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天巍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3期
郝天巍
(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绥化 152000)
作者简介:郝天巍(1975—),女,黑龙江绥化人,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摘要:针对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障碍性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措施,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玉米;障碍因素;技术对策
绥化市北林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区),地处黑龙江省中部,第二和第三积温带区。土壤有机质含量3%左右,土质肥沃;雨热同季,年降水量550mm,有效积温2580℃,日照时数2800h,无霜期129天,适合玉米生长。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达12万hm2以上,占耕地面积的55%以上,在我区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栽作物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总结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对策,实现粮食安全,提高商品化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实意义。
1 生产的障碍因素
1.1 种子因素
1.1.1 主要表现是越区种植 一是种植生育期、有效积温和当地气候条件接近或相一致的品种,在初霜期正常的年份,植株遇霜冻冻死,籽粒不能达到正常生理成熟,含水量达30%左右;二是果穗收获至初冬阶段保管困难,如2013年冬储玉米由于含水量偏高、初冬暖冬、降雪覆盖等原因,造成籽粒表面附着点片霉菌,虽然籽粒本身没有受到侵染,但在脱粒、烘干后霉菌物仍然附着在籽粒表面,籽粒外观和品质受到影响,造成销售难、价格低;三是秋季销售的玉米,必须通过烘干后,才能销往加工企业,对能源、环境等增加社会成本。
1.1.2 质量差异大 一是在种子销售期间,个别经营者前期销售的种子质量,往往要好于后期销售种子的质量;二是个别经营者随意夸大品种的特征特性,特别是在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上更为突出,农民往往信以为真,造成吃亏上当;三是个别品种纯度、净度、芽率、匀度差;四是部分品种抗病性差,主要是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茎腐病等病害时有发生;五是区域外审定和未审定的品种(品系)虽数量不多,但屡见不鲜,给生产者带来困惑。
1.1.3 密度极端化 主要是密度过大,个别地块公顷超出品种要求密度2万株以上,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特性,田间表现秆细、穗小、易倒伏、产量低、品质差。
1.2 整地因素
一是不能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土壤易造成水蚀、风蚀,不利于水土保持;二是旋耕深度一般在15cm至20cm,耕层浅、犁底层加厚,不利于玉米根系生长,易造成植株倒伏而减产;三是长期旋耕作业,不能有效地切断杂草特别是阔叶杂草的地下根茎,给以地下根茎为生长基础的杂草创造了生存环境,增加了除草的成本和难度。
1.3 播种因素
播种机械主要有两类:一是小型播种机械,每次作业播种两垄(垄距65~67cm);二是大型播种机械,主要以进口播种机械为主,每次作业6垄以上(垄距110cm)。
1.3.1 小型播种机械作业 一是易种、肥同下,根系生长受阻,影响出苗,生长迟缓,当土壤湿度在20%左右时,播种机(播肥在前、播种在后)播肥后,由于土壤具备一定粘性,趟开的土不能及时将肥料盖上,后面播下的种子就落在了肥料的上面,机械覆土后种子和肥料就处在了同一位置;二是播种的速度快,造成苗带不直,播种深浅不一致,覆土深浅不一致,同时,播种时常伴有3级至5级风,覆土浅的种子易芽干,造成田间出苗不齐,人为形成三类苗,造成减产、降低粮食品质;三是牵引的机车和播种机自重较轻,当整地质量较差时,播种行走遇大土块易造成颠簸,播种深浅不一致,出苗不齐,影响群体生长,对产量的形成带来负面效应。
1.3.2 大型播种机械作业 一是随播种随施肥时,种侧下方施肥深度不够,肥料的利用率低;二是肥料一次全量做底肥时,施肥量受到限制。
1.4 施肥因素
少数农民对施用化学肥料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一是重视肥料的用量,不重视肥料的配比,降低了肥料的性价比;二是重视氮肥、磷肥、轻视钾肥;三是不重视施肥方法,氮肥重视追肥,不重视底肥;四是盲目追求一次全量做底肥,一次全量做底肥,由于种肥间隔距离不够,影响根的生长,群众称之为烧苗,同时后期易出现脱肥现象;五是追肥时间偏晚,易造成贪青晚熟;六是不重视叶面肥的应用。
1.5 除草因素
化学除草的主要问题是用药量偏大,有药害发生,延缓苗的生长;其次是施药的机械多数是农民组装自制的,作业时保障性差,易出现故障,影响作业质量和效率;再次就是施药时常伴有4级至5级春风,影响施药的效果,个别存在飘移现象,造成其它作物受害;第四是机械收获的地块,由于收获后,残留在地表的茎叶较多,整地时一部分茎叶留在了土表,影响除草效果,这样的地块多数需要土壤封闭和茎叶处理两次用药,而茎叶处理大部分地块苗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药害。
1.6 病、虫害因素
1.6.1 病害:近几年随着先玉335等易感大斑病品种种植面积的稳定发展,七、八月份温度、湿度的事宜,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茎腐病等发生发展呈上升趋势。大斑病历年7月末8月初见初病斑。据2014年7月调查,大斑病7月12日见初病斑,随后病情日趋严重,大部分地块病斑达3~4级,严重的地块病斑达5可级,个别植株病斑连片,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
1.6.2 虫害:主要是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是玉米生长的伴生性虫害,易造成植株上部叶片失绿变红、倒伏、减产、降低品质。
2 技术对策
2.1 合理整地
2.1.1 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实施以深松为基础的松、翻、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三年至四年深翻一次,一年至二年旋耕作业,一年原垄种(苗后深松)。
2.1.2 整地标准。一是秋翻地作业,一般土壤含水量18~23%,作业时以土壤不起干坷垃和明条为宜,翻深达到22~25cm,耕深要一致,翻后及时耙、耢、起垄、镇压达播种状态,或翻后用综合整地机起垄、镇压达播种状态,秋翻春起垄地块,当土壤化冻10~15cm时,顶凌起垄、镇压达播种状态,严禁跑商;二是深松作业,秋季深松一般不低于35cm,以打破犁底层为宜;三是旋耕作业,主要是应用耕整地联合作业机,一次性完成灭茬、耕耙、深松、起垄(根据需要起垄的同时可进行深施肥)等作业,达播种状态。
2.2 合理选种
选择比当地积温少100~150℃的抗病(特别是大斑病和小斑病)、抗倒伏、适应性强、商品粮易销售的优质(下转第136页)品种,如第二积温带区种植鑫鑫1号、吉单519,第三积温带区种植绿单2号、龙单59等品种。
2.3 适期播种
一是适宜的播种期,第二积温带在4月20日至4月30日,第三积温带4月25日至5月5日;二是在适宜的播种期内,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和种子类型,尽可能早播种,抓住墒情,让种子早吸水、早扎根、早生长、抢积温,播种晚,一旦春旱(春风大、降雨少)难以抓住墒情,会造成出苗不齐、不全、不壮、不匀,难以实现品种的生产潜力,产量和品质受到负面影响;三是小型播种机,行走速度以三速为宜,大型播种机在整地施底肥的基础上播种为宜。
2.4 合理密植
密度的确定要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土壤条件、地形地貌、施肥水平等因素来确定,一般的品种保苗4.5万株~6.0万株/hm2,若应用大垄双行种植可适当增加密度,一般可增加10%左右。
2.5 合理施肥
一是施肥量,因地制宜,hm施尿素350kg至400kg、磷酸二铵150~175kg、氯化钾125~150kg、硫酸锌30g(有条件的可两年至三年施一次),其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比例是2.5至2.8比1比0.8至1.1,也可用复合肥(掺混肥),但其用量和比例要适宜;二是施肥方法及时间,磷、钾、锌肥的全量、氮肥的1/3~1/2做底肥,施于种子侧下方7cm以下,余下的氮肥在玉米7叶至9叶期做追肥施入,施在距苗10cm远、10~12cm深为宜,有条件的地块在整地起垄时施底肥,施量为底肥量的2/3左右,余下的量做种肥(随播种随播肥)。
2.6 化学除草
玉米田化学除草以播后土壤封闭为主,人工或茎叶处理为辅,药剂的选择根据杂草的种类、地形地貌、土壤湿度等条件进行选择,使用的药剂应避免连年使用一种配方。在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时,一般在播种后3~5天,选择无风的早晨进行施药,药剂的选择,如1hm2用90%禾耐斯(乙草胺)2000ml+75%宝收(噻吩磺隆)40g;茎叶处理除草时,当杂草2~4叶,玉米苗3~5叶时,如1hm2用30%苞卫75ml+专用助剂1350ml+90%莠去津1050ml。
2.7 防治病虫害
2.7.1 大斑病的防治。化学防治:用18.7%杨彩70ml/亩,加20~30kg水在大喇叭口期喷雾(一遍防效80%以上),雄穗抽齐可再打一遍(10天左右,二遍防效90%以上)。
2.7.2 玉米螟的防治。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主要是进行秸秆处理,消灭虫源;二是物理防治:主要是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虫源;三是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白僵菌、Bt粉剂等进行防治;四是化学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如亩用48%毒死蜱乳油133ml+磷酸二氢钾60g兑水20kg,或用40%福戈水分散粒剂亩用8g兑水20g,用3WX—30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雾(一遍防效80%以上),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效95以上)。
2.7.3 病虫同时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心叶末期)亩用18.7%杨彩70ml+40%福戈8g兑水20kg喷雾,隔10天再喷一次,防效可达90%以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