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体育_行进间的向后转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二三娱乐


队列队形

——行进间的向后转走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课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为主导,在教学中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增进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最终目标。总体设计上以点带面把队列队形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体会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教材选择:

队列队形——行进间的向后转走

重点:队列成180°转弯,内外侧学生对齐行进,节奏准确。 难点:向后转弯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对行进间的节奏把握。 教学目标:通过对行进间的向后转走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队列队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动作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运用

在教法上,采用了讲解法、示范法、语言指导法、表扬鼓励法、指导纠正法,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在学法上,本课采用了观察法、思考法、自学自练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1

班级:五年级十班 人数:40人

教材 行进间的向后转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队列成180°转弯,内外侧学生对齐行进,节奏准确。 重、难点:向后转弯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对行进间的节奏把握。 难点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动作的练习。 教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队列队形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行进间的向后转走。 学 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表现力和思维能力等 目 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标 健康心理。 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和和互学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时次设计意图 间 数 课堂常规: 1、谈话式开课。站立成四列横队 谈话式开课营造1、教师整队 引入情境。 与教师沟通 轻松民主的教学情 2、宣布本节课任 氛围 境 务 31 引 队形:四列横队 分次 入 钟 1、绕操场慢跑2 圈 积极热身、充分的 2、手腕、脚腕、1、组织热身 活动身体 弓步压腿和2、讲评 侧压腿、腹背3、教师提示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拉伸。 作注意事项 5兴趣,达到热身队形: 分的目 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6过程 教学内容 常规热身 次 2

学 习 巩 固 学习行进间向后1、提问:三面转队形: 转走。 法的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通过动1、复习三面转法 引出本节课要学 1作复习认识到所 习的向后转弯动 次 学动作之间的联 作。 系性 进入情境 2、游戏“反口令” 2、不同方向的反2、认真参与游戏, 2-5游戏可以使学生 口令练习。 保持注意力的集 次 逐渐融入到课堂 中。 中,有助于动作 2-3的学习。 3、“齐步、立定”3、组织齐步、立3、认真练习齐步、 次 练习 定练习,以四列立定,注意队形排 纵队进行,错误面。 27 的纠正。 分4-5 钟 次 4、行进间的向后4、进行讲解、示4、认真观察教师 转走学习。 范,后转弯的示范动作,反复 “1.2.3”口令的练习较难的动作。 讲解和对错误动 3-5 作的纠正。 次 5、分组练习 5、组织学生进行5、组内两人之间 以小组的方式进 分组,进行组内认真反复练习,相 行练习,更容易 练习。 互纠正错误动作。 让学生自主体会 4到动作要求,有6、小组展示 6、讲评、鼓励 6、积极参与展示。 次 助于错误动作的 判断和纠正。 7、整体动作再次7、再次强调注意7、认真练习,不 练习 事项,纠正错误断体会后转动作。 1 动作。 次 8、游戏拓展“障组织学生参与游积极参与到游戏 满足学生正常的碍接力赛” 戏,讲解游戏规中,体会游戏的快 身心需要,充分则和注意事项。乐。 调动学生学习的点评、鼓励。 积极性,培养学 生团结协作、勇 敢顽强的优良品 质。 3

一、放松、拉伸 教师领做 二、总结、下课 鼓励性评价 宣布下课 听口令放松身心 5分1通过身心放松使钟 次 学生逐渐的恢复 到正常状态,不认真听讲 影响学习其它课程。 身 心 复 恢 标志杆4个 障碍物8个 场地器材 4

队列队形—行进间的向后转走

水平三 学情分析

水平三(五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更容易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时不时应用一些小“特技”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告诫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息的孩子要及时抓住机会鼓励他们。

情绪不稳定:五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在平日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恩威并用”,表扬自觉的学生,适时使用管理软件对不能自控的学生进行提醒、控制。

总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主张健康第一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队列队形—行进间的向后转走

效 果 分 析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这节课中,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我设计游戏“反口令”让学生在玩中锻炼他们的动作思维能力、注意力等,而且效果良好,除两名男同学动作慢一点,其他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动作。

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在完整动作练习时,小组讨论探究,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四组学生练习热情极高,效果明显。

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汇报演出”这一环节四组的同学各显其能,跟着音乐节奏已经能做出完整动作,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队列队形—行进间的向后转走

教 材 分 析

行进间的向后转走是在向后转和齐步走的基础上延伸的一项队列队形内容,是把向后转和齐步走的融合在一起。通过队列和队形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培养自制力和坚韧性,发展学生自我表现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 本节课我选择了学习行进间的向后转走,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中穿插游戏,从复习以前的动作技能逐步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技术动作。

队列队形—行进间的向后转走

评 测 练 习

如何对队列队形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评价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真正快乐地学习行进间的向后转走,学好队列队形,

并把学习热情真正贯穿于队列队形学习的课内外,体育教师在队列队形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有效评价跟教学活动的整合,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本节设计一下评测练习

1、手型

幷掌---4次 2、姿态

抬头挺胸----4次

收复并腿---4次 3、转法

左转---4-5次 右转----3--4次 后转----4-6次 4、完整动作练习----3--5次 6、小组展示(汇报演出)---2次

队列队形—行进间的向后转走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通过常规热身准备以及“反口令”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集中注意力和为基本部分做准备的教学效果。教授新内容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在基本部

分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组内学习,探究学习后转动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表现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不断地找老师示范表演。最后通过跨越障碍物接力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更拓展了体能,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总之,这堂课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练习密度,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起到锻炼身体的目标。

当然,行进间的向后转走属于队列队形李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在本节课上学生们只是了解和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身体的转向控制力和整体协调性还有所欠缺,针对于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加强该内容的训练。

小学队列队形课标分析

队列与队形是体操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形成集体意识和行为,强化组织纪律性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把队列与队形练习作为单独一节列入体操类活动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体验与集体共同完成协同一致的动作,逐步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能让学生在学

练过程中,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自制力和动作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和遵守纪律、有序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等良好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