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物流信息化管理》课程标准

来源:二三娱乐
《物流信息化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建议课时数: 64 学分:4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通过信息系统的平台综合处理物流主干业务的应用性必修课程,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收尾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从事现代物流职业应具备的综合性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达到现代物流各专门化方向中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物流信息化管理》课程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之上的,以《物流产品营销服务》、《物流市场调研与开发》、《仓储管理》、《国际货运代理》、《物流信息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和《配送管理》等专业课程开设为条件的专业收尾课程。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课程结构以现代物流主干业务中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为课程主线索,采用并列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并充分考虑了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活动包括管理:订单信息管理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货代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内容。

每个项目都以任务模块为单元来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要求贴近现代物流岗位工作实际,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并将就业上岗后可能遇到并需要解决的物流信息技术问题设计为项目活动,通过创设情景、仿真模拟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等标准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64课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在信息系统的平台处理物流主干业务的基本技能,能从事物流运输、仓储配送、自动化立体仓库、甚至是供应链方面的信息管理的工作,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等标准中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意识,为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主要职业能力目标:

 能利用订单信息管理系统处理客户信息与订单业务

 能利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仓储管理方面的业务  能利用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优化并处理相关业务  能利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处理运输与配送的相关业务  能利用货代信息管理系统处理货代与报关报检业务  能利用ERP系统或者供应链管理系统处理相关业务

3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与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设计。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要求  了解订单管理系统的模块构成及功能  熟悉客户管理模块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 熟悉与仓储管理系统的连接与信息的交流  熟悉销售费用管理模块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 熟悉客户销售结算与统计分析模块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 了解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构成及功能  熟悉入库模块的操作流程  熟悉熟悉出库模块的操作流程  熟悉仓库盘点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 熟悉在库货物的管理  熟悉库存信息的查询、统计与分析 技能要求  能分析与处理客户单次或批量订单  能收集与归类客户信息并且对于重点客户实行重点管理  能根据订单信息与仓储信息进行良好的规划处理订单  能进行销售费用管理包括预算与考核  能制作统计报表与客户对帐单等单据或表格 学时 6 1 订单信息管理系统 2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 能设定系统功能与维12 护基本资料  能操作入库、出库模块  能按照仓库的平面布局编制货物储位编号  会操作盘点库存、管理货物状态以及处理库内调货等模块  会操作库存信息的查询、统计与分析模块 3 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  了解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的模块构成及功能  熟悉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主要形式及相关参数  熟悉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总体布局  熟悉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机械设备类型及相关参数  熟悉整套系统优化理念  能设定系统功能与维10 护基本资料  能确定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主要形式及相关参数  能合理布置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总体布局及物流图  能选择机械设备类型及相关参数  能初步设计控制系统及仓库管理系统(WMS)的各功能模块  能运行并优化整套系统  能设定系统功能与维护基本资料  会受理定单与管理运输协议  能处理运输调度与跟踪  能管理运输费用模块  能管理运输回单与统计分析 10 4 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 了解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构成及功能  熟悉运输订单与协议的知识  熟悉运输计划与调度的知识  熟悉运输跟踪与费用管理知识  熟悉运输回单管理与统计分析知识  了解货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块构成及功能  熟悉海运业务操作的知识  熟悉空运业务的操作知识  熟悉涉及货代方面的财务知识  熟悉国际货运代理的基础知识 5 货代信息管理系统  能设定系统功能与维护基本资料  能进行客服预录操作  能熟练操作海运业务模块  能熟练操作空运业务模块  能熟练操作财务与费用管理模块  能熟练操作基础数据模块  能熟练进行报表统计与决策分析 12 6 ERP系统  了解ERP系统的模块构成及功能  熟悉ERP的基础知识  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知识  熟悉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  熟悉物流管理主干业务的基础知识  能设定系统功能与维护基本资料  能熟练运用ERP财务管理系统  能熟练运用ERP生产管理系统  能熟练运用ERP供应链管理系统 12 其 它 机动 考核评价 2 总课时

64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建议

(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学科体系的模式,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岗位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教材以物流信息化管理为主线,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方式,将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按活动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从“任务”着手,通过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探寻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任务的设置应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4)教材中凡涉及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应以岗位操作规程为基准,并将其纳入。 (5)教材内容要在物流信息化管理课程标准基础上应有所拓展,要将物流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教材。

(6)教材内容中要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编排上要循序渐进、滚动式递进。教材体系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7)教材内容要渗透科学方法论和德育的教育的内涵。在教材编写中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适应物流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需要.

(8)教材中有关专业技术的专用名词必须提供英文注释,有关英文专业技术的专用名词必须提供中文说明。

4.2教学建议

(1)精讲多练、做学一体。

(2)加强物流信息化管理与各课程的整合的研究,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探索在数字化学

习环境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小课题,拓宽思维空间,激发成就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运用分组学习、讨论、交流生活经验等方式深化学习内容。

(3)要注重技能训练及重点环节的教学设计。每次活动应使学生上一个阶梯,技能训练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层次性。

(4)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养成自己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综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觉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4。3教学条件

专业教师要求:具备讲师(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有扎实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较强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操作技能与经验的人员。

实训装备要求:要有能满足上述订单信息管理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货代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的软件,并要有一定数量(50台以上)的计算机,实训场地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4。4课程资源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教学仪器、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4。5教学评价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评价宜以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引导,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3)教学效果评价重点评价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4)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需要重点评价学生项目实验的过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日记,考核依据是检查报告和日记内容是否完整、真实、

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有明显的错误。

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其中: 1.学生实训表现、态度占20%; 2.实训平台操作占20%; 3.实训日记占20%; 4.实训报告占40%。

本次实训未计成绩者和实训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随下一年级重补实训。

5其它说明

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附]执笔人: 制定(修订)日期:2010.04.14

审核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