(上) 现实的成果,“中国梦”同样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去实现。 的客观条件下展开的历史性的活动,因而亦是受一定 实践的现实性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而其历史 的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规律性的活动。 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是指从事实践活动 性则更侧重于从客体方面去理解。现实性让我们展示 实践成果,实践的历史性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知 主体的人在对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识财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 之后,自觉地遵循着这些规律来展开现实的具体的感 实际相结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性活动,从而使得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 义,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历史和 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类的实践是有意义、有目的的、是 现实都客观的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改 按照预定目的、以预定方式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人的实 革、破旧立新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 践活动从来是蕴涵目的在其中的。 改革而自我完善从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的 然而,并不是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实 民族。“中国梦”是结合中国实际,立足于人民群众,符 现人的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完全统 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3“中国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体 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夙愿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 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美好祝愿的提炼,具有普遍性的 特征。在革命与战争时代,中国一方面饱受外国侵略 者的蹂躏,一方面国内混战不堪,人民的愿望是争取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刚结束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 民的愿望是在和平的环境里谋求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和经济全球 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 体,我们适时提出“中国梦”,不仅是我们中国生活在不 同地域,不同民族所追求的理想,更是世界人民共同的 理想。不断成长壮大的中国坚持把本国利益与世界各 国联系起来,在“中国梦”的凝聚下以全新的姿势去迎 接新的挑战。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是具有特 殊性的思想境界。与此相对的“美国梦”最早是通过屠 杀印第安人和贩卖黑人形成的,一开始就充满了血腥 与暴力。“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最后逐 渐演变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的价值理念,倡导个 性、自由和个人,这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 “中国梦”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也是 个人的梦,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得到了统一;而 “美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国 家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中国梦”的实现依靠的是集 体的力量,需要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而“美国梦” 的实现则是靠单个人的努力奋斗最后形成合力来实 现。“中国梦”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 “美国梦”则是欲望一步一步的膨胀。由此可见,“中国 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针对中国国情,立足中国 人民,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目标的伟大梦想。 4“中国梦”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由于人的感性活动是 为了满足各种生存需求而进行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因而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动,而由于其又是在一定 一,因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在每一历史阶段都是科学的 正确认识,很多时候人的认识都偏离了规律本身的特 点,以致其“目的性”没有实现,从而导致各种复杂的社 会矛盾。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中国的崛起进 行了种种探索,但无论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或 是希望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太平天 国运动,还是维新变法以及为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所 做的努力,都没有将中国解救出来。历史发展的规律 要求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资 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目标下,中 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既符合中国发展现状又切 实可行的阶段性任务。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同 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党一百 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再到十六大提出 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进行调整后,最 后在十八大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在新 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这无不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如 今的“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美好愿 望,是人民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 改革开放3O多年以来,如今的中国人在世界上早 已有了尊严,但“中国梦“并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就能实 现的,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经历了昔日的繁 华、衰落,现在中国的崛起显得尤其珍贵,如今我国的 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挫 折,我们应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凝聚中国精神,汇集中国力量,在 实践中让美梦成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2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57.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EM]//- ̄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54. 现代商贸工业l 2015年第6期(上)i 1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