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来源:二三娱乐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加快城镇化是加速江西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2008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41.36%,与全国45.7%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分析江西省城镇化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根据江西省情,借鉴国内三种典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江西省 城镇化 发展模式 分析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化为城镇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包括城镇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增加、城镇数量规模的提高、非农产业的集中、社会结构的全面提升和发展等。近几年江西省的城镇化发展较快,但整体水平和质量偏低,与东部发达省份差距较大,与中部省份比也有一定差距。

一、江西省城镇化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大城市、特大城市偏少、偏小,综合实力有限

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83个,江西省只有省会南昌1个,在中部6省中都是排名最末的。从规模看,2007年省会城市非农人口规模,南昌为184万人,而东部广州为773.5万人,中部武汉为660万人。从综合实力看,2007年南昌市国内生产总值969.33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16.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19.89亿元、工业总产值946.35亿元,分别列25、29、32、26位。

(二)小城镇结构单一,基础薄弱。

全省基本上是“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小城镇”的城镇体系,城镇间“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严重,城镇功能雷同;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内涵式扩张相对缓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江西省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49平方米,列23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9.2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4.1座,分别列21、20、20位。

(三)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显著

以浙赣铁路沿线为界,南、北地域相差无几,城市化水平却相差较大,城市首位度高达3.63。北部人口占62.05% ,城市数占71.43% ,城市人口占82.12% ,镇人口占57.63% ,城市化水平为34.8% ,表明它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而南部城市化水平只有23.59% ,仍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二、三种可借鉴的国内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内城镇化发展模式有很多种,其中以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最具代表性,也是学界讨论的重点。他们分别代表了以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催生、兴起和带动起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珠三角模式

珠三角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宏观环境、宽松的政策以及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城镇发展持续30年实现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然而近几年由于国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严重依赖外来资本(尤其是国际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越发碰到了制约的“瓶颈”。四川、河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了珠三角大量的外向型企业停产、倒闭,大批农民工选择返乡再就业。对于其可持续发展而言,如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减少对外资本的依赖和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已成为需解决的课题。

2、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完全由市场机制催生出来的,说到底就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它较早的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缺乏上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的情况下,依靠民营经济发展,以发展专业市场为主导,建设小城镇为依托,建立了一个由民间力量和市场力量支撑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今天的温州,企业组织制度已基本完善,市场成熟度在国内首屈一指。然而,随着各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和完善,温州先一步建立起来的制度优势正逐步消失,出现的问题包括:一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商品生产投机性强;二是缺乏正规金融的支持,市场交易成本逐年上升;三是基础设施、公益设施不足;四是小城镇工业力量薄弱而且分散,企业产品技术含量

低。

3、苏南模式

作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力量的典型模式,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产生和壮大的,其特点可概括为: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办和村办工业为主导,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手段,由县乡两级政府直接领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如今的苏南,与上海、浙北连成一片形成的长三角城市圈,已被公认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但同时,苏南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导致其他经济成份(如三资企业、私营经济等)发展缓慢,影响到小城镇经济的长远发展;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以工补农”的行政手段,缺乏市场性的内在关联机制,农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综上所诉,三大模式的成功经验分别为:(1)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的小城镇发展途径;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保证城镇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促进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2)依靠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进城,通过民间资本建设小城镇;充分依靠市场机制配置民间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通过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带动城镇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扩展。(3)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管理作用;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三、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江西省长期以发展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加快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江西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江西省应选择一条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共同推动,以政府为引导、由市场资源配置,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桥梁、以区域重点中心小城镇为突破口的总体格局,构建结构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

1、继续做大做强南昌。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全省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加速南昌大都市区的建设,使其早日成为长江中下游发展轴和京九铁路沿线开发

轴交汇带的跨省中心城市。

2、促进南北经济发展。大力扶持赣州市和的九江市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把赣州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把九江市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区域性物流枢纽和沿长江重要的工业开发基地。使它们成为江西省南北地区区域经济的集聚和辐射中心从而带动江西省经济全面发展。

3、在中小城市建设中,应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如商贸型城市:宜春、吉安;工矿型城市:萍乡、德兴;交通枢纽型城市:鹰潭;旅游型城市:井冈山、瑞金。

在江西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在规划、建设、管理中起引导作用,大力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避免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破坏等问题。同时,应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合理确定城镇行政区的数量和规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用地制度,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慧琳.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3)

[2] 翁贞林,朱红根,熊小刚,邱晓平.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与

制度创新[J].200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