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周作人散文言志论辨析

来源:二三娱乐
第32卷第4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I.32 No.4 Apr.2011 2011年4月 【文章编号】1004--5856(2011l04—OO74—O5 周作人散文言志论辨析 王炳中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用作人的散文言志论提出以来,受到了多方的责难。周作人的“言志”不仅是言个人之 志,更为重要的是借个人言志寄寓自己的丈学、文化理想,主要是追求传统的审芙品格和反对文学的功 利色彩。当然,月作人的“言志”说已不同于“五四”时期键全的文学个性论。而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 文学现。 【关■词】用作人;散文;吉志论 【中圈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的质疑。其中以朱自清和钱钟书的质疑影响最 大。钱钟书认为,“‘诗以言志’和‘文以载道’ 新文学的言志说最早是由周作人提出来 的。“诗言志”本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 一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上,似乎不是两个格格不相 容的命题”,“它们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上,原是 并行不背的,无所谓两‘派’。”[2l(蹦’朱自清则 认为,“近来文学批评里常把言志与载道对言, 以为言志是个人的抒情,而载道是文以载道。 个范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它的原义 是指“教诗明志”、“政教之志”,有着较强的“载 道”意味,后来又衍生出具有个人情思的“主观 之志”,如《毛诗序》解释“诗言志”道:“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 载道,为‘五四’以来所反对。但最近又主载 道,不过所载之道不同。但是,言志实即载道, 二者不应对立。” ¨ ’可见,钱钟书、朱自清都 不同意周作人把“言志”与“载道”相对立。此 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啪’周作人就是取后者之义,对它进行 改造,化用到整个文学领域,以此作为文学创作 和欣赏的标准。从他早期的文章《论文章之意 外,左翼文坛也对此大加批判。在周作人<中 国新文学的源流》问世后不久,鲁迅写了<听说 梦》一文。该文表面上是批评《东方杂志>某一 记者所写的《新年的梦想》,但其中却有这样一 段话:“但他(按:指东方杂志记者)后来有点 ‘痴’起来,他不知从哪里拾来了一种学说,将 一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到他为 《陶庵梦忆》、《杂拌儿》、《燕知草》、《近代散文 钞》、《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所做的序 跋文,以及在辅仁大学的讲演录《中国新文学 百多个梦分为两大类,说那些梦想好社会的 的源流》,一直都在张扬散文的言志文学观,并 把它与“文以载道”相对立。 都是‘载道’之梦,是‘异端’,正宗的梦应该‘言 志’的,硬把‘志’弄成一个空洞无物的东西。 周作人的言志理论提出以来。受到了多方 然而,孔子日,‘盍各言尔志’,而终于赞成曾点 [收稿日期】2010—10—12 [作者简介】王炳中(1982一),男,福建安溪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第4期 王炳中:周作人散文言志论辨析 75 者,就因为其‘志’合于孔 之‘道’的缘故 也。” ¨ 很明显,鲁迅的话是针对周作人而 来的。关于“志”与“道”之辨,伯韩的观点可算 态。这才是周作人言志论体系的核心,它是与 周作人的文学和文化理想紧紧相连的。早在 1923年为《自己的园地》所作的序文中,周作人 就说道:“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并说自己的 是明了地说出了当时左翼文坛的态度:“不错, 小品文是言志的,但言志之中便载了‘道’,天 下没有无‘道’之‘志’,尽管你‘道其所道,非吾 文章“只想表现凡庸的自己的一部分,此外并 无别的目的”。[8】(Z3-4)在这里,周作人的文艺观 开始向无功利的言说靠拢,并把它与祈求不朽 所谓道’,但总而言之,言志是不知不觉地载了 道了。” ¨ 可见,反对者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出 的载道文学相对立。此后,周作人多次强调文 发,认为言志与载道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 “志”与“道”的意义是相互包容,甚至是可以等 同的。显然,以周作人的博学,他不可能混淆这 两个概念之间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周作 人的“言志论”除了与质疑者有相吻合的一面 外,还有他自己所指向的特定的意蕴,正是在这 一点上,才造成了他们之问能分歧。 周作人所谓的“言志”首先是指一种个人 主观的情感意志。周作人在1908年所作的《论 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 近时论文之失》 一文中说道:“吾国昔称诗言志(古时纯粹文 章,殆惟诗歌。此外皆悬疑问耳)。夫志者,心 之所希,根于至情,自然而流露,不可或遏,人间 之天籁也。”…‘ ’后来又说:“古今文艺的变迁 曾有两个大时期,一是集团的,一是个人的。 ……集团的‘文以载道’与个人的‘诗言志’两 种口号成了敌对。”[。](嘲。 把“志”从具有礼教 意义的怀抱改造为个人的情志,并非从周作人 开始,而是古已有之的,因此它的这一改造也得 到较大程度的认同。钱钟韦虽然反对把“言 志”与“载道”对立,却同意“志”包含“主观的 情感”这一意义。 ‘ 朱光潜也认为:“古代所 谓‘志’与后代所谓‘情’根本是一件事,‘言 志’也好,‘缘情’也好,都是我们近代人所谓 ‘表现’。” 当然,朱自清还是坚持“志”应该是 指“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但是, 对于“言志”所指意义的认同却造成了对周作 人“言志论”更大的误会,导致了对言志论持续 的责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人 没有看到周作人“言志”论所包含的另一层含 义:那就是非功利的、个人自我的“言说”。这 一自我言说侧重的是一己情感体验和表达的 “寄寓”,崇拜的是“言志”的方式而非“言志” 的内容,是重“言”而非重“志”,是想通过自我 的自由言说,表明一个过渡髓‘代文人的思想姿 学自我表现的重要性,逐渐地走向个人主义. “愈益加紧的向趣味主义的顶点上跑”。["】 m’ 这“趣味主义”其实也是“言志”方式的一种。 因此,我们才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言志论其实 主要指向的是言志的方式而非言志的内容,是 在“言”而不在“志”。而且为防止“志”与“道” 界限“欠明了之处,容易引起缠夹”,他又特意 追加“言他人之志即是载道,载自己的道亦是 言志”等说明。¨¨ 。 很明显,判断言志与载道 的唯一标准要看作者是“言”自己个人的话语。 还是他人或集团的话语。只要是自己的,哪怕 是被个人真正认可的社会集团之“道”,也是言 志;他人的,哪怕是另一个自己独有的情思,也 是载道。对此,林语堂进行了附和和注解:“无 论何名辞,总容易被人曲解附会。周作人用 ‘载道’与‘言志’,实同此意,但已经有人曲解 附会,说‘言志派’所言仍就是‘道’,而不知此 中关键,全在笔调,并非言内容,在表现的方法, 并非在表现之对象。现代人总喜欢在名词上推 敲,而不知所言为何物,甚不足取。比如你说 ‘个人笔调’,便有人说个人是与社会相反;你 说‘性灵’,也便有不懂文学的人说这是与物质 环境背道而驰,中国人向来总是这样不求甚解 糊里糊涂了事。” ‘ ’正是在这一点上,不 为当时的一些学者所注意,而纠缠于言志与载 道之辨。因此,周作人并不是混淆了言志与载 道的关系,而是有意忽视它们之间的共通性。 周作人主要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文学理想,以 一个过渡时代思想者的姿态来建构自己的散文 理论,而反对者要么是从纯学术角度出发给以 质疑,要么纯粹是站在政治、阶级的立场进行批 判和反驳,因此在对“言志”的理解上,他们是 不可能与周作人达成一致的。 周作人虽把散文的“言志”坐实于自我言 7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年 说方式的层面上,但它与”五四”时期的自我表 “自己查看文章,即流年光景且不易事,文章底 下的焦躁总要露出头来,然则闲适亦只是我的 理想而已。”【8】《哪 ’闲适审美在中国古代文学 一达不是简单的重复。周作人在五四时代就经受 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熏陶,倾向于追求自由 的生活之境和创作之境。到了3O年代,当权者 中具有悠久、深厚的传统积淀。这一审美方式 常以享乐和余裕的心境,多对人世间的一切作 建立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规定了什么不能 谈不能写,而进步文艺界出于时代文学的要求, 又号召新文学家应该如何谈如何写。在这样一 个缺乏思想言论自由的社会里,他对自由的诉 超脱、旁观、同情的关照,以寻找暂时的解脱。 几千年来,“在其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既发生了 种种变异,又保持了某些共同的主题,共同的渊 源,相近的表现方式和出发点,从而它们的各种 求已经不能像”五四”时期那样无所顾忌、随意 而谈,而是要在左右的夹击下另求其他方式,并 以此“抱住一点固定的东西。没有一点固定的 东西,就无法在流转变迁的世界中立身处世、评 人论世”。Ⅲ 周作人对自我言说的喜爱和维护, 主要落实于对两种审美品格的追求。 第一,传统审美情趣的回归。任何事物都 是矛盾的统一体,个性自由之于现代知识分子 也是如此,他们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既有积极反 抗的一面,也有着消极自守的一面。在“五四” 时期,乘着时代大潮,他们把个性的反抗和破坏 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到了2O年代中期以 后,在两股政治力量的夹击下,这批知识分子个 性追求中消极的一面开始显露出来,于是他们 上下探索,并最终以闲适自得的姿态展示于世 人面前,这也是他所抱住的“固定的东西”。周 作人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持久和深远。早在 《(自己的园地)旧序》中,他就说道:“我平常喜 欢寻求友人谈话,现在也就寻求想象的友人,请 他们听我无聊赖的闲谈”,并解释“想象的友 人”为“能够理解庸人之心的读者”。 儿 在 《<雨天的书>自序一》里又说:“常引起一种空 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 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 事。”【B】《 这说明,周作人在早期的日常生活和 创作中,原都是倾心于闲适的境界的,但这时他 还是一个“叛徒”,他的思想还是以“对于一切 专断与卑劣之反抗”占据主流。20年代中后期 以后,出于对一己性命及其政治文化立场的考 虑,风云一时的“人的文学”提倡者的周作人, 迅速地从时代的浪尖滑落到时代的边缘,内心 因此难免苦闷和寂寞。这种苦闷和寂寞往往又 加剧周作人对“任心闲话”境界的向往,希冀 “寄孤愤于幽闲”。闲适的生活追求必然影响 其散文观念。在《自己的文章》中周作人说道: 变体之间仍有一条共同的链锁联结其 间”。¨ ’一旦有相似的社会政治的气候和土 壤出现,人们就很容易从中获得精神支持并向 它靠拢。周作人所追求的闲适絮语的散文风格 在”五四”时期已经确立,但那时因受着英国絮 语散文观念和文风的影响,以及五四时代健全 的文学个性论的蕴藉,显得活泼、自然、亲切。 而在20年代中后期以后,时代政治形式日趋严 峻,一边是当权者的“文字狱”,一边是左翼文 坛的“革命文学”和“阶级文学”,对于絮语闲风 的追求逐渐向传统的“闲适”和“性灵”靠拢,致 使周作人个性话语中的隐逸意义越来越被强 化,并影响了林语堂等论语派作家,引起了鲁迅 等左翼文人的不满,由此引发了一场小品文论 争。 传统闲适审美的回归,使得周作人一方面 继续五四以来对于传统主流文化文学中腐朽僵 硬的内容和形式的批判,如八股文、桐城的古 文。另一方面又矫正了五四时代对传统文学全 盘否定的激进做法,有选择性地对民族文学的 血脉里遗传下来的活力因素进行吸收和再造。 如对古典文学中的情趣、风致、风味等进行肯 定,并努力将这些传统审美资源应用于现代散 文的创造中。周作人在《<陶俺梦忆)序》中说 道:“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 代文的情趣几乎一致。” 】《 ’在《杂拌儿・ 跋》中又说{‘‘平伯所写的文章自具有一种独特 的风致。——喔,在这个年头儿大家都在检举 反革命之际,说起风致以及趣味之类恐怕很有 点违碍,因为这都与‘有闲’相近。可是,这也 没有什么法儿,我要说诚实话,便不得不这么 说。我觉得还应该添一句:这风致是属于中国 文学的,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s](P2eo)在 数月后的《燕知草・跋》中,他又对此具体阐 第4期 王炳中:周作人散文言志论辨析 77 发:“在论文——不,或者不如说小品文,不专 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它为 ‘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必须有涩味与简单 昧,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以 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 文,方言等分子, 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 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 文来。”… 对于传统审美隋趣的认可,周作 人甚至在备受批判的桐城古: 身上也能找到有 价值的东西。他一面对于桐城古文“思想所谓 ‘义法’,却始终是不能赞成”,一方面又说:“他 们的文章比较那些假古董为通顺,有几篇还带 些文学意蕴而且平淡简单,含蓄而有余味,在这 些地方,桐城派的文章,有时比唐宋八大家的还 好。’’ ]‘ ’ 第二,反功利的审美品格。周作人对于散 文的反功利审美其实是”五四”时期文学独立 性观念的变体。周作人在五四时代、前语丝时 代都是文学独立的拥护者。他认为文学应该与 学术、政治等领域保持距离,但在祈求文学独立 的同时,他并不反对文学对于人生、社会的“无 用之用”。即使周作人开始构思散文言志论的 时候,相对更注意的是,从纯: 学的立场揭示现 代散文与晚明小品之间文学情趣的相似,并没 有把它提高到反对“新载道”文学的理论高度。 而到了1928年前后,随着当权者对文学领域控 制的加强及左翼革命文学论的兴起,才使他不 断强化本来就允许蕴蓄的非:力利文学观。面对 当权者及其文化势力,他觉得身处乱世,不应多 谈政治,“关起门来努力读书”,以“苟全性命于 乱世”; ’ 而对于左翼文坛,他鼓吹“文 学无用论”,认为“文学即是不革命,能革命就 不必需要文学及他种艺术或宗教,因为他有自 己的世界了”。[ ]‘ 。 因此,周作人的非功利 审美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当时的两股文化势力的 对抗和对话中建立起来的。他不仅要为自己辩 解,从古代性灵小品中为现代散文寻求历史依 据与合法性,称“小品文则在个人的文学之尖 端,是言志的散文”,… 。 “现代的散文好像 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 游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 的”。…‘ ’ 而且还针对左翼:艾坛把文学功利化 的做法,为载道散文探寻源头,批评左翼文学的 八股气是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拨。 1930年,周作人发表《论八股文》,这是一 篇暗中反击左翼批评的文章。文章一发表,不 仅读者对此感到“好教人闷煞哉”, 左翼批评 家也是莫名其妙,先是纳闷“《论八股文》做 甚”,进而斥其为“一个复古的废物老人”所提 出的“复古”主张,Ⅲ 没有看到该文背后所隐含 的批判意义。其实他们只是被周作人的历史循 环论和持续了好几年的“怀古”情结所迷惑了, 只要结合时代语境和文中的话语,该文的用意 在我们后来者看来是很清楚的。周作人突如其 来地论起了八股,是想通过对载道散文历史资 源的梳理,批评左翼文坛的急功近利。他说中 国人“自己没有思想,没有话说,非等候上头的 吩咐不能有所行动”,其实是暗指左翼文学大 量生搬外来理论术语,借此横加讨伐文坛前辈 的现象。因此,他又说八股文“就是在今日也 还完全支配着中国的人心”,堪称“中国文学史 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大关键”,八股精神甚至“在 那些不曾见过八股的人们心里还是活着”,中 国的土八股、洋八股、党八股也“夺舍投胎地复 活着”。…‘附 ” ’至此,周作人的意思就很明白 了,他实际上指出了左翼青年所秉承的精神遗 产和历史渊源。两年后,在《中国新文学的源 流》的演讲中,周作人又再次为载道散文进行 探源。周作人把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作为清代 学术的反动,实际上有着以讲史为契机,批评左 翼的文学功利观。在他看来,左翼文学的狂飙 突起,与历史上任何一次载道文学的兴起一样, 仅仅是一时的兴盛,‘ 以后也仍然要有变化”, 随时都会被言志文学所淹没。因此从传统散文 中探求“载道”的历史渊源,实际上是隐晦地批 评了左翼文学的显赫地位不过与历史上任何一 种暂时占据主流的文学样式一样,不值得瞩目 与追捧。 散文作为一个主体性很强的文类,不管是 载道的还是言志的,都免不了是个性情志的抒 发。正是如此,周作人不仅把“诗言志”的“志” 阐释为个人的情志,而且还把这个“志”坐实到 具有个人主义意味的言说方式上,并与其闲适 的生活和文学理想紧密联系,生发出回归传统 7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年 和反功利的审美品格。固然,周作人的散文个 性言志论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自由、平等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上海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5. [3]朱自清.朱自清序跋书评集[M].北京:三联书店, 1983. 的生活之境与创作之境的渴慕,但在文学精神 与文学品格上,已同“五四”时期以人道主义为 基础的健全个性论有了差异。“五四”时期的 个性论,一方面是为了反抗载道传统的压制,一 方面又为了证明个性解放给文学带来的生机。 可是五四过后,在前一方面因为已失去文学转 [5]鲁迅.听说梦[A].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73. [6 3伯韩.由雅人小品到俗人小品[A].陈望道.小品文 和漫画[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5. [7]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 之失[A].杨扬.周作人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 出版社。1998. 型的历史背景,打破文学传统的意义自然减弱 了;在后一方面,尽管周作人竭力张扬小品文的 “言志”和“自我”,但这一自我是已受到压抑、 萎缩了的自我,同“五四”时期追求自我扩张、 个性解放、富于青春气息的自我相比,一定程度 [8]周作人.<冰雪小品选》序[A].张明高,范桥.周作 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l992. 上是扭曲变形了的。这自我看到腐败而不敢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完全退回一己天地 而又有所不甘,因而大多数时候是采取了“姑 [9]朱光潜.朱佩弦先生的<诗言志辩>[J】.周论. 1948,(2). [1O]阿英.小品文谈[A].李宁.小品文艺术谈[M】.北 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妄言之姑听之”的创作态度,言者自言,听者自 听,对人事若有所关心,而又无关痛痒。他也就 成了不肯退出文坛的“隐士”,是由“黑头”改扮 成的“丑角”。正是在这种界于绅士鬼和流氓 [1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A].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 版社,1983. 鬼的双头政治中,周作人将自己作为“十字街 头的塔”中的观察者形象定格了。因此,周作 人言志论中的自我个性,已由积极的个性变为 [12]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A].林语堂全集:第l8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3]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丛刊,1985,(3). 消极的个性,是隐遁的个性、闲适的个性、趣味 的个性。他已经不再是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承 [14](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 台北: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15]周作人.闭户读书论[A].张明高,范桥.周作人散 继者,而是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传统意识引入文坛,并以这种意识去消解五 四个性主义文学的新传统,把文学和自己一同 文:第一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6]廖翰庠.廖翰庠来信[J].骆驼草,1930,(5). [17]谭丕模.谈“骆驼草”上的几篇东西[J].新晨报副 刊,1930,(.621). 引向了一条消极反抗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1]无名氏.毛诗序[A].郭绍虞.历代文论选[M].上 责任编辑:丛瑶 Whether Aspiration the Theme of ZHOU WANG Bing—Zho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There is much criticism to the idea that aspiration is the theme of ZHOU Zuoren’S prose since it was proposed.It is believed that ZHOU’S aspiration is not personal but more for his ideal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for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against U— tility.ZHOU’S“aspiration”,as a passive individual literature view,is different from the May 4th literature. Key words:ZHOU Zuoren;prose;inspir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