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龙南围屋旅游资源调研

来源:二三娱乐
 龙南围屋旅游资源调研

我的家--龙南县,它位于江西省最南端,是全国对外开放县,

105国道贯穿南北.京九铁路横跨东西。龙南县历史悠久,资源丰饶,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已成为政策、地理、交通优势极为突出的江西省全方位开放的南大门,全县通行客家话。据《龙南县志》记载: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所以定名龙南。全县国土面积1640.55平方公里,辖5乡、8镇、总人口31万,少数民族畲族人口600多人。

1996年以来,龙南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主攻工业企业、发展特色农业 、壮大第三产业、大兴机关实体和旅游业、培育后备产业的“六管齐下”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县城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龙南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名胜风景区有位于赣粤边界、105国道线上的武当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有造型奇特、功能齐备、建筑精巧的客家围屋:有保存着丰富的亚热带低海拔特色珍稀动植物种的九连山原始森林;有历代名人手书岩刻艺术宝库之一的玉石仙岩;有可健身疗养的汤湖温泉山庄。这些瑰丽奇特的山水风光和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令人留连忘返。

以下是由我做的客家围屋旅游资源调查:

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灵魂,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迎合了当前世界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和潮流。作为赣粤闽边地区客家人居住地之一,龙南是客家文化的集中地。

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龙南的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世界之最。这些围屋仿佛一部客家人迁徙、奋斗的厚重史书,让人去捡拾客家民系的岁月残片,领略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研究客家民系社会史和文化史极其宝贵的物证。龙南现有376座围屋遍布全县,而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和“建筑教科书”。乌石围是CCTV《直播中国》、《外国人看中国》节目演播现场。关西新围和燕翼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龙南,属典型的纯客家县。龙南的人民,历来勤劳智慧,厚道朴实,热情好客,与人为本,与善为德,民风纯朴,在四时八节、民间喜庆及日常生活中,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了中原唐宋时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语言特色,弘扬了客家精神,秉承了客家文化,展现了客家风貌。龙南山歌“过山溜”音调高亢激越,节奏明快自由,采茶歌舞诙谐

活泼;龙南人崇古敬祖,讲究长幼有序;“酿豆腐”、“捶鱼丝”、“小炒鱼”等客家美食让人唇齿留香,永难忘怀。 依托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龙南县着力创建杨村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杨村镇),通过举办三届中国(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不断提高龙南客家生态旅游的知名度。推出了多条客家围屋旅游和客家生态旅游等精品线路,增加了客家山歌、地方采茶戏、过山溜、客家婚俗、香火龙、舞龙灯狮等客家文化风情和黄沙畲族风情特色演出,加大了农副土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力度,使得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的旅游链条延长,游客消费积极性大大提高。另外,龙南县以绿色生态为特色,不断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启动了九连山旅游公路、关西至定南旅游公路以及县城通往龙头滩瀑布景区道路建设,关西围和渔仔潭围分别被评为国家4A级和3A级景区。

龙南有300多座围屋。每一座围屋都有自己的品性,都有自己的风格。 也许是对祖先生活不易的一种感怀,再加上围屋500年历史派生出许多家族传奇,因此,围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便有了荣光与感怀。正是这种荣光与感怀,积淀着围屋人血脉相通、精魂相通的精神特质。他们曾有一位共同的祖先,他们共守着一方家园,共同演绎着宗族的荣光,共同积淀着家族的文化。每一代都挥洒着自己的风流与潇洒,在后人共同的传说中,永世

长存。

在龙南县,除了关西新围、燕翼围、栗园围、乌石围这几座在外界名气较大的围屋外,还有许多散落在山村里的围屋并不被外人知晓和关注,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被掩盖在青山绿水之间,等待人们的发掘和注目,谈到关于龙南县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8年我们县委县政府开展客家文化年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打客家文化这张牌,把龙南建设成为客家名城,从而促进龙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2008年我们就是以开展客家文化年为契机,来体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优化我们的发展环境,提高龙南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按照十七大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路,加速繁荣客家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客家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促进全县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开展系列活动,来在全县上下营造一种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一是在全国征集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龙南整体形象统一规范用语和标志图片。二、举办客家书画大赛和民俗摄影大赛。三、启动客家文化节形象大使预选赛。四、举办客家厨艺大赛预选赛,精选出客家特色菜肴。五、编排一台客家经典戏。六、挖掘整理出版一套客家文化书籍,包括客家历史、故事、演员、民谣、谚语、习俗、礼仪等。七、印制客家文化邮册和客家龙南宣传画册,另外我们还想通过开展客家恳亲文化节,到时还要组织开展大型的主题晚会,开展客家寻根源,寻

根祭祖仪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龙南的客家文化得到弘扬,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它以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区别于其它的汉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而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世界各地。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流[1],客家文化旅游凭借客家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寓文化乡愁。在龙南,在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和乌石围这几座小有名气的客家围屋之外,其实还有300多座各具风格的客家围屋“养在深闺人未识”,人们所见识的只是零星的“树木”而非繁茂的“森林”。如何使这些“东方古城堡”走出深山?如何将客家文化发扬光大?近年来,该县积极采取措施,对客家围屋进行挖掘、保护、开发和宣传。 龙南经常邀请媒体和客家艺术团进入围屋,对客家围屋进行宣传和推介。 属于“围中围”风格的栗园围经修葺一新,重新焕发了光彩。对客家围屋的拯救和保护,龙南一直在努力: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申报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被评为“江西十大特色美景”;关西村被评为“省级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有10座客家围屋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名录„„近年来,为了更进一步保护和完善客家围屋,龙南实施了许多保护性方案和举措。2006年,龙南客家围屋习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里已准备将它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龙南请省文物保护古建中心作为规划单位,正在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

位关西新围进行具体的保护规划,使保护文物措施进入规范的法律程序,预计今年9月可完成。此外,该县还向国家文物局争取了50万元资金,对杨村燕翼围进行更为完善的维修。

“红花还需绿叶衬。”龙南在维修、保护客家围屋的同时,也积极地拯救与客家围屋相辅相成的客家文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龙南其他客家围屋的相关传说和故事同样生动、感人。如渡江镇象塘村荷恩堂围屋,被收养的小乞丐长大成才后建围屋报恩的故事,折射了客家人善良、感恩的优秀品质。为了挖掘更多的客家围屋传说和故事,该县正在全县开展围屋故事及楹联征集大赛,以唤起更多群众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客家人文精神。在龙南县客家旅游产品陈列室,一整套客家旅游纪念品栩栩如生:香火龙、擂茶、三角班、农耕、推笼、刮痧、戽水、水车、赴圩、过米筛等,这是龙南县与福建一公司合作开发的反映客家围屋文化内容的系列客家旅游纪念品。该县希望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着力将客家围屋及客家文化营销出去。拯救和保护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进一步让300多座客家围屋“显山露水”,形成“森林”般的气候才是关键。年初,龙南全面铺开客家围屋普查工作。与1984年首次围屋普查相比,这项时隔23年后再次启动的工程显得更受关注、更为具体。赣南唯一有地道的沙坝围、农耕文化浓厚的隘背围、面积最小有着“袖珍围”之称的猫柜围、全部用麻条石砌成的龙光围、极富生产队文化的佛仔围„„在对300多座客家围屋围名、现状、概况等认真周全的普查当中,诸

多风格各异、彰显特色的客家围屋开始呈现出其珍贵的价值。 龙南有这么多各具特色、观赏性极强的客家围屋,它们不应该再‘深藏不露’,我们因此提出了打造‘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的目标,把客家围屋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推介。”现在,龙南已经向世界旅游资源联合会、亚太旅游联合会、世界华侨华人旅游合作组织提请了“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的申报,同时,向上海提请了“世界客家围屋之都”的世界吉尼斯纪录的申报,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在做好“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申报工作的同时,龙南将对普查出来的客家围屋进行整理归类,并重点进行保护,对像栗园围、佛仔围这种开发价值非常高的客家围屋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活动,使之成为客家旅游景点,扩大影响力。如今,龙南已初步形成了一条“农耕文化浓厚的隘背围——生态景观靓丽的栗园围——建筑文化神奇的关西新围——生产队文化味重的佛仔围”的客家围屋旅游精品线路。

俗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酒香也须勤吆喝”,好的产品、好的品牌才会广为人知。要迅速有效地开发利用客家围屋,需要转变观念,整合力量,打一套“组合拳”,使之走出深山。

提升保护级别。龙南有370多座客家围屋,数量不少,但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2座,其他也具有很高保护价值的围屋却鲜为人知,应该在挖掘、保护的同时,积极向上申报为国家级、省级保护单位,以提高“身份”和知名度。像福建永定

土楼,就捆绑了30多座土楼成功申报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龙南也可以学习他们这种捆绑申报的方法,把龙南更多的客家围屋列为“国宝”。

多形式开发利用,要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对客家围屋进行开发利用。比如该县栗园围的旅游开发,就是组建由政府、企业、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的栗园围旅游开发合作社,依照统一规划、分步开发、保持原貌、体现特色、部门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共同开发建设栗园围。其他具有开发价值的客家围屋也可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市场手段。

举办“围屋文化节”。可以开展一个全国性的“围屋文化节”,将民俗调研、风景摄影、客家文化研讨等融为一体,邀请国内外客属知名人士、作家、摄影家、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记者等参加,通过文化渠道将客家围屋宣传出去。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打造“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的重要环节。作为与客家围屋相辅相成的客家文化,如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许多内容都涵盖了客家人坚强、勤劳、善良的性格,正像客家围屋所诠释的客家人文精神一样,值得挖掘。

激活农民热情。大部分客家围屋均座落在农村,产权属于农民,只有充分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客家围屋。应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达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