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掌握宾语前置
一、综述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那么,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大凡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六种多见类型: (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1.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 2.古之人不余欺也。(《xx记》)
例1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至于谓语前;例2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1.xx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吾谁欺?欺天乎?
1 / 5
例1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2中的“谁欺”是“欺谁”。
以上两例,均是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如果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同样提到介词的前面。 (三)通过“之(是)”提宾。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1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易)的意思;例2“知”、“解”是谓语,“句读”、“惑”是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即“不知句读”(不知道断句),“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四)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 如:
1.唯弈秋之为听。(《xx?告子上》)
例1“唯弈秋知为听”是“唯听弈秋”,“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五)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把宾语放到“以”之前,构成倒装了的介宾短语,放到动词前充任状语。如:
1.是以xx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例1“是以”是“以是”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
2 / 5
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六)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 如: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例1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谓语“有”之前。这几种多见的类型在小学课本的选文中不一定都出现,但作为教师应该全面掌握,以便在教学中灵敏运用。 二、如何使xx理解宾语前置
教师在熟练掌握宾语前置的语法特征外,在教学中更严重的是选择灵敏适用的施教方案使小学生能够理解并能辨析出宾语前置这种文言文语法现象。详尽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巧用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好动,填塞奇怪,一个精彩奇异的故事会让孩子兴趣盎然,然后引人课文,效果不凡。 (二)详细讲解不厌其烦
宾语前置这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很大,就是高中生也会听着吃力,何况积累很少的小学生呢,所以在讲解时要有足够的耐烦,细细道来。
(三)重点突出难点回避
因为这部分知识的难度大,所以更要有所轻重,把重点知识讲细讲透,难度太大,不易理解的地方略去不讲,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即学到知识又不会因把握不了而失去信心和兴趣。
(四)多举例句总结规律
课堂上根据小学生的接受特点,反复举例可以强化理解和记忆,通过结构相同的例子总结规律,这样
3 / 5
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借助媒介形象传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使所讲授的知识直观易懂,并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三、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了教师的悉心教导还不够,还要让教学主体能够积极配合形成兴趣,主动探究才能有优良的教学效果。方法如下:(一)课前预习,达到背诵。
教师要在课前仔细布置学生的预习,使学生对讲解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这样在课上才能有充分的精力听讲。
(二)课上发言,积极主动。
教师要调动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可以给一些激励,或设置一些互动,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课后复习,及时巩固。因为这部分知识点很难,所以一定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巩固复习,保证教学效果。
(四)课外积累,形成语感。
积累对小学生来说非常必要,所以要学生每天强化积累文言文知识,可以背诵文言文经典篇目,也可以看经典小说,慢慢使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得到加强。
总之,文言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和探索,还需不断加强学习和积累。
参考资料:
4 / 5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 1962年版.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3]郭锡良.唐作藩.田瑞娟等编.古代汉语(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彭克难.宾语前置辨析[M].中华活页文选(高中 版),2003年第12期.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