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部位,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2.二尖瓣复合体 二尖瓣环、二尖瓣、检索和乳头肌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称二尖瓣复合体,具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3.解剖学姿势 指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4.肾窦 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容纳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5.牙周组织 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牙周膜是介于牙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藉之将牙和牙槽骨紧密结合,固定压根,并能缓解咀嚼时的压力。牙槽骨是牙根周围牙槽突的骨质。牙龈是紧贴牙槽骨外面的口腔粘膜,富含血管,其游离缘附于牙颈。
韧带 将十二指肠空肠曲悬吊于右膈脚的十二指肠悬肌(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及包裹其表面的双层膜结构,称Treitz韧带,是外科手术中识别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标志。
7.肺门 肺内侧面中央部的椭圆形凹陷。
8.静脉角 同侧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9.肾区 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形成的夹角,称为肾区。肾病患者触压和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10.咽峡 由腭垂、腭帆游离缘、腭舌弓、舌根围成,是口腔和咽腔的分界线。
环 又称大脑动脉环,位于蝶鞍上面,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由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与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及连接各动脉的前、后交通动脉共同形成
12.肝蒂 进出肝门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13.局部淋巴结 是指收纳某个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当某个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有害物可经淋巴管进入相应局部淋巴结,可防止病变扩散。
14.十二指肠球 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段肠管,长约,其肠壁薄,管径大,粘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襞,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的好发部位。
15.眼的屈光系统 眼内具有屈光作用的结构称为屈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16.白交通支 发自脊神经连于交感干的细小神经支。
17.肝门 是位于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左右肝管、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18.面神经丘 在脑桥正中沟和界沟之间的部分轻微隆起称内侧隆起,其紧靠髓纹上方的部位,有一较明显的圆形隆凸为面神经丘,内侧隐藏展神经核及面神经膝。
19.视神经盘 视网膜后部内面、视神经起始处的白色圆盘状结构,由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此处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
20.翼点 颞窝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交汇处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深方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外伤或骨折时容易损伤动脉,引起颅腔内血肿。
21.膀胱三角 是指在膀胱底内面,两侧输尿管入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粘膜光滑而无皱襞,是肿瘤和炎症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查时的标志。
22.隔缘肉柱 前乳头肌根部有1条肌束横过室腔至室间隔的下部,称隔缘肉柱。房室束的右束支及供应前乳头肌的血管可通过隔缘肉柱达前乳头肌,在右心室手术时,要防止损伤隔缘肉柱,以免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23.内测丘系 由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形成,向上经脑干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4.体循环 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体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并将代谢产物经静脉输送回心。
25.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硬膜外隙,内有脂肪、淋巴管、静脉丛、脊神经根通过。
26.臂丛 组成:颈5~8和胸1的前支。 位置:斜角肌间隙→锁骨后方→腋腔。在腋腔内,于腋动脉周围,形成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支。 分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
27.骨连接 骨连接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骨和骨之间藉助于结缔组织、软骨或骨连接起来。从连接形式上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
28.内囊 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白质纤维,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内囊损伤可导致典型的“三偏症”。
29.危险三角 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称危险三角。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上、下静脉→海绵窦
面静脉→面深静脉→翼丛→海绵窦
30.掌浅弓 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自掌浅弓的凸侧发出3条指掌侧总动脉和1条小指尺掌侧动脉。指掌侧总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每条再分为2条指掌侧固有动脉)。
31.大脑动脉环 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与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及连接各动脉的前、后交通动脉在脑底形成的吻合。
32.冠状窦 位于冠状沟内、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以及左房斜静脉。
33.脑神经 与脑相连的神经。
34.纤维束 中枢部,起止、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束神经纤维,如脊髓内的薄束、楔束。
35.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宽阔间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36.胆囊三角 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之间共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7.核上瘫 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
38.乳糜池 一般位于第1腰椎前面,是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形成的囊状膨大。
39.小脑扁桃体 小脑的下面中间部凹陷,两侧呈半球形隆起,近枕骨大孔处,小脑蚓两旁的半球部分比较膨出,称小脑扁桃体。在临床,病人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移位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可危及生命。
40.椎管 由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连成,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其内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
41.第三脑室 位于左右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裂隙,向上经室间孔通侧脑室,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42.黄斑 是位于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约处的淡黄色区域,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43.三尖瓣复合体 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具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44.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弓围成的裂隙,有锁骨下动脉和神经(臂丛)经
过。
45.椎间孔 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
46.动脉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的血管,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
47.灰质 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
48.神经核 中枢部,形态、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团灰质,如面神经核、下橄榄核等。
49.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与第二肋连接,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0.椎体束 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椎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椎体细胞的神经元轴突共同组成,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定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
51.窦房结 位置: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右心房界沟上端的心外膜深面。 功能:是心正常节律运动的起搏点。
52.交感干 脊柱两侧的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的呈串珠状的神经干。
53.神经节 周围部,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群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往往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膨大,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
54.胸膜腔 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55.纵隔 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