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来源:二三娱乐
2009年第8期 素质教育o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许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 蕾 3.情境生活化 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 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 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可以使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 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 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 理性的顿悟,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 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 一。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热点。根据小 学生的特点,教师们也在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的实践。 1.情境故事化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 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 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 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 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 中去。 2.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 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 获得。教学中,把问 睛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 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 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 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 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讲圆柱的体积时, 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过程,充分发现圆柱与长方体之间的 联系,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的结论还真不少。有的 发现圆柱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有的学生发 现圆柱的长就是底面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 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有的学生还发现了当圆柱转化为 长方体之后表面积已经增加了,增加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 积,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操作能力有所提高,思维 能力也渐长。 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 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有关折扣 的问题”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最希 望就是这些商品打折,你遇到这样的情境吗?学生异口同 声。那你对打折这方面有哪些认识?学生各抒己见,显然已 明白了折扣就是现价占原价的百分之几。通过这样的生活 情境创设,已经将数学生活化了,已经不再单纯的为学数 学而学数学。 4.情境问题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 学更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 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 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 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 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 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教师让学生找 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 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 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 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 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 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 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 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 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 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总之,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是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 机结合,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 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 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e] I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教育中心2661 ) 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