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教版三下科学教案1

来源:二三娱乐
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 1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教学材料:找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板书课题 探索和调查 1、关于土壤,我们知道些什么? 3、能够运用多种感 2、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 3、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选 4、想亲自看一看吗? 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 官认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师生互动的目的 明确学习对象 集中话题 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组织学生讨论带着自己感兴 1

趣的问题前往观察,在观察现 场进行实地教学。 壤里有什么。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5、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土 6、组织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土壤感知自然事物并用中的小动物。教师及时提示不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要惊吓小动物更不要伤害它观察的事物的形态们。 特点。 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回顾今天我们走进了我们周围的土总结本课教学,激发 和解释

壤,认识了土壤里面的“居民”。学生探索土壤的热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土壤。 情。 7、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 2

2 了解土壤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

1、知道沙土、黏土和土壤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土壤可以孕育成千上万的生激发学习兴趣 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土壤(板书课题) 探索和调查 1、你们采集的土壤里面又哪认识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些物体?鼓励学生观察后尽 可能多地用图画、文字等形 式记录下来。 2、教师小结:土壤是一种混合 话题 命,它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今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3

物。 么? 3、做下面的实验,你看到了什认识土壤的成分。 4、说明土壤里有什么?(有 水、空气、沙、黏土、腐殖 质) 壤中颗粒的大小。 特点。 5、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土研究土壤的种类、构成、6、教师小结三种土壤的名称。 7、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土壤样 本让学生边观察边阅读、比 较。 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预测 8、这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 9、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土 壤的渗水性。注意保持三个 变量的不变。 10、 11、 组织学生做实验。 组织学生将结果与预 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培养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测相对照,巩固科学探究的 方法。 12、 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调查家乡的土壤可以 回顾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 和解为什么只有这些农作物? 释 认识到不同的土壤适种 的植物不同 4

3 肥沃土壤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植物喜欢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激发兴趣 明确研究内容 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今天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 探索和调查 1、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引导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 你会发现什么? 生什么变化? 沃的差异 2、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 3、引导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 力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了 什么样的影响? 是什么样的呢? 4、肥沃的表土层的形成过程 话题 长知道吗?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5

教师出示树上的图并用投 影仪打出来。组织学生讨 论、汇报。 5、教师小结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吗? 7、我们可以怎么做? 8、解释:腐殖质 9、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10、 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6、你们想亲自看看表土层的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有同学想把动物放在 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里面,估计会产生什么样的 影响? 11、 12、 回顾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能长期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和解观察并记录。 释

为什么? 应该如何观察? 你们想用什么动物? 6

4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试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作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探索和调查 1、回忆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内容。 2、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1、提问:你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 了解土壤对我们人 2、出示图片:大自然、田野、花类的重要性。 园„„ 件,动植物有回报吗? 3、土壤给动植物提供了生长的条 3、小结:土壤给动植物的生长提 供了必要的条件,动植物也给 土壤提供了养分。 4、看插图,提问:人类有哪些活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7

动会破坏土壤? 呢? 6、简单补充、介绍。 为? 林被砍伐、植物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7、人类的活动既然会破坏土壤,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了解人类活动对体 5、这些活动为什么会破坏土壤让的破坏。 你还知道还有哪些破坏土壤的行 7、做下面的实验,想一想,当森 回顾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激发学生保护土壤 和解释

什么呢? 的行为。 8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和土壤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 探索和调查 1、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认识植物对人类的物与人类的和谐。 认识植物的局部。 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多方面贡献,感受植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 目的,激发学习植物的兴趣。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 9

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 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4、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植物,会画吗? 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回顾和解释

引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分及其名称。 这一课学习的课题是《植物和我们》,鼓励学生说出这节植物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课的收获。主要从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贡献等方面说。 10

2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与旧知相联系; 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认识种子和果实。 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11

探索和调查 1、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认识种子的各种“旅 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行”方式 同的地方? 家介绍一下。 认识种子的构造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 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 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 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 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 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 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 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能萌发? 的条件。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 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 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 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 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选。 在种植中认识植物,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了解植物 12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 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10、 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回顾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长引导开始种植一株植 和解释 期的观察、测量、记录。 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3 根和茎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科学知识:

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 探索和调1、植物的根相同吗?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帮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 区分直根和须根。 13

查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 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 较。 2、有哪些不同?将植物的根画 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 来。 全班交流、比较。 区别呢?想一想 听学生猜测。 己的猜测。 4、植物的茎相同吗? 5、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 分的作用。 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认识根能吸收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回顾和解1 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能针对问题,通过 释 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观察、实验等方法(做实验) 2 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

4 叶和花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不用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

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14

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2.知道花的构造。

3.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2、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地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板书课题 探索和调1、观察一片树叶的正反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查 面,比较有什么不用? 2、引导观察更多的树叶, 比较她们有哪些相同之 处和不用之处。 分分类。 作用。 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3、引导学生将带来的树叶 4、探究叶子在植物生长的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a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预测 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b组织学生谈论应该如何比 较。 c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 师生互动的目的 明确学习目标 集中话题 直接导入 15

么这样做?需要注意有哪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些条件必须保持相同?哪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些条件不同? 他人交流; 5、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对比实 验。 6、你仔细看过花吗?说说 认识花的构造 7、将你们带来的花画下 来。 集体交流所观察到的花 绍花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8、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介 8、出示一朵百合花,问学 生:你能在这多花上面 把它的各个部分找出来 吗? 指名认花的各部分。 的花的各个部分。 9、组织学生认一认所带来 10 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行传粉。给大家介绍一下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吧。组织学生说。 产力”。 回顾和解1、这一个单元,我们研究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 释 了植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和它们。 作用,谁来说一说? 2、安排全班进行种植交流。

16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知识与技能

●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

并能描述。

● 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知道些什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 还想知道写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们想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探索和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有关固体学会区分固体和液体。 入新课的教学 17

调查 和液体的事情,出示固体和液体。 2、出示面粉、水。提问:如果往水 里逐渐加面粉,并笔挺地搅拌,当搅 不动是,面粉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 示范操作。(注意:烧杯里的水不要停地搅拌)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制定目标 表上。 研究的项目最多。 6、在生活中有关固体分离的离子很多,你能举例吗? 7、看图:固体的分离。 8、让我们想办法把混合的固体分离。怎样把黄豆、绿豆、玉米面分离?设定时间3分钟。 9、老师拿出筛子大家想想。 回顾和 解释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会研究固体的性质。 离 多,面粉一点地放,放入面粉后要不 4、提醒学生组好记录填在活动记录 5、组织汇总,进行比赛,看哪一组会做固体的混合与分 18

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复习旧知,导入新 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性课。 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探索和 调查 1.现在请同学们把带来的固体认识固体在水中集中在组内,先预测它们放在水的沉浮现象。 中的状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 书后《活动记录》第85页上。 2.(出示高锰酸钾固体)你能让认识固体在水里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 的搅拌。 见的现象叫做溶解。 的溶解现象。 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并不断 3.小结: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 19

4.分组实验开始 引导学生理解固5.出示投影(第51页上的图)。体和水混合或分他们在干什么?这么做的目的离在日常生活中是什么? 该怎么过滤呢? 老师亲手做的,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8.教师讲解。 回顾和 解释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的应用。 认识溶液的结晶6.老师这里有一些泥沙水我们 7.(出示五颜六色的树枝)这是现象。 20

21

4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有哪些相同的性质。有哪些不同的性题 质。 2、你还想知道关于液体的更多性质吗?想知道什么?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玩潜艇和“鸡蛋浮上来”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说说液体1、引出研究课 二次备课 22

索和 调查 1.教师宣布比赛方法。 1、探究下沉 今天,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物体上浮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沉在水底的橡办法和上浮皮泥浮起来?看谁浮在水面上的橡材料的特点。 皮泥装载的硬币多。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 4.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有的 装载的硬币多,而有的装载的硬币 少。 5.利用竹筷、吸管、小木板、 泡沫块等材料,想办法使它们浮在水 面上。比较这些上浮材料的特点。 6.教师提问:你见过潜水艇吗?2、玩小潜艇,知道潜水艇的哪些事情?潜水艇真研究沉浮的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 秘密。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原理。 二次备课 7.学生分组研究潜水艇的一些 8.学生分析:潜水艇上浮下沉 \\老师互互动性质 学生的道理。 动的目的 9.学生汇报。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液体倒进水里导入新课。 10.师生共同小结:潜水艇里面 去的一些情况,知道了把液体倒进水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 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 解。之前我们还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11.是什么原因,使在死海里的3、死海探秘中的一些情况,知道了有的固体在水游泳的人能够在浮在水面上,而且还活动。 里沉有的浮,在的溶解有的不溶解。能躺在水面上看书呢? 现在,我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你 12.学生分析汇报自己的认识。 们会看到什么现象?谁能有办法让13.学生分组实验:想办法使沉 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在水下的鸡蛋或者土豆浮上来。 14.师生小结:水中含盐量增多, 水的浮力就会增大。因为死海里含有 大量的盐,死海里的水浮力很大,所 以人能够躺在水面上看书。 回顾和 解释 堵墙。将鱼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23 1、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巩固总结。

24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 今天天气怎么样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

3、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4、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25

集中话题 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天气导入新课。 怎么样?(不求详细、具体)关于“天气”,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吗? 2、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天气方面的知识,学习《今天天气怎么样》。 探索和 1、讲述:天气预报同学们都看过吧!1、如何描述 调查 你能试着报一下今天的天气吗?下天气。 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把讨论出的 有关天气的词填写在75页。(学生讨 论、交流。) 2、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许多词语 可以描述天气。但是,这样记天气太 麻烦了,怎么办? 3、讲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43 页的表格中设计符号来表示相关的天 气。设计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4、学生设计、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 5、讲述:刚才,许多同学描述了一下 最近的天气状况,又自己设计了一些 符号来表示天气。接着,我们来讨论2、了解现代一下,天气预报的来源。 天气预报的6、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方法。 天气预报?(学生自由回答。) 7、提问:又有谁知道,我们平时听见 的或者看见的天气预报又是怎么来 的?(有的学生能答出) 8、讲述: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 来的呢?请大家看书上43页。„„ 9.提问:15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预 报天气的呢? 10.学生在看图片的基础上交流。 11.提问: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做出3、了解历史 的,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最关心天气的。上人们预报那么,还有谁关心天气?请分组讨论天气的方法。 “在你们心目中,谁最关心天气”。此4、讨论“谁26 2 气温是多少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教学步骤

27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 备课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导入新课,指 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导学生读、写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气温的方法。

28

29

探索和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指导学生 调查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测量气温的住两边。 方法。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 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 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 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 可借助图示演示。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 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 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 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 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 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 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 “活动记录”第一题。 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 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2、学生通过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交流,了解白(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天气温变化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的规律。 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 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30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1、课前先板书“雨”提问:谁知道引起学生对我们今天探究内容和什么有关? 2、小朋友们你们能用“雨”字组成一个词或组成一个成语说说你们知雨 小雨) 雨的兴趣,同时和语文学科结合,发挥道的“雨”吗?(结合板书:大雨 中学科综合性。 3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 2、尝试根据空气的湿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3、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3、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制作简易器材也可以进行科学观测。

教学步骤

31

探索1.(展示头发湿度计的成品)讲述:1、指导学生 和 这是头发湿度计,是用来测量空气湿自制头发湿调查 度的,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个啊? 度计。 2.教师说明制作头发方法。 3.学生按要求制作头发湿度计并用 来测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制作情况。 5.怎样才能知道雨下的大小呢?今 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板书完整: 雨下得有多大) 6、(出示雨量器)老师这里自制了一 个测量雨量的工具,你们看,(演示2、指导学生雨量器的使用。) 制作雨量器 7、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作这样一个 雨量器呢?让我们动手来做个雨量 器测测看。 8、(出示)制作雨量器的过程图片 9、 做好了以后我们还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在量雨之前要先往这个瓶里 倒进一些水呢? 10、 动手制作,展示作品。 11、 让我们用自己做的雨量器来实3、定量训练际测测吧,并把测的结果记在表格理解降雨量。 中。 12、 汇报并整理。 13、 像同学们这样把实验的结果记 录并整理大家的结果,在数学上就叫 做统计,所在我们现在是用实验、记 录和统计的方法研究一定时间内雨 量。 14、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差异) 15、 找一找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16、 你们能在1分钟内让雨下满5 小格吗?可以怎样做?下满10小 格、20小格呢?(多选择几个壶) 4、定量训练17、 分组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记下理解降雨量。 32

回顾和 1.下雨可以灌溉庄稼,可以净化空巩固所学,课 气,但雨下大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外拓展 灾难呢? 2.今天这课我们有不同的方法研究了下雨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亲自去测一测,让我们用我们自制的雨量器去测量雨量。 解释 难。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 33

(表格1) 时间 格数

(表格2)

用雨量器测雨量 (1)地点: (2)雨下了多长时间: (3)收集了多少雨: 收集人: 记录人: 资料: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什么?

答: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4 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 2、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3、能够识别风向。

4.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1分钟 2分钟 5分钟 34

2、知道风向会改变。

3、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4、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5、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较长时期地记录天气情况。

2、懂得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科学观测器具,树立勤俭节约搞科学的意

教学步骤

35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出示诗歌迷: 能解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探索和 调查 1.“风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1.激发学生对 风的兴趣 2.你平常在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时,1、感受风的存注意广播员是怎样预报风的吗?谁在。 能学一学。联系生活利用红领巾或彩 色小旗帜在校园里感受风的存在。 3.通过“米”字型的风向方位图和 风向标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风向”,2.观测风向 并通过讨论进行学习。 力”知识。 立“风力”的感性认识。 风向标测量风、完成观测记录。 7.描述自己的观测。 够学会并运用4.制作风向标、量风,观测风的大小 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4.借助风速计的模型或图片引出“风3.观测风力、能5.借助《风级歌》帮助学生回想、建《风级歌》 6.提供多种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利用风向标测回顾和 解释 1、背诵《风级歌》 2、画一副有关风的画或读一篇有关风的文章。 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4、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巩固所学。 36

37

八、板书:

4、今天刮什么风

能解三秋叶, 风向: 风力:

可开二月花。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风力就是风的大小。 过江千尺浪, 风向有:东、南、西、北 风力的大小用“风级”入竹万竿斜。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表示。 (打一自然现象) 八个方向。

5 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8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吗? 什么样的吗? 探索和 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1、认识秋季 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变化? 当补充。 7.小结。 回顾和 解释

的气候特征。 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物的季节性 2. 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2.认识春季、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的兴趣。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3.认识动植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变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巩固所学,课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外拓展。 不同时期的变化。 39

第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1 观察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4.乐于交流、互助。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谁?正在做什么? 2.学生认真观看图片,交流看图心得。 3.小结。 探索和 调查 1、做游戏:猜猜猜(通过用鼻子闻、1.知道除了眼睛,我 用手摸说出是什么物体)。 2.先尝调制好的一杯糖水,在自己调一杯和它同样甜的糖水。 3.游戏:请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对们还有其他感觉器官,可以获得其他的视觉不能替代的感觉。 2. 认识味觉的作用。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1、(出示书P54页图)提问:他们是1.认识什么是观察。 黑板,猜猜背后是谁在哪个位置发出3.测试听力,体会听 40

了什么声音。 5.学生交流。 6.提问:我这里有四种茶分别是绿辨认出来吗? 觉的作用。 5。通过全面观察,获得茶叶的知识、经验与 4.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茶的知识? 4.交流对茶叶的认识。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你能一一感受。 7.每组选择2—3种茶叶研究,并把 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再进行汇 报。 回顾和 解释

2 测量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探究活动:(1)两条线是否是直1.认识感官的局限性。 线?(2)两个物体哪个比较重?(3)哪个容器里的液体多?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1. 讲述:请课后继续收集关于茶叶教学的延续。 的相关知识。 41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小结。 探索和 调查 1、测量:(1)谁跑得快?(2)谁的1.开展测量活动,认 个子高?(3)谁的力气大? 2.提问:关于珠穆朗玛峰,你知道些什么? 3.学生汇报所收集到的资料。 认识这些测量工具吗?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吗? 5.测量一杯水的容积。 6.介绍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7.测量树叶的面积。 8.估计玉米的颗粒数。 回顾和 解释

识测量所用的一些单位。 2.了解测量珠峰的活动,认识各种常见的测3.认识一些测量工具。 4.通过容积的测量,体会“标准化”的意义。 5.认识古代的时间测量工具。 6.学习估量物体的面积和数量的方法。 1. 讲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所学内容。 掌握了哪些本领? 4.(出示P59页图或实物)提问:你量工具。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