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丽捷
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36期
王丽捷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摘 要:对幸福的探讨自古有之。而幸福与灾祸、财富、知识、德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中西方思想家研究的焦点。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对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 传统 幸福观 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c)-0199-01
①基金项目:该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71号:积极心理学干预对提升医学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丽捷(1978—)女,吉林医药学院讲师,毕业于吉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目标与理想。中西方古圣先贤对于幸福的内涵、获得幸福的途径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寿命也得以延长,然而对于幸福的追问却从未止息。趋福避祸是人的本能,然而幸福与灾祸到底是什么关系、知
识与德行如何影响幸福、个人如何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幸福感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和回答。
1 幸福与灾祸
“幸”字在甲骨文中表示死囚刑具,后指由于帝王所赐,临死获释而活着。“福”字造字的本意为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可见我国上古时期的人们认为,幸福完全是由上天或帝王所赐,能够免去祸患即是幸福。这种观点既反映了当时人们面对灾祸时的无力感,也完全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认为人的幸福、灾祸都是命中注定的,德行高尚的人由于对人恭敬有礼,因而不会有什么过失,智慧通达的人顺应天命,也可以远离灾祸。相比于儒家,道家有完整的福祸观。《道德经》中明确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见,从道家观点来看,灾祸里面隐藏着幸福,幸福的下面也潜藏着灾祸,两者在一定的时机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观点既给幸福中的人们以警醒,也给遭遇祸患的人以希望。古希腊的梭伦认为,人活着的时候境遇变化无常,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因此不能称其为幸福的人。只有在人死后,盖棺定论之时,方可判定一个人是否幸福。亚里士多德反对梭伦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所作所为足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有福之人不做卑贱的事,因而不至于陷入愁困。小的祸患不足以影响他们,大的祸患,经过长期努力,生活也会恢复原样。由此可见,儒家认为应该用德行、智慧避免祸患。道家认为,福祸相倚,人们应泰然处之。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有能力影响和决定自己的命运,即使祸患发生,只要行为端正,生活还会步入正轨。虽然古代圣贤对灾祸发生的机制有不同的见解,但都认为正确的言行、通达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可以使人逢凶化吉。
2 幸福与财富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得很明白,粗茶淡饭,人依然可以很快乐。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得财富、权贵,那不是我想要的。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孟子看来,只要父母安康,兄弟和睦,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能教导天下的贤才,那就是把天下给他,他都不放在心上。孟子的幸福是做一个和顺的君子,物质财富显然没那么重要。老子则教导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梭伦认为幸福意味着有中等的物质生活,过简单的生活,做高尚的事业。德谟克利特也认为金钱并不能使人幸福,人应该对生活有所节制,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宁。伊壁鸠鲁认为只要物质上不拮据,能自足,朴素的生活与奢华的生活幸福是一样的。古罗马的塞涅卡认为外部条件影响我们的幸福,但不应对其付出过多的爱,只有这样人才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财富的奴隶。由此可见,中西方古代贤人都不推崇无节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只要生活不拮据,得温饱,就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了。
3 幸福与智慧
《论语》开篇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对孔子来说,学习知识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为什么学习知识令人愉悦呢?因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内心不困惑、不忧虑、不恐惧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吧。亚里士多德对此应该是心有戚戚焉的。他认为智慧活动最令人愉快,而且这种愉快纯粹、持久而且可贵。理性的沉思既有严肃的价值,又没有功利目的,而且悠闲自得、持久不倦,应该是人最完满的幸福。庄子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人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而且只有当知识合乎于道的时候,才是真知。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做真人,即生不欢喜,死不抗拒,欣然接受生活赋予的一切,不人为造作损害大道。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做事顺应自然、规律,一切自会迎刃而解。可见在庄子看来,了解规律、顺应自然,比单纯的掌握知识更重要一些。古圣先贤莫不以精神愉悦为幸福之要务,为了获得这种愉悦感,人可以学习,可以进行理性思考,也可以探索事物运行的规律,从而达到内心宁静、外在和谐的境界。
3.1 幸福与德行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家看来修养好的德行是万事之根本。《朱子家训》中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正是强调德行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德行是幸福的保证。因为有德行的人说话、行动都无过失,这样的人遇到什么变动都能泰然处之。德谟克利特强调体力和金钱并不足以使人幸福,正直和公允才是幸福的保证。可见,道德不是幸福的障碍,而是幸福的基石。道德可以使人避免灾祸,言行无过失,从而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3.2 个人与集体
古罗马的塞涅卡认为,人们头脑中往往存在一个观念,大多数人赞同的就是最好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人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否则将只是模仿和重复别人的生活。人只有把自己从群体中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古罗马的皇帝马可·奥勒留也认为,人们无需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按照自己本性所欲的方式度过余生,就是满足的。由此可见,人无需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应按照自己的本性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在集体生活中人们的欲望、需求、观念彼此影响和冲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儒家的道德观念和处事原则十分值得借鉴。如果能将仁、义、礼、智、信贯穿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则不仅可以胸怀坦荡,也能达到人际和谐的目的。
4 结语
人类的理性使人不断探寻和思考,有多少已知的结论就有多少新鲜的问题。今日的社会纷繁复杂,人们的欲求亦多种多样。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内心的幸福体验亦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人们苦苦思索的问题,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圣先哲已经进行了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解
答。中西方的古代思想家都推崇智慧和德行,认为这两者可以使人远离灾祸,内心宁静。物质财富对幸福生活有利,但人不应该受名利的驱使,迷失本性。人们应该在外在条件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不应随波逐流,应根据本心寻求自己的幸福。在此过程中,应尊重事物运行的规律,因势利导,同时接纳自我、与人和谐。
参考文献
[1] 白雪.古代中国和希腊幸福观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2):1280-1283.
[2] 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 孔德生,蔡丽.关于“幸福”的中西方哲学探讨[J].理论探讨,2010(6):156-1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